- ISBN:978751171560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0
- 出版时间:2012-12-01
- 条形码:9787511715609 ; 978-7-5117-1560-9
本书特色
抗战时期左翼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的论争和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从历史框架出发,对胡风的“主观论”及其引发的论争进行了梳理和辨析,认为不管是胡风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还是郭沫若对儒墨问题的研究、乔冠华和胡绳等对“生活态度”的强调,都与民族主义等思潮诉诸人们的情感、用“民族的”标准挤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的、国际主义的标准有关,是左翼知识分子自觉的理论努力,试图发展马克思主义中主体性、情感性的一面。论争各方都借鉴了马克思主义中的不同理论资源,来强调马克思主义中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是要通过人的主观因素起作用的,以对抗当时直接诉诸人的主体性和感性层面的“新儒学”、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共同表达了国统区左翼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的主体性问题的探索
目录
前言
**章导论:“主观论”及其批评史
**节黄药眠的立场
第二节香港批判
第三节从革命的反对派到反革命
第四节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反思
第二章“主观论”问题的缘起
**节《七月》与《希望》的差别
第二节“民族文学”
第三节儒学的复兴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三章郭沫若与左翼阵营的儒墨之争
**节屈原的思想
第二节儒墨批判
第三节反对教条主义
第四章“才子集团”的“生活态度论”
**节“生活三度”说
第二节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
第三节唯“唯物的思想”论
第四节批评与反思
第五章“主观论”及其对象
**节感性的对象
第二节“在混乱里面”
第三节个性解放
第六章“主观论”与“香港批判”
**节文艺的新方向
第二节论主观问题
第三节论小资产阶级的改造
第四节文艺的感性作用
第七章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黄晓武,1977年生,清华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副主编。翻译《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她们
¥17.3¥46.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瓦尔登湖
¥12.9¥39.0 -
中国小说史略
¥13.3¥35.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10.1¥28.0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见字如面
¥15.9¥49.8 -
梅子熟时栀子香
¥16.9¥49.8 -
回声与倒影
¥13.7¥36.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20.4¥55.0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0.7¥29.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随园食单
¥9.1¥30.0 -
夏日走过山间
¥10.5¥30.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