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挥不去的梦魇-商业银行之不良贷款

挥不去的梦魇-商业银行之不良贷款

1星价 ¥23.4 (6.5折)
2星价¥23.4 定价¥36.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49784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它
  • 页数:247
  • 出版时间:2015-12-01
  • 条形码:9787504978448 ; 978-7-5049-7844-8

本书特色

温州民间借贷风波撞上了我国银行业持续多年的 不良贷款“双降”拐点。2011年9月,是温州金融危 机全面爆发之际,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规范 统计数据以来的*低点,不良贷款余额为4078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o.9%。自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出现反弹并持续至今,不良贷 款率的反弹也紧随其后。防控和化解不良贷款再度成 为银行管理的首要任务。   这一轮不良贷款“双升”呈现“两域”和“两链 ”特点,即不良贷款在长三角地区及钢贸、造船、光 伏等行业集中曝出,这些领域的企业资金链断裂后一 年,担保链也会崩溃。担保链危机对浙江地区银企伤 害很大,不仅导致众多企业因互保连累受困,也使大 部分中小企业再无法靠担保获取新贷款。两链危机叠 加,银行惜贷情绪蔓延,地方政府虽大力协调却收效 甚微。分母做不大,分子却难抑,不良贷款持续攀升 趋势难减。以温州为例,区域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从 危机前的o.37%攀升至2013年末的4.4%,从全国不 良率*低的地级市变成了金融风险重灾区。   不良贷款过多会严重影响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 。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昭示,银行业不良 贷款也是诱发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各国银行 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   自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 双升,无疑再次成为银行业管理部门及专家学者研究 的重点。由唐岫立编*的《挥不去的梦魇--商业银行 之不良贷款》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较能说明 问题的历史跨度和较为广泛的经济金融领域现状为背 景,在分析多方面原因的前提下阐述不良资产问题的 解决方法。   对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产生的历史原因及这次欧 美危机后银行业持续增加的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进行 分析,以区分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 的影响。我国银行业改革前的不良资产主要产生于计 划经济和制度转轨时期,政策性因素强烈,还有就是 银行自身管理问题。这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银行业不 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不同,欧美、拉美以及东南亚国家 银行业不良资产的集中出现,往往是由于金融危机的 爆发,大量不良资产拖累经济并进入恶性循环,引起 经济的长期萧条。我国迄今为止没有发生过像这样的 金融危机,本文认为,2011年9月爆发的温州民间借 贷风波是一次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性金融危机案例。   本文观察到经济因素对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影响, 同时关注到剧烈的金融波动对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的 伤害,以帮助商业银行深刻理解立足服务实体经济的 发展理念,加深对银行业监管必要性的认识。对不良 贷款产生的非经济因素的分析,则有助于防止银行管 理者利用不良贷款产生的经济因素来掩盖信贷管理行 为的不审慎,甚至导致政府对经济因素的过度担忧而 作出不恰当的经济调控。   本文从现有的文献及其不足之处出发,分别用定 量与定性的方法,全面分析了国内外银行业不良资产 产生的原因及银行业处置存量不良、控制增量不良的 有效实践,并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阐述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研究现阶段及下一步防 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新增的制度设计,为商业银行管 理及银行业监管实践提供借鉴。

内容简介

本文从现有的文献及其不足之处出发,分别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全面分析了国内外银行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及银行业处置存量不良、控制增量不良的有效实践,并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阐述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研究现阶段及下一步防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新增的制度设计,为商业银行管理及银行业监管实践提供借鉴。

目录

1 引言 1.1 防控不良贷款的意义 1.2 不良贷款定义及分类 1.3 不良贷款理论 1.3.1 金融脆弱性理论 1.3.2 贷款勉强理论 1.3.3 贷款客户关系理论 1.4 国外研究成果 1.4.1 不良贷款与经济增长 1.4.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1.4.3 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不良贷款 1.5 国内研究成果 1.5.1 不良贷款成因 1.5.2 不良贷款处置 1.5.3 不良贷款定价 1.5.4 不良贷款违约损失率 1.5.5 不良贷款与经济增长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 2.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2.1.1 不良贷款总体呈现反弹趋势 2.1.2 五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2.1.3 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2.1.4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2.2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历史变化情况 2.2.1 各类机构齐发的快速膨胀期 2.2.2 以国有银行为特征的缓慢下降期 2.2.3 银监会成立后的大幅“双降”期 2.2.4 艰苦卓绝的“双降”巩固期3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3.1 外部环境因素 3.1.1 宏观经济动荡 3.1.2 逆向选择 3.1.3 监管漏洞和法制不力 3.1.4 利率管制 3.2 商业银行内部因素 3.2.1 发展模式问题 3.2.2 从业人员素质问题 3.2.3 贷款管理问题 3.3 温州金融风波及不良贷款爆发——市场化因素案例 3.3.1 温州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3.3.2 不良贷款化解面临的难题 3.4 影响不良贷款趋升的因素 3.4.1 政府债务 3.4.2 产业结构调整 3.4.3 金融领域乱象4 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相互影响机理 4.1 宏观经济与不良贷款相互作用机理 4.1.1 宏观经济影响不良贷款机理 4.1.2 不良贷款影响宏观经济机理 4.2 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因素相互作用实证 4.2.1 模型变量及数据处理 4.2.2 计量模型分析 4.2.3 var模型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5 不良贷款的宏观压力测试 5.1 压力测试的相关概述 5.1.1 压力测试的定义与分类 5.1.2 压力测试的流程 5.1.3 压力测试的方法 5.2 压力测试 5.2.1 宏观压力测试变量及数据的选取 5.2.2 宏观压力测试模型的相关参数估计 5.3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宏观压力测试实证分析 5.3.1 敏感性测试 5.3.2 情景测试 5.4 本章小结6 国外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处置模式 6.1 几个典型国家的经验教训 6.1.1 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 6.1.2 欧关银行业危机及不良处置 6.1.3 东南亚国家处置不良资产模式 6.2 国外银行业实践的启示7 我国处置银行业不良的实践 7.1 集中处置不良贷款的历史背景 7.1.1 “三角债”的清理 7.1.2 整顿金融秩序 7.2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治理整顿 7.2.1 整顿信托投资公司 7.2.2 清理城市信用社 7.2.3 规范农村信用社 7.2.4 撤并农村合作基金会 7.2.5 控制非法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 7.3 政府主导下的机构退市 7.3.1 各类风险机构的退市 7.3.2 并购重组中国投资银行 7.3.3 清算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7.4 不良贷款风险的化解 7.4.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 7.4.2 政策性银行的建立 7.4.3 城市信用社风险化解 7.4.4 城商行风险化解 7.5 现阶段不良贷款处置情况 7.5.1 常规方法实践 7.5.2 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 7.5.3 系统性影响8 防控银行不良的中国实践;机制重塑 8.1 统一法人治理 8.2 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8.2.1 实施进程 8.2.2 机构实践 8.3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8.3.1 机构实践 8.3.2 监管理念的确立 8.4 重视内部控制 8.5 股份制改革 8.5.1 股份制银行的创设 8.5.2 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8.6 改善外部环境 8.6.1 银行业对外开放 8.6.2 改善金融环境与基础设施9 防控不良孳生的制度设计 9.1 商业银行层面 9.1.1 遵从金融服务经济的属性 9.1.2 学会管理风险 9.1.3 重视预警的作用 9.1.4 准备迎接买方市场 9.2 监管层面 9.2.1 重点关注城商行资产质量 9.2.2 提早预防农村金融机构风险 9.2.3 支持民间资本设立“社区银行” 9.2.4 进一步推进银行业改革与发展 9.3 政府层面 9.3.1 做合格的金融市场参与者 9.3.2 建立可靠的社会信用及评估体系 9.3.3 完善市场化服务设施 9.3.4 税政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贵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唐岫立,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温州银行副行长,曾任中国银监会处长。师从我国金融学泰斗、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林继肯教授,秉承导师“中国的经济学家要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理念,致力于金融理论转化为金融政策并应用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践,先后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省分行、大区分行、总行,中国银监会中小银行监管部、规制监管部、政策研究局及温州银行,长期从事微观企业、中观行业、宏观经济运营情况及银行业风险的分析研究,长期参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政策、银行业监管政策、产业发展等宏观调控政策及其相协调机制的制定、后督和后评价工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