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电影:历史.现实.文化

中国电影:历史.现实.文化

¥14.5 (2.5折) ?
1星价 ¥26.6
2星价¥26.6 定价¥5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599040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1
  • 出版时间:2014-12-11
  • 条形码:9787505990401 ; 978-7-5059-9040-1

本书特色

  《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中国电影·历史现实文化》是一部关于中国电影历史及文化研究的学术专著。分为中国电影史论、戏曲电影论、当代中国电影论三编,对中国电影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周密的梳理,将电影融入政治经济进行中剖析;《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中国电影·历史现实文化》专门探讨了戏剧电影的发展历史及文化演变历程;在《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中国电影·历史现实文化》的第三编对中国电影发展现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分析如古装电影、贺岁电影等,并对中国电影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内容简介

  《中国电影:历史·现实·文化》所收的文章反映了我的主要研究方向,特别是关于中国电影史研究和戏曲电影研究方面的内容,包括了历史叙述和相关理论的部分思考。虽然文集不能完整地展示上述研究的整体思路,但是每一章都尽可能地表达了对中国电影发展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和个人的主要观点;不论是长篇还是短论、研究论文还是评论,都能够看出对于中国历史及现状的基本学术态度,能够一以贯之。这些文章在发表时间上有所差别,有些确是*新的成果,也可看出在研究上的一种发展过程。戏曲电影研究在中国电影研究中属于相对边缘的话题,但是这个片种对于中国民族电影的身份确立和艺术形态发展却是非常重要的,这些论文尽管数量不多,所论观点也未必做到深刻,但是可以认为是开了一个头,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点思路,也还是有些价值的。对于现状的研究不够系统,均是有感而发,也算是一种关注和态度吧。

目录

**编 中国电影史论
**章 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
**节 电影从这里开始
第二节 早期中国电影的文化表现
第三节 西风东渐与早期中国电影——重读《一串珍珠》
第四节 民国时期国家电影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意识形态的争夺
第五节 政治、文化的撞击:20世纪30年代电影的多重面貌
第二章 电影史研究综论
**节 对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思考
第二节 时代文化的必然进程
第三节 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又一次复读
第三章 对电影历史的评论
**节 电影史研究的新境界
第二节 电影观众的幸福年代
第三节 艺术苍白时代的一点色彩
第四章 历史个案
**节 20世纪30-40年代阳翰笙的电影剧作
第二节 生命的赞歌——蔡楚生电影的一种精神品质
第三节 都市生活的魅力——重读《新旧上海》
第四节 革命战争历史的艺术传导——“十七年”四大片厂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巡礼

第二编 戏曲电影论
**章 戏曲电影
**节 不仅仅是一种回望——谈中国戏曲电影
第二节 戏曲电影三十年
第二章 戏曲电影的文化与艺术
**节 十七年戏曲电影的文化改造、兼容与博弈
第二节 试论戏曲电影的类型特征
第三节 《红楼梦》:审美不疲劳
附录:银幕上的粤剧史

第三编 当代中国电影论
**章 中国电影年度观察
**节 2006-2010艺术学学科发展调研报告·电影学研究
第二节 中国艺术发展年度报告·电影(2009)
第三节 动画片:现实机遇与观念转型——2010年中国动画影视剧年度考察
第四节“中小电影”吹响进院线的号角
第五节 应重视小成本影片
第二章 电影文化杂谈
**节 国产电影的文化选择
第二节 古装电影中的文化表述
第三节 贺岁电影的精巧制作与内涵缺失
第四节 需要体现“生命之重”——对三部献礼片的人物塑造的思考
展开全部

节选

  著史是一种乐趣,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它的成果是建立在兢兢业业的积累研究和高屋建瓴的思考把握之上的。弘石、舒晓鸣所著《中国电影史》正是这样一本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著作。这是一部*新的中国电影史,它的新,不仅仅在于其出版日期的*近,更为突出的还有这样一些方面:  关于文化评价。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即使是在初期发展阶段也同样会体现出特定背景下的文化精神。本书的一个很大特点,便是从文化评价的角度来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如,对20世纪20年代的国产片创作,作者在描述其叙事能力的提高而为民族电影带来**次繁荣的同时,对其所体现的积极的文化意义给予了较客观的评价。作者认为,这个时期的电影创作“开创了一种参与历史进步的传统”。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就已经试图用电影来“改造社会”“指导民众”,因而,“充满爱国良心的现实批判意识和富于正义情怀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看作是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主潮。”它实际上是五四新文化思潮在电影领域的一种延续。这种关于本时期电影创作与时代精神有着积极对应的观点无疑是对中国初期电影文化的一次重新认识,从而校正了相当一个时期以来相关研究中的某些先验性成见。  关于美学形态研究。电影民族化问题的讨论时伏时起,在这个关乎中国电影美学的论题上,人们的视线似乎总是框定在纯理论的探讨和论辩中,尽管这些纯理论的辨析都是必要的。但是,特定的民族思维模式、电影叙事的民族风格的形成确立,都是在创作实践的发展中体现和形成的。因此,前人怎样说和怎样做,对我们的思考来说同等重要。本书对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初始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提供可信的、可把握的实证同时,首次提出了“冷隽型”和“热闹型”这两种关于早期银幕美学形态的学说。作者还从两类创作者的不同文化渊源人手,对这两种银幕形态做出了“淡而有味”和“剧情见胜”的美学解说,以及“化大众”与“大众化”的功能注释。作者又进而认为,它们“在美学形态创造方面为日后的电影创作确立了某些基本规范”。作者的这种努力,无疑对中国电影的美学传统起到了溯源的作用。进行任何一门艺术的美学研究,它所应该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本书作者起码在形态学及其连带的功能学方面对中国电影美学研究、电影民族风格传统的形成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而没有仅仅停留在“影”和“戏”的研究层面上。  关于市场研究。电影史是艺术史、技术史和市场营销史等组成的综合史,作为商品属性的重要体现,市场对电影的生存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论意义历来有所轻视,以至于在今天对它进行研究的时候,一方面面临相关的有形史料的缺乏,另一方面也较少能够得到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而本书**次把市场因素列入电影史的叙述范围。作者力图以此为纽带,在不同的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将市场因素与社会文化动因互为参照,从而一方面为电影的历史发展勾画出一条潜在的、然而是非常有说服力的线索,另一方面也为电影现象的历史评价提供了另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价值标准。尽管由于资料所限,这条线索还不够充实,但我们仍可感到作者在叙述中的清晰思路,如《孤儿救祖记》与“国产电影运动”的因果关系;30年代“新兴电影运动”为何能使自己的批判话语获得主导地位;有声电影登上中国影坛时的蹒跚步履;“孤岛电影”时期商业电影之所以在类型上更加丰富和完备等等,作者都力图从市场和经济角度寻找其直接的生成机制。而关于战后电影的“艰难中的辉煌”,80年代后期以来主旋律电影及艺术电影生存空间的拓展等问题,作者又着重从艺术规律如何抵消市场的负面影响这个基点来加以考察。  ……

作者简介

  高小健,1955年12月生于北京。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主要专业方向是中国电影史研究和戏曲电影研究,2005年出版中国首部关于戏曲电影的史著《中国戏曲电影史》,引起广泛关注。出版了首部中国30年代电影的断代史《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独自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戏曲电影艺术论》。此外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和中国高教出版社立项的首部中国普通高校电影学教材《中国电影史》的撰稿。在中国电影史、电影理论与文化、电影剧作理论和电影剧作家、电影导演、戏曲电影等研究方面撰写、发表论文数十篇,发表大量影视评论。主要论文有《西风东渐与20年代中国电影价值观》《30年代电影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费穆电影”与中国民族电影的美学风范》《电影剧作的演进》《换一个角度看历史——中国30年代电影的商业化复读》《新中国以来对中国电影历史的复读》《30年代中国电影对美国电影的态度》《现实主义——钟惦棐电影美学观的主线》《中国电影学术:开拓与建构——李少白先生电影理论再学习》《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电影历史研究》《都市生活的魅力——重读》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