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理论.标准与实践

包邮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理论.标准与实践

1星价 ¥26.6 (7.0折)
2星价¥26.6 定价¥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417356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3
  • 出版时间:2013-10-01
  • 条形码:9787504173560 ; 978-7-5041-7356-0

本书特色

朱建军编著的《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理论标准与实践》从宏观理念、中观策略和微观操作三个方面展开。宏观理念包括“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中外语文课程文件的实际规划形态,“新读写结合”的具体内涵等。中观策略,研究确立了“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核心要素的共生关系框架,界定了针对四类“选文”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描述了“新读写结合”的两种取向,并构建了知识类型、阅读技能与功能性写作三者之间关系的框架。微观操作,为行动研究,主要考察五种功能性写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编制情况,并规划出相应的编制策略,以及五种功能性写作在中学语文教学现场的具体操作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内容简介

  《新视点教与学系列丛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理论标准与实践》从宏观理念、中观策略和微观操作三个方面展开。宏观理念包括“读写结合”的理论基础、中外语文课程文件的实际规划形态,“新读写结合”的具体内涵等。中观策略,研究确立了“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核心要素的共生关系框架,界定了针对四类“选文”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描述了“新读写结合”的两种取向,并构建了知识类型、阅读技能与功能性写作三者之间关系的框架。微观操作,为行动研究,主要考察五种功能性写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编制情况,并规划出相应的编制策略,以及五种功能性写作在中学语文教学现场的具体操作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读写结合”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研究的构想、方法及价值

第二章 “读写结合”:多元理论视角下的阐释
**节 建构主义理论:读与写均是“建构”意义
第二节 图式理论:写作知识的表征及其功能

第三章 中外比较视野下的“读写结合”探究——课程文件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
**节 我国语文课程“读写结合”考察
第二节 国外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考察
第三节 “新读写结合”观

第四章 “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节 “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核心要素
第二节 “新读写结合”观的表现形式

第五章 从“述而不作”到“述而能作”——教材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
**节 针对“定篇”的评论性写作
第二节 针对“例文”的学习性写作
第三节 针对“样本”的模仿性写作
第四节 针对“用件”的“探究性写作”
第五节 我国新课标高中教材三种功能性写作情况考察

第六章 以学为主读写结合——教学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
**节 读与写关系措置不当及矫正——以上海市康城实验学校的教学试验为例
第二节 “读写结合”失落于乱设“结合点”——以近几年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课例为例
第三节 读写教学的标准:美国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与描述——以美国中学一堂“读写结合”课为评价参照
结语 “新读写结合”观:学习、本质及问题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新视点教与学系列丛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理论标准与实践》:  第三节针对“样本”的模仿性写作  针对“样本”的读写结合,是“积累性写作”与“模仿性写作”,但由于本文在针对“定篇”的“评论性写作”中已经对“积累性写作”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即“评论性写作的基础性工作:积累性写作”,在此主要考察“模仿性写作”。  我国台湾国民中学《国文》教材,延续了传统的语文教育,写法从读法中出,基本是在每一篇课文后,布置一个“模仿性写作”,如学完白灵的《风筝》,便要求学生“如果是你写‘风筝’,你想用风筝来象征什么”;学完朱自清的《背影》,便要求学生“在你的生活经验中,令你印象*深的背影是什么”;学完周敦颐的《爱莲说》,便要求学生“你*喜爱哪一种花?为什么?请描写它的特色”;学完曾志朗的《蚂蚁雄兵》后,便要求学生“除了本文所写蚂蚁求生的方式外,请再举一个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学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便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手去触摸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将触觉感受与同学分享”。  我们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就朱自清的《背影》,周敦颐的《爱莲说》,基本都是以理解课文为主的答题练习,没有任何形式的写作练习。沪教版的语文教材,在学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也设置了一个“模仿性写作”练习,“海伦·凯勒说:‘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我们就此讨论这些“模仿性写作”设计的优劣。可以说,上述的“模仿性写作”,都脱尽了小学阶段的那种大多是修辞层面的“套引”的痕迹,而着手一种基于学生自身感受、观察的创造性的写作,这深得“模仿性写作”的本质。换句话说,“模仿性写作”本质上是创造,而不是简单地“复制”。但是,“模仿性写作”在设置上的要求是:永远或只能就“样本”的某一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某一角度人笔从事的写作,而非大体这样的写(见《新视点教与学系列丛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理论标准与实践》第四章第二节针对“样本”的“模仿性写作”概念界定)。从这个方面讲,就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作练习设置比较好的是:我国台湾国民中学《国文》教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手去触摸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将触觉感受与同学分享”;相反,设置不妥的是沪教版教材则要求,“海伦-凯勒说:‘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我国台湾教材是从“闭上眼睛”感受世界这一角度入笔的,这一了不起的设置,创设了一个学生与海伦一样感受、触摸世界的机会,而且由此再次重温海伦所描述的世界与自己的心理世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写作与其活动融为一体,在“做”中创造一种生活,并将这种新鲜的难得一试的生活体验告诉大家,在“说”中再次厘清思路,*后再用文字写出来,这就变得易写,乐写。沪教版教材则引用海伦的一句话“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这一“命题”而非任务的出题形式,是我们大陆惯常使用的写作命题方式,即大多将原文当作“引子”来使用。可以说,这也是“模仿性写作”的性质,即像海伦失去光明因而珍惜光明一样,我们生活中也肯定有。然后,学生写一个类似的故事。很显然,这个故事是回忆性的故事——可能与海伦那样的故事相似,但还不是同一性质的故事,且是依照课文的大体这样的写。换句话说,即使不读课文,学生也照样可以写这样的作文。因此,“模仿性写作”的对于“原型”的“仿”就失去了意义。  很显然,上述所有的“模仿性写作”,其主要目的是指向写作目标,也企图指向阅读目标或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对于中小学重要的“样本”学习,“模仿性写作”的设置显然是必要的,但像人教版的《背影》和《爱莲说》那样的设置,很可能把“样本”仅仅当作一种目标而不是一种资源,或沪教版教材仅仅引用海伦的一句话进行设置,很可能将原文当作“引子”来使用,这些都会影响读写目标的有效达成。而我国的台湾教材基于课文“原型”与学生真实感受而创设的“模仿性写作”题型,的确值得我们大陆教材效法。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