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20960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46
  • 出版时间:2015-04-01
  • 条形码:9787300209609 ; 978-7-300-20960-9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兼具知识性和学术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反映了当代犯罪学发展的*新趋势。在犯罪原因论中,引入了“社会反应”的概念,确认在影响犯罪的诸多因素中,传统上只被视为是控制犯罪的积极因素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也是促成犯罪的因素之一。同时,在对影响犯罪现象的传统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犯罪行为生成机制;在犯罪预防论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情境预防理论;在犯罪现象论中,基于准确描述犯罪现象的需要,对犯罪现象的测量手段和犯罪现象的分析方法,也予以了较充分的论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兼具知识性和学术性的教材,反映了当代犯罪学发展的*新趋势。在犯罪原因论中,引入了“社会反应”的概念,确认在影响犯罪的诸多因素中,传统上只被视为是控制犯罪的积极因素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也是促成犯罪的因素之一。同时,在对影响犯罪现象的传统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犯罪行为生成机制;在犯罪预防论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情境预防理论;在犯罪现象论中,基于准确描述犯罪现象的需要,对犯罪现象的测量手段和犯罪现象的分析方法,也予以了较充分的论述。

目录

目录 

**编 导 论 
**章 犯罪学概述 3 
**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功用 3 
第二节 犯罪学的视角:什么是犯罪 12 
第三节 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19 
第四节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25 
第五节 犯罪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32 
第二章 犯罪学的主要理论 39 
**节 犯罪学理论流派概述 39 
第二节 犯罪生物学理论 49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理论 52 
第四节 犯罪社会学理论 55 
第五节 其他犯罪学理论 58 
第二编 犯罪现象论 
第三章 犯罪现象的构成 67 
**节 犯罪现象概述 67 
第二节 犯罪人 72 
第三节 犯罪行为 78 
第四节 犯罪被害人 85 
第四章 犯罪现象的测量 92 
**节 犯罪测量的价值 92 
第二节 犯罪测量中的犯罪黑数 95 
第三节 我国犯罪测量中的犯罪黑数问题 99 
第五章 犯罪的主要类型 106 
**节 未成年人犯罪 106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 115 
第三节 网络犯罪 120 
第四节 贪利性犯罪 125 
第五节 暴力犯罪 128 
第六节 无被害人犯罪 133 
第三编 犯罪原因论 
第六章 犯罪原因概述 141 
**节 犯罪原因的概念 141 
第二节 犯罪原因的结构层次 145 
第三节 犯罪原因研究的原则 151 
第七章 社会因素与犯罪 155 
**节 文化因素与犯罪 156 
第二节 政治因素与犯罪 162 
第三节 经济因素与犯罪 166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犯罪 173 
第五节 微观环境与犯罪 176 
第八章 性别、年龄与犯罪 184 
**节 性别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184 
第二节 年龄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190 
第九章 时间、空间与犯罪 196 
**节 时间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196 
第二节 空间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199 
第三节 城市与农村犯罪比较 202 
第十章 犯罪生成机制 208 
**节 犯罪生成机制概述 208 
第二节 犯罪人格的形成 210 
第三节 犯罪情境 216 
第四节 社会反应 224 
第四编 犯罪预防论 
第十一章 犯罪预防概述 237 
**节 犯罪预防的概念 237 
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价值 242 
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分类 248 
第四节 犯罪预防的实施 251 
第十二章 犯罪的社会预防 257 
**节 社会预防的概念及功能 257 
第二节 宏观社会预防 261 
第三节 微观社会预防 272 
第十三章 犯罪的情境预防 279 
**节 情境预防的概念 279 
第二节 情境预防的根据 286 
第三节 情境预防措施 293 
第四节 情境预防理论的实证分析 297 
第十四章 犯罪的刑罚预防 303 
**节 刑罚预防的概念 303 
第二节 刑罚的预防价值 306 
第三节 刑罚预防的实现 310 
第十五章 犯罪预测 319 
**节 犯罪预测的概念与分类 319 
第二节 犯罪预测的原理与局限 322 
第三节 犯罪预测的方法示例 327 
第十六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334 
**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 334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 337 
第三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形成与发展 340 
第四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践 342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远煌: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与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主任。 法国巴黎第十大学访问学者(1994.9—1995.8)、巴黎第二大学犯罪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1999.12—2000.6);兼任中国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犯罪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警察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代表性学术成果: 《现代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犯罪学原理》(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犯罪学》(第二版,荣获首届“1984—2014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优秀教材奖,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犯罪研究的新视野:从事实、观念到规范》(法律出版社,2010)、《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企业家犯罪分析与刑事风险防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法改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中国非暴力犯罪死刑废除与限 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等;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