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怀的伦理之维: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

包邮关怀的伦理之维: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

1星价 ¥23.4 (6.5折)
2星价¥23.4 定价¥3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512492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256
  • 出版时间:2013-12-01
  • 条形码:9787305124921 ; 978-7-305-12492-1

本书特色

《关怀的伦理之维--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作者梁德友)分5章,把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置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运用建立在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透视基础之上的道德社会学研究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分析与逻辑演绎相统一、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佐证的研究思路,探索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并尝试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体系。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主要包括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理论框架建构、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历史与现实、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道德责任、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政策取向、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学术愿景与展望以及农民工弱势群体调查问卷。

目录

**章 导论
 **节 选题的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核心概念及经典理论应用
  一、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综述
  二、核心概念
  三、经典理论及其应用路径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重点、难点与创新
  一、选题重点、难点
  二、学术创新
第二章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述略:理论架构与意义
 **节 伦理关怀概念意蕴
  一、“关怀”的通约性探寻
  二、“关怀”的伦理学解读:基于诺丁斯的思想
  三、伦理关怀内涵:元伦理学的探讨
 第二节 伦理关怀维度探析
  一、人的存在方式:伦理关怀的人性基础
  二、伦理关怀的维度
 第三节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德福一致”理论
  三、人的需要理论
 第四节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正当性证成
  一、弱势群体观评述
  二、马克思主义弱势群体观
  三、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正当性
第三章 镜像透视: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实践演进与启示
 **节 中国传统社会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历史返观
  一、弱势群体:一个古老的话题
  二、中国传统社会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思想基础与理念
  三、养之、教之:中国传统社会弱势群体伦理关怀实践
  四、中国传统社会弱势群体伦理关怀反思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二、计划经济时期(19561978)
 第三节 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检视
  一、社会转型:转型期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背景分析
  二、体制之殇:转型期弱势群体的成因剖析
  三、社会救助:转型期弱势群体关怀的制度安排
  四、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关怀的伦理审视
 第四节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国际借鉴与启示
  一、西方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理论概述
  二、制度保障:西方社会弱势群体伦理关怀路径选择
  三、西方弱势群体伦理关怀实践的价值启示
第四章 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主体建构与责任分析
 **节 弱势群体伦理关怀责任主体建构
  一、弱势群体伦理关怀主体:政府、社会和个人
  二、伦理关怀主体建构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政府主体的责任边界
  一、道德责任与政府公共性
  二、政府主体关怀弱势群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善治:政府关怀弱势群体行为的伦理旨趣
 第三节 社会主体的伦理取向
  一、提高社会的道德宽容度
  二、弱势群体的社区融入
  三、第三部门支持
  四、强势群体的责任
 第四节 个人主体的道德自觉
  一、个人主体:“能动的行动者”
  二、改造弱势心理
  三、消除能力贫困,主动增权
第五章 基于伦理关怀的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道德实践路径
 **节 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原则
  一、人道主义原则
  二、平等与倾斜原则
  三、发展原则
 第二节 以生存为核心,完善弱势群体的物质关怀体系
  一、作为人权的生存权
  二、底线生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三、底线保障:完善弱势群体物质关怀体系
 第三节 以发展为目标,强化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
  一、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及其发展
  二、弱势群体教育现状:以农民工为例
  三、加强教育支持,实现弱势群体的“内源”发展
 第四节 以权益为保障,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一、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内涵
  二、底层袁迭: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方式
  三、畅通渠道: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第五节 以尊严为目的,构建弱势群体精神家园
  一、伦理救助概念界定
  二、意义生存:弱势群体伦理救助之道德必然
  三、改变“去道德化生存”现状:弱势群体伦理救助的现实诉求
  四、实施伦理救助,构建弱势群体精神家园
  余论: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学术原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梁德友,男,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方向研究,先后发表论文20多篇,主要学术观点多次被人大书报复印资料转载、索引;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基金项目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十多项。目前担任江苏省社区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会员、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员等学术职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