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中国医学史(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修订版)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753234030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95页
- 出版时间:2004-09-01
- 条形码:9787532340309 ; 978-7-5323-4030-9
本书特色
《中国医学史(第2版教材)(修订版)》是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的一册,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
内容简介
全书主要论述了中国医药的起源,发展,繁盛的历史过程,重点讲述了历史上的名医大家以及其理论和著作及对于后世的影响.
前言
序言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通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和全国中医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陆续编写完毕。
本套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俞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其中除少数教材是初次编写之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编写成的。所以这套新教材也包含着前几版教材编写者的劳动成果在内。
教材是培养社会主义专门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予以锤炼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外,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作准备,使之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的高等中医药教学用书,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录
导论<BR>
1. 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BR>
1.1 卫生保健
<BR>1.1.1 居处
1.1.2 衣着
1.1.3 用火
1.1.4 导引
1.1.5 婚姻
1.2 医药知识<BR>
1.2.1 药物
1.2.2 针灸
1.2.2.1 针法
1.2.2.2 灸法
1.2.3 外治法
1.3 其他几种医药起源论<BR>
1.3.1 “医源于圣人”
1.3.2 “医源于巫”
1.3.3 “医源于动物本能”
1.4 传说中的医学人物<BR>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春秋)<BR>
2.1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BR>
2.1.1 对疾病的认识<BR>
2.1.1.1 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
2.1.1.2 固定病名的出现
2.1.1.3 对自然条件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
2.1.2 对疾病的诊治<BR>
2.2 医学理论的萌芽<BR>
2.2.1 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BR>
2.2.1.1 气、精、神
2.2.1.2 阴阳、五行
2.2.1.3 天人相应
2.2.2 病因学
<BR>2.2.3 预防医学思想<BR>
2.3 药物知识<BR>
2.3.1 药物知识的积累<BR>
2.3.2 酒的应用及其意义<BR>
2.3.3 汤液的制作<BR>
2.3.3.1 汤剂说
2.3.3.2 “五谷之液”说
2.4 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BR>
2.4.1 卫生保健<BR>
2.4.2 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BR>
2.5 医与巫的斗争<BR>
2.6 古代医家<BR>
3.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BR>
3.1 诸汉墓出土的医书<BR>
3.1.1 马王堆汉墓医书<BR>
3.1.1.1 脉灸经
3.1.1.2 《五十二病方》
3.1.1.3 帛画《导引图》
3.1.1.4 竹木简医书
3.1.2 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医书<BR>
3.1.2.1 《脉书》
3.1.2.2 《引书》
3.1.3 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的医用文物<BR>
3.1.4 武威汉简《治百病方》<BR>
3.2 早期的医学理论著作<BR>
3.2.1 《黄帝内经》<BR>
3.2.1.1 《内经》的产生
3.2.1.2 《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
3.2.1.3 《内经》的影响
3.2.2 《难经》<BR>
3.3 药物学的发展<BR>
3.3.1 战国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概况<BR>
3.3.2 《神农本草经》<BR>
3.3.2.1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及其流传
3.3.2.2 《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和成就
3.4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BR>
3.4.1 战国以来临证医学的发展概况<BR>
3.4.2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BR>
3.4.2 张仲景的生平<BR>
3.4.2.2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3.4.2.3 《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3.4.2.4 《伤寒杂病论》的影响
3.5 主要医家及其成就<BR>
3.5.1 扁鹊<BR>
3.5.2 淳于意及其“诊籍”<BR>
3.5.3 涪翁与再传弟子郭玉
<BR>3.5.4 华佗<BR>
4.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公元265-960年(西晋-五代)<BR>
4.1 医学理论的提高
<BR>4.1.1 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BR>
4.1.1.1 (内经》
4.1.1.2 《伤寒杂病论》
4.1.2 脉学的总结与普及<BR>
4.1.2.1 《脉经》
4.1.2.2 《脉诀》
4.1.3 病因证候学的探索<BR>
4.1.4 医德规范的树立<BR>
4.2 药物学的进步<BR>
4.2.1 国家药典的诞生<BR>
4.2.2 药物品种的丰富
<BR>4.2.3 分类方法的进步<BR>
4.2.4 药物图谱的创制
<BR>4.2.5 药物炮制的规范<BR>
4.2.6 制药化学的先声
<BR>4.3 临证医学的显著进展<BR>
4.3.1 针灸科<BR>
4.3.1.1 《针灸甲乙经》
4.3.1.2 其他
4.3.2 内科<BR>
4.3.3 妇产科<BR>
4.3.4 小儿科
4.3.5 外科<BR>
4.3.6 按摩科<BR>
4.3.7 骨伤科<BR>
4.3.8 五官科
<BR>4.4 综合性医著<BR>
<BR>4.4.1 《肘后救卒方》<BR>
4.4.2 《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BR>
4.4.3 《外台秘要》<BR>
4.4.4 藏医与<四部医典》<BR>
4.5 医学教育<BR>
4.6 中外医药交流
<BR>4.6.1 中朝医药交流
<BR>4.6.2 中日医药交流
<BR>4.6.3 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医药交流
<BR>4.6.4 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
<BR>5.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医家的创新公元960-1368年(宋-元)<BR>
5.1 医政设施的进步<BR>
5.1.1
节选
《本草纲目》全书52卷,是我国古代文化科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成就。
(1)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本草纲目》对药物广泛收载,多达1800余种,较《证类本草》所载药物1500余种,增加了300余种。书中附有药图1000余幅,药方1万余个。它对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进行了相当全面的总结,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如把实为两药而被混为一物的葳蕤与女萎分清;把同是一物而被误为两药的南星与虎掌更正;把被误为兰草的兰花、被误为百合的卷丹区分开;把被误列为草类的生姜、薯蓣归为菜类等等。
(3)提出了当时*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对药物的分类,李时珍按照“从贱至贵”的原则,即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上符合进化论的观点,因而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分类法。他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
(4)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本草纲目》对每种药物的记述,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如三七的功效,李时珍总结为“止血、散血、定痛”,这是很符合实际的高度概括。又如延胡索止痛、大风子治麻风等功效,李时珍都给以明确的肯定。
(5)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李时珍通过科学的总结,批判了以往记载服食水银、雄黄可以成仙的说法,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例如水银,李时珍指出“大明言其无毒,本经言其久服神仙,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土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又如“草子可以变鱼”等一些反科学见解,李时珍给予说明更正。
(6)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本草纲目》不仅对药物学作了详细记载,同时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症状、卫生预防等作了不少正确的叙述,而且,还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以及天文、气象等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论述,因而对上述各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
(7)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本草纲目》所引载的16世纪以前的文献资料,有些原书后来佚失,但由于《本草纲目》摘录记载,使某些佚书的资料得以保存下来。
总之,《本草纲目》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限于历史条件,作者也存在错误之处。例如,他相信“烂灰为蝇”、“腐草为萤”及妊妇食兔肉“令子缺唇”等不科学的说法;赞成“古镜如古剑,若有神明,故能避邪魅忤恶”的无稽之谈;宣扬“寡妇床头尘土”治“耳上月割疮”的封建迷信之说等。然而,总的来说,李时珍的成就是主要的。
-
彩色图解黄帝内经
¥21.4¥68.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2.4¥38.0 -
家庭实用百科全书养生大系:中国土单方
¥27.2¥68.0 -
中医诊断全书
¥18.7¥59.0 -
经络穴位按摩大全:彩图版
¥19.6¥69.0 -
彩色图解黄帝内经
¥19.9¥49.8 -
神农本草经
¥21.7¥69.0 -
野外认采草药彩色图鉴
¥21.6¥45.0 -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29.4¥49.8 -
彩色图解伤寒论
¥15.4¥45.0 -
刮痧拔罐针灸指南
¥23.3¥59.0 -
人体穴位随手查
¥20.4¥39.9 -
彩色图解金匮要略
¥14.5¥45.0 -
杏林传习十三经: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本义 华佗中藏经
¥19.7¥48.0 -
甲状腺外科领域的争议
¥68.9¥168.0 -
医路向前巍子给中国人的救护指南
¥26.8¥68.0 -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第二版)辨症玉函 附脉诀阐微(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9.6¥15.0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4¥28.0 -
感悟中医-第3版
¥19.7¥48.0 -
诊疗思维实例解析
¥14.3¥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