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

1星价 ¥53.8 (8.2折)
2星价¥53.8 定价¥66.0
商品评论(1条)
ala***(三星用户)

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

冯亚琳老师主持的图书,价格便宜,但品相不太好。

2023-01-02 20:41:43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2147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5
  • 出版时间:2013-03-01
  • 条形码:9787516121474 ; 978-7-5161-2147-4

本书特色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库: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部分涉及理论构建,主要梳理从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瓦尔堡的“社会记忆”到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的谱系关联,目的在于从理论上厘清“文化记忆”和与之相关的概念;第二部分拟探讨普遍意义上的“文化记忆”与文学的关系、其交会点以及文学演示“记忆”的可能与特性;第三部分着重讨论德语文学作为“存储记忆”的数个重要方面;下编是典型个案分析,通过重读德语文学经典作家和文本,考究德语文学在文化记忆方面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内容简介

《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部分涉及理论构建,主要梳理从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瓦尔堡的“社会记忆”到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的谱系关联,目的在于从理论上厘清“文化记忆”和与之相关的概念;第二部分拟探讨普遍意义上的“文化记忆”与文学的关系、其交会点以及文学演示“记忆”的可能与特性;第三部分着重讨论德语文学作为“存储记忆”的数个重要方面;下编是典型个案分析,通过重读德语文学经典作家和文本,考究德语文学在文化记忆方面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目录

绪论
上编 记忆与文学
**章 理论基础
**节 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与瓦尔堡的“社会记忆”
第二节 皮埃尔·诺拉的“记忆场”
第三节 阿莱达和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及“新记忆研究”
第二章 文学与文化记忆
**节 文学作为“文化文本”或“集体文本”
第二节 文学作为文化记忆的媒介
第三节 文学的记忆
第四节 文学回忆与同一性构建
第三章 德语文学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记忆场”
**节 “教育”与文学的经典化
第二节 文学体裁与“德国之路”
第三节 文学作为知识体系

下编 个案分析
**章 文学回忆对人的观照
个案一:歌德教育思想中的限定、保留与平衡
个案二:歌德《托夸多·塔索》中的文化记忆(丰卫平)
个案三:席勒《华伦斯坦》中人的历史存在状态与矛盾
第二章 回忆的继承与批判
个案一:黑塞小说《荒原狼》中的“不朽者”(杨欣)
个案二:马克斯·弗里施《能干的法贝尔》中的记忆与工具理性批判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学的“回忆工作”——以君特·格拉斯的小说为例
个案一:交际记忆与文化记忆张力场中的格拉斯小说
个案二:君特·格拉斯小说中自然作为文学回忆的符号
个案三:君特·格拉斯小说中记忆的演示
个案四:《蟹行》中祖孙三代人的记忆与媒介(张硕)
第四章 第二代人的“回忆情结”
个案一:《追忆我的父亲》中对记忆媒介和身体感知的反思(黄晓晨)
个案二:蒂姆《以我的哥哥为例》中的记忆问题(刘海婷)
个案三:施林克《朗读者》中的言说与沉默(黄晓晨)
第五章 女性文学与犹太作家的“另类回忆”
个案一:巴赫曼小说《温蒂娜走了》中的女性视角与互文记忆
个案二:耶利内克戏剧《白雪公主》和《睡美人》中的记忆形象重构(刘海婷)
个案三:海涅小说片断《巴哈拉赫的拉比》中的仪式与集体记忆(蔡焰琼)
个案四:贝克尔小说《说谎者雅克布》中的想象作为回忆
结语
国内记忆研究文献一览(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冯亚琳,1952年12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77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法德系。1982年Z1985年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19尔曼语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该校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德语系主任;长期从事德语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译著多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