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疆.民族.国家-《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

包邮边疆.民族.国家-《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

1星价 ¥31.2 (8.2折)
2星价¥31.2 定价¥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1751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6
  • 出版时间:2013-05-01
  • 条形码:9787300175102 ; 978-7-300-17510-2

本书特色

    孙喆、王江编著的《边疆民族国家: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从中国边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第二次边疆研究高潮中代表性刊物——《禹贡》半月刊内容的系统梳理,总结其边疆研究特点和地位;同时,不单单就刊物而言刊物,而是以其为主线,对顾颉刚、禹贡学会及同一时期的其他重要刊物、学会和学者的边疆研究和活动做尝试性的考察和比较,力求在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第二次研究高潮的演进脉络、特点和发展趋势。

内容简介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在“救亡”、“经世”两大思潮的鼓舞,下,中国边疆研究迎来了第二次高潮。此次高潮中,涌现出众多的学者、刊物和研究团体,研究成果不断面世,萌生了“边疆学” 和“边政学”等新概念,传统的边疆史地研究开始向一门现代学科演进。顾颉刚先生于 1934年创办的《禹贡》半月刊,即为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一份重要的专业学术期刊。孙喆、王江编著的《边疆民族国家: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以《禹贡》半月刊为主线,从中国边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系统梳理该刊物的创办缘起、边疆史地和民族学研究状况,以及顾颉刚、禹贡学会的主要活动,并对同一时期的《新亚细亚》等其他重要刊物、学术团体和学者进行考察。《边疆民族国家: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藉此探讨中国边疆研究第二次高潮的演进脉络、特点以及走向“合流” 的发展趋势,透视当时学者试图“在真实的学识里寻出一条民族复兴的大道来”的不懈探索。

目录

绪论 一、20世纪30—40年代的边疆危机与边疆研究 二、期刊热潮与边疆研究刊物 三、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 四、学术史回顾 五、本书的写作思路和主要观点**章 《禹贡》半月刊创办缘起探讨 一、回顾:民族主义语境下的“缘起” 二、从“古史辨”到“古地辨”再到沿革地理 三、专业性学术团体的培养 四、对“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回应 五、生计与学问 小结第二章 沿革地理与边疆建构 一、《禹贡》半月刊与“研究边疆学之第二回发动” 二、沿革地理与边疆史地 三、边疆史地与历史地理学 小结第三章 回到历史——顾颉刚及《禹贡》半月刊对民族问题的研究 一、20世纪上半期现代民族观念在中国的传播 二、《禹贡》半月刊对民族问题之研究 三、抗战初期顾颉刚对“中华民族”观念的阐释 四、顾颉刚民族观念的渊源 小结第四章 《禹贡》半月刊与《新亚细亚》月刊之比较 一、比较研究之基础 二、《禹贡》半月刊的边疆研究内容和途径 三、《新亚细亚》月刊对边疆问题的研究 小结第五章 “合流”: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 一、《中国边疆》月刊和边疆学的启蒙 二、边政学之发凡 小结参考文献附表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孙喆 1971年生于辽宁岫岩。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从事中国边疆民族史、清史研究。著有《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发表《对1689-1727年中俄外交关系的考察》、《时代变局下知识分子对“致知”与“致用”两条道路的探索——从顾颉刚创办<禹贡>半月刊谈起》、《浅析影响<康熙皇舆全览图>绘制的几个因素》等多篇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