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民族生态博物馆研究

包邮西南民族生态博物馆研究

1星价 ¥17.3 (3.6折)
2星价¥17.3 定价¥4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60049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0
  • 出版时间:2013-10-01
  • 条形码:9787566004918 ; 978-7-5660-0491-8

本书特色

生态博物馆是法国博物馆学界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博物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在文化原生地进行文化的整体性活态保护。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界开始关注国际生态博物馆理论,90年代,在博物馆学者的直接推动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了中国**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随后,贵州其它地区、广西、云南等地纷纷效仿,至今已建成了30余座生态博物馆。近年,生态博物馆建设正逐渐从西南民族地区向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延伸,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段阳萍编著的《西南民族生态博物馆研究》以*早展开生态博物馆建设的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为研究范围,比较研究三种类型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剖析它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探讨如何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解决生态博物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内容简介

  生态博物馆是国际博物馆协会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博物馆理念。与传统博物馆不同,它反对将文化藏品孤立、静止地收藏于异地的一栋建筑中,而是主张应将文化放置于原生地进行整体、活态的展示、保护与培育,并以促进当地社区经济文化的共同、可持续发展为*终目的。生态博物馆不仅是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更是开启了全球文化保护新模式,体现了文化保护领域的新思维和发展趋势,因此迅速在欧美地区广泛地传播开来。中国博物馆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关注国际生态博物馆理论,90年代,在博物馆学者的直接推动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了中国第1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随后,贵州其他地区以及广西、云南等地也纷纷对生态博物馆展开了实践探索,至今我国已建成了30余座生态博物馆。近年,生态博物馆建设正逐渐从西南民族地区向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延伸,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  《西南民族生态博物馆研究》以早期展开生态博物馆建设的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为研究范围,分析比较三种不同模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经验,剖析它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探讨如何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解决生态博物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全书由以下7个部分组成:  绪论阐述选题的缘由、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梳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三、研究思路、对象及方法

**章 生态博物馆理论的产生及在中国的实践
**节 生态博物馆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
二、理论来源
第二节 生态博物馆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生态博物馆的内涵
一、学者观点
二、官方定义
三、大众解释
四、相关概念辨析
第四节 生态博物馆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一、理论准备阶段
二、实践初探阶段
三、迅速发展阶段

第二章 “政府机构主导型”生态博物馆
**节 “政府机构主导型”生态博物馆概要
第二节 个案研究: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
一、梭戛概况——高山上的箐苗
二、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创建
三、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与现状
第三节 相关群体对梭戛生态博物馆的态度和评价
一、当地政府的态度
二、专家学者的评价与博物馆的无奈
三、居民的态度和评价
四、游客的态度和评价

第三章 “民间机构主导型”生态博物馆
**节 地扪概况——坝子里的侗家
一、行政分布
二、自然环境
三、人口、民族及村落形成历史
四、生计方式
第二节 地扪生态博物馆的创建
一、明德集团与“西部工作室”
二、生态博物馆创建之原因
三、建馆筹备
第三节 地扪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与现状
一、文化保护与传承
二、社区发展
三、管理制度的探索
第四节 相关群体对地扪生态博物馆的态度和评价
一、当地政府的态度
二、博物馆内部的态度
三、专家学者的评价
四、居民的态度和评价
五、游客的态度和评价

第四章 “学术机构主导型”生态博物馆
**节 民族文化生态村之由来
第二节 个案研究: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
一、仙人洞概况——水边的撒尼人
二、入选“生态村”试点缘由
三、仙人洞生态村的项目管理机制
四、仙人洞生态村项目的实施过程
五、仙人洞生态村项目实施效果
六、仙人洞生态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 相关群体对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的看法和评价
一、当地政府的态度
二、学者的看法和评价
三、居民的看法和评价
四、游客的看法和评价

第五章 不同模式生态博物馆的比较
**节 指导原则
第二节 选点要件
第三节 命名方式
第四节 运作模式
一、“梭戛”运作模式
二、“地扪”运作模式
三、“仙人洞”运作模式
第五节 建设成果
一、文化保护
二、社区发展
第六节 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其次,基于文化遗产保护为目的民间组织也开始涉足生态博物馆领域,为中国生态博物馆新模式的探索和资金投入作出贡献。如2005年由香港明德创意集团出资、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负责建设和管理营运的贵州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它是中国较早利用社会力量兴建,而非政府占主导角色的民营生态博物馆。  再次,不同专业的学者从民族学、生态学、建筑学、美学等不同的视角展开实地考察及研究,这种研究随着梭戛生态博物馆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出现而逐渐具体和深入。学术界较一致地认为生态博物馆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生态博物馆与社区缺少内在联系,有沦为传统博物馆的危险;社区旅游被过度开发,造成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两者关系的失衡;无论从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程度还是生态博物馆本身的经营管理体制,当地居民都不能顺利完成从“被保护对象”到“文化保护主体”的身份转换。  *后,国内外大量旅游者的造访为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动力。本世纪初,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加快,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车轮中飞速丧失,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愈演愈烈,社会上由此刮起一股“怀旧风”;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旅游业亦不能满足旅游者深层次的审美和精神需求,民众对传统文化和自然和谐生态环境的向往,滋生出以“农家乐”、“民俗村”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这一新名词,而以“文化原地整体性保护”为特点的生态博物馆顺理成章地成为生态旅游的首选地。  除了上述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这一阶段的另一标志性事件就是前文提到的2005年6月在贵阳召开的以“交流和探索”为主题的“贵州省生态博物馆群建成暨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在此次论坛上,除各国交流经验教训外,中国生态博物馆首次被置于国际舞台,接受来自包括国际生态博物馆先驱戴瓦兰在内的15个国家的百余名博物馆学家的审视。此次国际博物馆学术论坛选择在中国召开,其本身就宣告了中国生态博物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再者,各国的评价和建议也促使中国学者对生态博物馆“中国化”的全面反思。  纵观中国生态博物馆三阶段的发展,不难发现这是一场以“理念先行”、“自上而下”为良好开端,“我(政府与学者)帮你(村民)建,而非我(村民)想建”的民族地区文化与生态原地整体性保护项目,其“中国制造”的特点注定它将在不断探索与反思中前进。  总而言之,生态博物馆理论不仅是在对传统博物馆的弊端进行批判下的产物,也是博物馆界对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破坏及环境恶劣等系列问题的一种积极反思。尽管生态博物馆*初生长的土壤是像西方那样已经具备高度文化自觉且物质水平相当发达了的社区,但它强调通过探究地域社会人们的生活及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对当地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实施就地保护、培育和展示,从而促进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不论是在社区发展层面还是在文化保护的层面皆具有普适性的指导意义。因此,这种新博物馆实践迅速在全球蔓延。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同样遭遇到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恶化,还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样性丧失等新的危机。拥有多彩民族文化的中国,是亚洲较早传播和实践西方生态博物馆理论的国家之一,目前它的生态博物馆发展态势仍呈燎原之势。基于中国生态博物馆大多选择在“经济落后且缺乏文化自觉意识”的民族地区,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于内,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不仅将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与对话,也能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创新及社区的和谐发展注入新活力;于外,“中国化”生态博物馆将丰富世界生态博物馆的实践模式,充实世界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体系。此外,它的经验与教训也将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博物馆建设提供参照与借鉴。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