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朝文书档案工作研究

包邮元朝文书档案工作研究

¥29.9 (5.1折) ?
1星价 ¥29.9
2星价¥29.9 定价¥5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4689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8
  • 出版时间:2014-08-01
  • 条形码:9787516146897 ; 978-7-5161-4689-7

内容简介

  《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研究丛书:元朝文书档案工作研究》简要论述了元代文书档案工作的发展历史,探讨了元朝文书档案、石刻档案、谱牒档案、科技档案、教育档案和少数民族文字档案,元朝文书档案的两次重大发现,元朝官方文书、现存元朝历史档案和元朝少数民族文字档案的特点,元朝文书档案机构和官吏、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文书档案工作的若干特点、档案文献编纂、档案利用、档案文献编纂家及其贡献、档案文献编纂利用成就与特征等内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研究丛书:元朝文书档案工作研究》属于中国断代档案史或中国少数民族封建王朝文书档案工作的研究成果,对构建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的学科体系和充实中国档案事业史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目录

绪论
**章 元朝文书档案
**节 元朝公务文书
一 “大札撒”和清册
二 皇命文书
三 臣僚上书
四 官府间行移文书
五 户籍、田产文书
六 元朝公务文书的特点
第二节 元朝法律、社会契约文书
一 法律文书
二 社会契约文书
第三节 元朝汉文石刻、谱牒档案、画像
一 元代白话碑
二 墓碑、宗教石刻、人物碑
三 宣光碑刻
四 少数民族汉文石刻
五 谱牒档案
六 画像
第四节 元朝科技、教育档案
一 天文、占卜档案
二 地理档案
三 农业档案
四 《庙学典礼》
五 《元统元年进士录》
第五节 元朝文书档案的重大发现
一 黑水城出土元代文书
二 大理五华楼遗址出土元碑
第六节 现存元朝历史档案的特点
一 现存元代碑刻档案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 黑水城出土元代文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三 元朝历史档案迄今在欧亚地区仍有遗存

第二章 元朝少数民族文字档案
**节 蒙古文档案
一 回鹘式蒙古文档案
二 八思巴字档案
第二节 回鹘文档案
一 碑铭
二 社会经济文书
第三节 藏文档案
一 元代法旨
二 元代铁券文书
三 元代西藏官方档案
第四节 元朝少数民族文字档案的特点
一 八思巴字纸质档案存世稀少,极为罕见
二 八思巴字档案保持了史实记录的原始性
三 元代少数民族文字碑刻、印章文种多样,价值珍贵
四 多种民族文字、多种类型的文书档案在古代绝无仅有

第三章 元朝文书档案机构和官吏
**节 元朝文书档案工作机构
一 元朝中央和地方机构
二 元朝文书机构及其职责
三 元朝的架阁库
第二节 元朝文书档案管理人员
一 主管官员(首领官)
二 具体负责官员(管勾)
三 吏职人员
第三节 元朝吏员出职和选用制度
一 吏员出职制度
二 吏员选用制度
三 元朝吏制的弊端

第四章 元朝文书档案管理制度
**节 元朝文书管理制度
一 文书避讳制度
二 文书缮写制度
三 文卷登记和勾销制度
四 行移公事程限和催办制度
五 圆佥文书制度
六 文书押署制度
七 印章的制作、保管与使用制度
八 照刷磨勘文卷制度
九 文书立卷制度
十 文书保密制度
第二节 元朝公文邮驿制度
一 公文邮驿管理机构和官员
二 驿站与急递铺
三 公文入递、封发与走递
四 元代公文邮驿律
第三节 元朝档案管理制度
一 架阁管理制度
二 区别文字分别架阁制度
三 当面交卷制度
四 周年交案制度
五 不得私藏官府文卷制度
六 档案曝晒制度
七 档案利用制度
第四节 元朝文书档案工作的特点
一 档案工作的游牧特征明显
二 全国文书的总汇机关只设中书一省
三 宰相仅是皇帝的秘书
四 吏员出职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史上绝无仅有
五 公文驿传制度在规模、数量和管理水平上都超过前代
六 文书立卷方法上有所创新
七 文书档案机构不健全
八 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混合
九 文档管理权限下移
十 文档管理制度不完善
十一 重视档案的收集和安全保护
十二 重视档案的检索和开发利用

第五章 元朝档案文献编纂
**节 档案文献编纂机构和人员
一 翰林兼国史院
二 翰林兼国史院编纂人员
第二节 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的编纂
一 起居注的编纂
二 时政记的编纂
三 日历的编纂
第三节 实录的编纂
一 历朝实录纂修概况
二 《元十三朝实录》
三 后妃、功臣列传的编纂
第四节 政书(典章格例)的编纂
一 元朝法律文书的汇编
二 以档案材料为主的典章制度史
三 其他官修政书

第六章 元朝档案的利用
**节 编修国史
一 《元朝秘史》的成书经过
二 《元朝秘史》的内容和写作手法
三 《元朝秘史》的价值和局限性
第二节 编修辽、金、宋三史
一 辽、金、宋三史的编修经过
二 辽、金、宋三史的比较
三 西夏专史编修的缺失
第三节 编修地方志
一 《大元大一统志》的编修
二 其他地方志的编修
三 现存元代地方志

第七章 元朝档案文献编纂家及其贡献
**节 马端临与《文献通考》
一 《文献通考》的编纂很有新意
二 《文献通考》的内容丰富可靠
三 《文献通考》发展了“会通”思想
第二节 虞集与《经世大典》
一 虞集生平及著述
二 虞集与《经世大典》的编纂
三 虞集的历史借鉴与文献征实思想
第三节 欧阳玄与辽、金、宋三史
一 欧阳玄生平及著述
二 欧阳玄对辽、金、宋三史编修的贡献
第四节 苏天爵与档案文献编纂
一 苏天爵生平及著述
二 苏天爵的档案文献编纂实践
三 苏天爵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第八章 元代档案文献编纂利用的成就与特征
**节 元代档案文献编纂利用的突出成就
一 首次用非汉文纂修中国史书
二 开创了宗教型民族档案文献的编纂方法
三 *早取“文献”二字为书名,从理论上对文献作了界定
四 创造文、献、注三合一的编纂方法,开历史考证学之先河
五 形成网罗文献、编纂史料以资借鉴的学风,丰富了档案编纂思想
六 依累朝实录而修三史
第二节 元代档案文献编纂利用的显著特征
一 用蒙、汉两种文字编纂的做法独一无二
二 历朝实录纂修不绝,但史稿都已亡佚
三 国史院人才济济,地位重要
四 重视政书的编纂,种类和数量较多
五 始终没有编出一部通用的、全面性的法典
六 对汉人利用档案严加防范,限制了私人修史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第三节 元朝汉文石刻、谱牒档案、画像  元代流传下来的石刻档案,大部分已编人各地的金石志或地方志的金石门中。杨殿殉编的《石刻题跋索引》(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中也有收录。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辑的《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从各种金石志书中辑录辽金元时期的石刻2000余篇,其中大部分属于元代,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在已经收录的石刻档案中,数量*多的是墓碑、墓碣,其次是宗教碑刻和儒学碑刻。*有特色的是“元代白话碑”。  一 元代白话碑  白话,是元代朝廷和民间通行的口头语言,元人以之入曲调入史籍,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语言文字形式。蔡美彪先生认为:“这种白话,虽然由于翻译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和当时的实际汉语完全一致,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反映了元代的白话口语状况,成为研究元代汉语史的一种很好的资料。”(D道布和照那斯图先生认为:元代白话是以汉语北方语为基础,在词汇和语法上受蒙古语影响较深的一种汉语白话变体。  以白话人碑文,乃是中国碑刻史中的独特之处。“元代白话碑”是一种镌刻在石碑上的白话文牍,多为元代统治者颁发给寺院道观的各类旨书。此类白话碑文大多译自用八思巴蒙古文颁布的公文,即蒙古皇帝、王族、高官、帝师等统治者发布的圣旨、令旨、懿旨、法旨、钧旨等,公文与碑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元代白话碑的原文多用八思巴字写成,少数用回鹘式蒙古文写成,再译成白话汉语。白话碑文的翻译,基本上是蒙古语语法的照搬,它在基本词汇和语法上采用元代北方汉语的口语元素,贴近当时现实口语,同时又将中古蒙古语自身的词汇和语法成分大量掺杂到汉文句子里,形成一种与纯粹汉语有所不同的特殊混合语体,即通常所讲的“直译体”。  元代是汉语北方官话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北方阿尔泰语同汉语发生大规模接触的鼎盛时期,不同类型语言之间的长期接触,必然会对汉语的使用产生某些影响。白话碑文中蒙汉混合的语言现象,正是这一时期语言接触的直接生动的体现。深入研究其中的语言现象,对于探索语言融合的规律,对于全面了解元代北方汉语的面貌、特点,弄清历史上阿尔泰语对汉语的实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白话碑文的内容虽显程式化,但涉及元代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化、地理等诸多方面,又是*可靠的原始材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宗教学、方志学价值。同碑而刻的回鹘式蒙古文和八思巴文是研究中世纪蒙古语的极其珍贵的材料,白话碑文对于蒙古文的识读、转写,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元代白话碑中的圣旨、令旨等都是用“硬译公牍文体”写成。所谓“硬译公牍文体”,是元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专门用来翻译蒙古文字。即将蒙古文译成汉文时“死死遵循蒙古语词法和句法,用汉语作的记录文字”。其“语汇采自元代汉语口语,而语法却是蒙古式的”。传世的“硬译公牍文体”档案数量相当可观,主要是圣旨、令旨和各种官方文书,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元代历史(特别是宗教史)和语言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元代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前后,为笼络人心,对各种宗教都大力提倡。元朝统治者又特别尊崇儒、释、道教。为此,元朝历代统治者及地方宮府不仅新建、重建或重修佛寺、道观、庙堂,而且还使之得到皇权法律的保护,经常给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庙学等颁发各类保护寺院、道观和庙学利益的白话诏书,即所谓的‘护持诏书’。当时的寺院、道观得到护持诏书后,常将这些旨书诏令镌刻在石碑上,一则用以扩大影响、抬高寺观的地位,二则作为利益受损时的“维权”依据,三则以志长久、流传后世。护持诏书一般用.八思巴字和汉字两种文字写成,八思巴字表达的是蒙古语(少数写汉语),汉字用的是“硬译公牍文体”,两种文字镌刻的护持诏书碑文,其内容大体相同。基本都是蠲免僧人、道士、儒生的各种赋税差役,晓谕地方军政官员和过往使臣及平民百姓等不得侵害寺院、道观、庙学的土地、财产等权益。  ……

作者简介

  陈子丹,男,汉族,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档案学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外档案事业史、民族档案学、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等学科的研究。主攻民族档案史料学方向,其研究成果涉及少数民族文字档案、金石档案、谱牒档案、口述档案、影像档案、地方特色档案以及中外档案和档案工作等领域,对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史料研究成绩显著。对民族档案学理论与方法、民族档案史料编纂、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3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43篇,出版教材1部、专著3部、合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项目5项。教学和科研成果多次获省、校级奖励。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