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3-(2015年秋)

包邮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3-(2015年秋)

1星价 ¥31.3 (8.7折)
2星价¥31.3 定价¥3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464070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93
  • 出版时间:2015-12-01
  • 条形码:9787544640701 ; 978-7-5446-4070-1

本书特色

自2007年始,《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每年出版两期,分春季号和秋季号。主要发表与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文学批评理论、英美文学翻译研究、英美文学教学研究相关的论文,并介绍国内外英美文学研究动态的文章。另外,由于检索技术发展,“博士论坛”栏目已无当初的资料和信息价值,因而从下一期开始予以取消。李维屏主编的《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5年秋23)》共收录35篇稿件,反映了我国学者在英美文学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共包括四个栏目。

内容简介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是cssci来源集刊。本书是英美文学研究前二十二辑的延续。本辑包括学者访谈、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文学理论等部分。论丛不仅展示了英美文学研究的成果和理论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术动态,成为英美文学研究领域的“风向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学者访谈
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张中载先生访谈录
英国文学
20世纪末期苏格兰小说的发展述评
论《尤利西斯》中爱尔兰的三大弊俗
亨利·詹姆斯中期三部曲的女性意识
自我、时间与意义——《时间中的孩子》的“缺失”叙述
司各特的匿名与焦虑
《贵妇画像》的责任伦理叙述
“保守奥斯丁”的历史化研究
玛丽·雪莱的《*后一个人》:死亡主题与无神论思想
美国文学
论格兰斯戏剧作品中当代印第安生存困境的真实再现
美国战争小说中的单独媾和主题
收藏“死亡”:《死亡之匣》的图像叙事与废墟感受力
《美国》三部曲与文学上的蒙太奇
玛莎·诺曼的戏剧《特鲁迪·布鲁》中的疾病叙事和自我重构
华裔美国文学中地方意识与全球意识共存的“全球地方”生态思想研究
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族裔意识研究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非洲史诗的历史与美学元素
《所罗门之歌》的伴随文本研究
《哈利·波特》引发的道德恐慌对西方现代性基础的颠覆
心醉·心碎:植物王国和城市迷宫——评贝娄《更多人死于心碎》
唐·德里罗恐怖主义主题小说的全息简图
论《女勇士》中汤亭亭的女性哥特艺术
从《阿丽尔(复原版)》还原普拉斯的“重生”主题
投河的总统女儿——**部非裔美国小说<克洛泰尔》与实证主义法学
打破失语、瘫痪与孤独的魔咒——“睡美人”当代改写中的女性主体性构建
朱纳·巴恩斯的“忧郁”生命写作
文化与叙事:任璧莲新作《老虎手书:艺术、文化与相互依存的自我》评介
评价理论框架下《女勇士》态度意义分析
选择的焦虑与困惑——论韦尔奇的《吉姆·罗尼之死》
文学理论
“政治无意识”基本构成再探——詹姆逊叙事政治学主符码评析之一
文学作品的阐释与批评理论的流变——以菲茨杰拉德研究为例
论巴特勒对权力话语空间的性象秩序批判
利维斯是何种意义上的“反哲学家”批评家——论文学批评与哲学和文论的关系
工程的构建:论经典名著的女性主义译本
“历史书写与文化阐释”——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五届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征稿启事
本辑人物:金莉
展开全部

节选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23辑 2015年秋)》:  我们对一切事物(包括自我)的感知都是在时间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所以,时间是自我感知的媒介,更是自我实现意义的媒介。然而,在这个见证变化、认知“孩子”的过程中,时间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它在自我意识中已然开启了编码的程序,并逐渐转为符号化的时间(即被自我意义化的“时间”)。在这个关于缺失的文本中,一切元素都卷入了符号化(释义)过程,包括时间。  女儿丢失之前,时间如其所是,并未落人自我的视域。史蒂芬拒绝为时间进行编码,更多的是“被”时间安排的一个角色。凯特在时间中的戛然而止迫使其感知时间,并渐渐将空缺作为思考的对象。换言之,时间对自我而言不再是自然而然。原来静止不变的生活反而成为生命中不堪的负担。时间在孩子的缺失中,逐渐显明自身,迫使自我与之直视,从而感知的媒介成为被感知的对象——曾经拥有孩子的时间,作为过去,已经不复存在;重返完满的“时间”作为将来,就在那里,目睹自我缺失的裂口越来越大。可这个尚未存在的“时间”除了成为孩子缺席的标记,只剩下一副意义的空皮囊。在对“缺失”的恐惧中,史蒂芬意识到,没有意义的时间(即时间成为感知对象而非感知媒介时)是令人恐惧的。所以,当时间重新被设立目标,成为愿望满足的媒介时,时间被赎回来了。对自我意识而言,它可以失去,可以编码,可以赎回,可以感知。缺失使自我得以在时间中逆向成长,从而打破成人叙述构建的真相。  当叙述行为时间(narrationtime)与被述时间(narratedtime)出现明显差距时,作为感知媒介的时间就转为作为符号的时间,卷人了意义世界。如在史蒂芬经历车祸那一段叙述中,“发生了一系列飞快的事件,可它们却好像在放慢的时间中一个接一个出现”(麦克尤恩98)。史蒂芬在短短几分钟内,幸运地逃生于车祸,之后又顺利营救了危在旦夕的陌生人,这一系列的快镜头序列,作为被述时间是十分短暂的,却占用了长达五页的叙述时段。在时间的放慢中,事情有了一种全新的开始。人物对时间的感知也出现了“时差”,因为自我为时间注入了意义。  符号的存在是以意义之阙如为前提的。“孩子”与意义自然统一于爱中,故无需再现。成人修辞叙述所构建的“孩子”是缺失的必然结果。反过来讲,再现“孩子”的叙述世界必是指向缺失的自我之符。而在这个符号化的过程中,时间也完成了从媒介到符号的过程(即从意义的中立感知媒介,逐渐卷入无限衍义的过程)。正如“孩子”从实实在在的存在变为指向缺失的符号那样;“时间”从独立于我的感知媒介卷入了指向缺失的符号——只要自我尚能感知、言说时间,时间就提示着自我的缺失。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