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中国古典诗法举要(8-9品)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02014560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890毫米×1240毫米1/32
- 页数:322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020145607 ; 978-7-02-014560-7
本书特色
中国古诗鉴赏指南
古诗爱好者的
内容简介
本书将诗法按感情、意象、语言、结构、诗趣、声韵六个方面大致分类,然后分别列出细目进行论述与阐释。在研究方法上则采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既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对具体作品分析的空洞论述,亦避免只着眼于一句一词、缺乏理论上升华的琐屑之谈。在剖析古人作品时,既赏其诗法精妙独到之处,亦揭其缺陷与不足,以帮助读者借助这些诗歌创作的手法与技巧,真正把握诗人的艺术匠心,从而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与审美鉴赏能力。
前言
序 引
袁枚曾云:“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随园诗话》此语一出,许多人便将作诗看成是一件方便事,似乎信手写便能词达,脱口说就可意宣。钱泳所谓“自太史《随园诗话》出,诗人日渐日多”(《履园谭诗》),便是针对这一误导而言的。
诗歌创作是一个取于心而注于手的过程,要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并非易事,往往得心者未必就能应手,正如刘勰所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文心雕龙·神思》)因此,诗歌创作手法与艺术规律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
西晋的陆机是早对写作方法展开探讨的。他本身是一个才思敏捷的作家,然而在创作中也常常遇到“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无奈,因而他写了一篇《文赋》,“专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在文章中,他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写作的手段,如想象的展开, 警句的熔铸,语言的提炼,结构的安排,等等。虽只是提纲挈领,略引端绪,但毕竟开了后世诗法之先河。
目录
序 引
章 感情的表达诗法之一:就景叙情
诗法之二:融情入景
诗法之三:立意高远
诗法之四:自标灵采:
诗法之五:乐景写哀
诗法之六:托物言志
诗法之七:正言若反
诗法之八:借人映己
诗法之九:因形说理
诗法之十:情中有思
第二章 意象的浮现诗法之一:时空交织
诗法之二:瞻言见貌
诗法之三:化美为媚
诗法之四:体物入微
诗法之五:取神题外
诗法之六:以小见大
诗法之七:烘云托月
诗法之八:相题行事
诗法之九:非喻不醒
诗法之十:取类不常
第三章 语言的锻炼诗法之一:颠倒词序
诗法之二:夺胎换骨
诗法之三:片言百意
诗法之四:淡中有味
诗法之五:借石他山
诗法之六:俗中出雅
诗法之七:惜墨如金
诗法之八:用事入妙
诗法之九:设眼句中
诗法之十:板中求活
第四章 结构的安排诗法之一:先声夺人
诗法之二:推开作结
诗法之三:一字作纲
诗法之四:事断意贯
诗法之五:首尾相衔
诗法之六:交综呼应
诗法之七:盘马弯弓
诗法之八:龙跳虎卧
诗法之九:逆叙倒挽
诗法之十:疏密相间
第五章 诗趣的创造诗法之一:反常合道
诗法之二:化丑为美
诗法之三:古意翻新
诗法之四:用常得奇
诗法之五:下语崭绝
诗法之六:认假作真
诗法之七:感觉移借
诗法之八:谐音双关
诗法之九:反覆成趣
诗法之十:寓庄于谐
第六章 声韵的和谐
诗法之一:四声参互
诗法之二:声义相切
诗法之三:随情用韵(上)
诗法之四:随情用韵(中)
诗法之五:随情用韵(下)
诗法之六:双声叠韵
诗法之七:同字回互
诗法之八:重言摹拟
诗法之九:重沓舒状
诗法之十:蝉联取势
主要征引书目
相关资料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并不意味志即是诗,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乃经过审美的加工,是诗意的情感,可以兴;一未经过审美的加工,是自然的情感,不可兴。审美的加工,就是将自然的情感上升为诗意的情感,这个过程也就是感情的表达过程。在此过程中,立意是关键。立意越是高远,感情越能深厚,所以潘德舆有“诗争意格(《养一斋诗话》)之说。凡耐人寻味的作品总是借助景物来表情达意的,唯其有景有物,从而使诗歌所抒发的感情具有玩之无穷、味之不厌的审美性质。这一章便着重探讨古代诗人在感情的表达方面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诗法之一:就景叙情
一个善感的诗人,当他面对自然景物之时,就会像陆机说的“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赋》)。不少诗歌也反映了这种应物斯感的情况,如《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水边沙洲上雎鸠鸟的“关关”鸣叫声,引发起了君子想求得淑女为配偶的情意。诗人表现这种景物对人的感应的方法,称作“就景叙情”法。刘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就是对这一方法的好阐释。就景叙情之作,情景但取当前,因而触目兴感,即景会心,往往能生动而细致地表现出诗人曲折委婉的内心活动。试看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诗人希望得到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的援手,但措辞不卑不亢,不失身份。从诗的感情线索来看,当诗人面对着浩瀚激荡、水天一色、容纳百川的洞庭湖时,不由得触景生情,因以“欲济无舟楫”转入感怀,表示自己闲居有愧于圣明之世,后通过“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二句,含蓄地请求张丞相能加以引荐而不致使自己的心愿落空。很明显,此诗是诗人顺着“情”与“景”感应的脉络而写成的。
同样是写洞庭湖,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也采用就景叙情的手法。诗如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并不意味志即是诗,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乃经过审美的加工,是诗意的情感,可以兴;一未经过审美的加工,是自然的情感,不可兴。审美的加工,就是将自然的情感上升为诗意的情感,这个过程也就是感情的表达过程。在此过程中,立意是关键。立意越是高远,感情越能深厚,所以潘德舆有“诗争意格(《养一斋诗话》)之说。凡耐人寻味的作品总是借助景物来表情达意的,唯其有景有物,从而使诗歌所抒发的感情具有玩之无穷、味之不厌的审美性质。这一章便着重探讨古代诗人在感情的表达方面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诗法之一:就景叙情
一个善感的诗人,当他面对自然景物之时,就会像陆机说的“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赋》)。不少诗歌也反映了这种应物斯感的情况,如《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水边沙洲上雎鸠鸟的“关关”鸣叫声,引发起了君子想求得淑女为配偶的情意。诗人表现这种景物对人的感应的方法,称作“就景叙情”法。刘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就是对这一方法的好阐释。就景叙情之作,情景但取当前,因而触目兴感,即景会心,往往能生动而细致地表现出诗人曲折委婉的内心活动。试看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诗人希望得到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的援手,但措辞不卑不亢,不失身份。从诗的感情线索来看,当诗人面对着浩瀚激荡、水天一色、容纳百川的洞庭湖时,不由得触景生情,因以“欲济无舟楫”转入感怀,表示自己闲居有愧于圣明之世,后通过“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二句,含蓄地请求张丞相能加以引荐而不致使自己的心愿落空。很明显,此诗是诗人顺着“情”与“景”感应的脉络而写成的。
同样是写洞庭湖,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也采用就景叙情的手法。诗如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起首写登楼,接下便描写登楼之所见景色。在诗人眼里,茫无际涯的洞庭湖宛如分开了吴国与楚国的疆界,湖水昼夜涌流,日月星辰就像漂浮于其中。其时,杜甫正以年老多病之身在湖北、湖南一带飘泊,见到如此壮阔宏伟的洞庭湖,感怀生平,唤起了心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感叹。这两句只要补出各藏的后二字就不难理解,即“亲朋无一字相遗,老病有孤舟相伴”。诗人虽俯仰身世,凄然欲绝,但并没有局限于一己之私情,结句一转,抒发了忧伤国事的情怀。从整首诗可以看出,后半的所叙之情乃是凭借了前半的所写之景,而后半的所叙之情又使前半的所写之景有了韵味。全诗情景相宣,浑成一片。
就景叙情之作有一个常见的规律,那就是层次安排上先写景后说情,这是因为景物对人的感发过程,总是以景物的触引在先,情意的感发在后的。如上面所例举的两首诗,都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说情,所叙之情完全是由所见之景触发而生。这种安排在北宋词中尤为多见,试看范仲淹《苏幕遮》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的大意是,词人在傍晚时分,高楼远望,然而注入眼中的萧瑟秋色,反而勾引起他无限的悲哀,举杯销愁愁更愁,后禁不住声泪俱下。从全词章法看,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先由上而下,由近及远,表现出一幅令人黯然销魂的深秋暮景,再由“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折进,似合似起。下片乃似转似承,尽情地倾泻景物所触引起的内心的羁旅愁思。以“楼高”“独倚”点明上片皆凭高所见,以“乡魂”“相思”点出芳草的暗喻,后以“泪”字作结。全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深得就景叙情之法。再看一首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写思乡怀人之情。开端以自然意象“暮雨”“江天”“清秋”和动词“洒”字、“洗”字,描画出一幅满目萧瑟凄凉的景象。紧接着以“霜风”呼应“清秋”,以“关河”复现“江天”,以“残照”隐喻人生,层层递进。“是处”句写万物衰残,“惟有”句写江河永恒,于对比中见出伤感情怀。换头,因景生情,依次用“不忍”“望”“叹”字,如抽丝剥茧般地呈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自己单栖的踪迹和多感情怀的苦闷。随后笔尖一转,推己及人,猜想远方深闺的爱人,后回到目前的“凝愁”。全词写的是眼前景,抒的是心中情,景为情设,情自景生,感情的层次非常分明。夏敬观曾说柳永词“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手评乐章集》),实非过誉之辞。
作者简介
陈如江
陈如江,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历任文学编辑、副总编辑。编审。著有《诗词百品》《唐宋五十名家词论》《寻找古典之美——诗词探艺录》《中国古典诗法举要》。主编《古诗指瑕》、《宋元词话》(合作)。合作编著《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辞典》等。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她们
¥17.3¥46.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瓦尔登湖
¥12.9¥39.0 -
中国小说史略
¥13.3¥35.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10.1¥28.0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见字如面
¥15.9¥49.8 -
梅子熟时栀子香
¥16.9¥49.8 -
回声与倒影
¥13.7¥36.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20.4¥55.0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0.7¥29.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随园食单
¥9.1¥30.0 -
夏日走过山间
¥10.5¥30.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