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1898-1927-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1614028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9
- 出版时间:2014-03-01
- 条形码:9787516140284 ; 978-7-5161-4028-4
本书特色
看穿“五四”前后文化实践的两面性,揭示德国浪漫主义潜在的影响,由此可以见出卢文婷做工的细致和创意。借助《茶花女》和《哀希腊》等文本的异国奇遇,揭示英式和法式的浪漫主义与德国浪漫主义在中国不同的命运,由此同样可以见出卢文婷做工的细致和创意。这两点是卢文婷这篇《反抗与追忆--中国文学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1898-1927)》中*值得称道的地方。
内容简介
从晚清到“五四”,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从众声喧哗削减成为一种以“爱情”与“革命”为核心概念的文学框架。在文学史的建构中,这种单向度的浪漫主义常被指认为“积极浪漫主义”,以区别于德国式的“消极浪漫主义”。德国浪漫主义的回归传统(“向后看”)与探索内心(“向内看”)的主题,在此框架下,就被从实践与理论领域一同排除在“五四”浪漫主义的影响根源之外。这一误读,既曲解了文学史的事实——德国浪漫主义一直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新文学的主题与风格,同时也无助于理解从晚清到“五四”复杂的文化困境与诉求——民族主义与民族传统之间的张力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本书试图从“浪漫主义”这一概念在中国的传播、误读与变形入手,以民族主义与民族传统这两个论题为中心,在显性与隐性的双重层面上挖掘德国浪漫主义对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
目录
序引言**章 放大与遮蔽:接受浪漫主义 **节 法国浪漫主义的晚清面容——《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文化旅行 第二节 《哀希腊》与浪漫的革命者:苏曼殊与拜伦的身份融合 第三节 《摩罗诗力说》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经典化 第四节 被遮蔽的暗流:失声的德国浪漫主义 第五节 个案之一:《野草》中的德国浪漫主义主题第二章 失落与寻回:民族主义 **节 对立的隐喻:健康与疾病 第二节 浪漫主义一民族主义 第三节 身份焦虑:从天朝子民到弱小民族 第四节 折中的策略:身体民族主义 第五节 个案之二:冯至《河上》中的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世界主义的冲突第三章 反抗与追忆:新语境中的旧传统 **节 对立的隐喻:光明与黑暗 第二节 语言战争——重构文化身份 第三节 周作人与顾颉刚:民俗学的双重变奏 第四节 浪漫的古典:《学衡》的理论困境 第五节 重释传统:反讽、断裂与追忆——以《补天》、《孤竹君之二子》与《昨日之歌》为个案结语 民族传统与民族身份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卢文婷,1983年生,吉林长春人。200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保送至武汉大学文学院,2008年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入武汉大学文学院攻博,2012年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与女性主义,在《外国文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安徽大学学报》和《长江学术》等杂志发表论文、译文若干。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5.9¥55.0 -
她们
¥16.0¥46.8 -
中国小说史略
¥11.5¥35.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我是一只骆驼
¥12.5¥32.0 -
瓦尔登湖
¥11.1¥39.0 -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14.5¥45.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夏日走过山间
¥9.1¥30.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存在的艺术(八品-九品)
¥13.5¥39.0 -
像我这样和生活开玩笑的人
¥16.6¥52.0 -
门
¥14.4¥42.0 -
几多往事成追忆
¥10.6¥32.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随园食单
¥9.1¥30.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人间烟火收藏夹
¥42.3¥168.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