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学习方式实证研究

包邮大学生学习方式实证研究

1星价 ¥19.8 (4.3折)
2星价¥19.3 定价¥4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417813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6
  • 出版时间:2013-09-01
  • 条形码:9787504178138 ; 978-7-5041-7813-8

本书特色

杨院编著的《大学生学习方式实证研究--基于学习观与课堂学习环境的探讨》试图厘清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状态,并分析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因素,从而为改进大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提供建议。 首先,本研究在梳理和界定大学生学习方式内涵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有关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进行综述,从而确定本研究的切人点;其次,通过文献法寻求本研究深入开展的理论依据,通过实证调查法获取本研究顺利开展所需的实证数据,作为本研究深入开展的基础;再次,利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厘清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类别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进而加深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内容及形式的认识;*后,本研究试图从大学生学习观等内在因素和课堂学习环境等外在因素分析其对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在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结论后,应用定性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实证研究结论,并从理论上提升研究结论,进而提出改进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对策和建议。

内容简介

  《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研究:大学生学习方式实证研究(基于学习观与课堂学习环境的探讨)》试图厘清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状态,并分析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因素,从而为改进大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提供建议。  首先,本研究在梳理和界定大学生学习方式内涵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有关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进行综述,从而确定本研究的切人点;其次,通过文献法寻求本研究深入开展的理论依据,通过实证调查法获取本研究顺利开展所需的实证数据,作为本研究深入开展的基础;再次,利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厘清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类别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进而加深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内容及形式的认识;*后,本研究试图从大学生学习观等内在因素和课堂学习环境等外在因素分析其对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在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结论后,应用定性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实证研究结论,并从理论上提升研究结论,进而提出改进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对策和建议。

目录

**章 绪论
**节 选题缘起
一、学习方式是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核心部分
二、从大学生学习方式入手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
三、关注大学生学习方式是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诉求
四、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有助于充实我国大学课程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
二、大学生学习方式
三、大学生学习观
四、学生感知的课堂学习环境

第二章 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述评
**节 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范式
一、两类范式理论基础的不同
二、两类范式研究方法的不同
三、两类范式的借鉴融合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相关研究
一、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因素
二、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
第三节 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现状总结与本研究切人点
一、对已有研究的整体评价
二、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三、本研究的切入点

第三章 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分析框架
**节 理论依据
一、现象描述学理论
二、比格斯的3P模型
三、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现实探讨
一、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征
二、学习观与课堂学习环境对学习方式影响的现实探究
第三节 研究整体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技术路线
四、实证数据收集与处理
五、定性访谈的设计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状态分析
**节 大学生学习方式基本特征分析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征与类别
二、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征与类别
三、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与类别
第二节 基于人口统计变量的大学生学习方式特征分析
一、男女大学生学习方式特征
二、父亲文化程度差异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特征
三、母亲文化程度差异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特征
四、城乡大学生学习方式特征
五、家庭所在区域差异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特征
六、兄弟姐妹人数差异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特征
第三节 基于院校变量的大学生学习方式特征分析
一、不同类型院校大学生学习方式特征
二、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方式特征
三、不同科类大学生学习方式特征
四、院校所在区域差异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特征
第四节 对研究结论的验证与说明
一、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状态
二、对研究结论的说明

第五章 学习观与课堂学习环境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节 学习观与课堂学习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大学生学习观的基本特征分析
二、课堂学习环境的基本特征分析
第二节 深层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习观与课堂学习环境对内在学习动机的影响
二、学习观与课堂学习环境对深层学习策略的影响
三、学习观与课堂学习环境对深层学习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 浅层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习观与课堂学习环境对外在学习动机的影响
二、学习观与课堂学习环境对浅层学习策略的影响
三、学习观与课堂学习环境对浅层学习方式的影响
第四节 对研究结论的验证与说明
一、学习观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二、课堂学习环境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第六章 不同课堂学习环境下学习观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节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分析学习观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基础
一、分层线性模型的基本原理与形式
二、分层线性模型应用于学习观对学习方式影响分析的现实基础
三、基于分层线性模型分析学习观对学习方式影响的研究设计
第二节 不同课堂学习环境下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的影响
一、内在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深层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深层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不同课堂学习环境下学习观对浅层学习方式的影响
一、外在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浅层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浅层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对研究结论的验证与说明
一、不同课堂学习环境下学习观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存在差异
二、不同课堂学习环境下学习观对学习方式影响的“作用力”
变化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节 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状态分析结论
一、大学生学习方式基本特征
二、不同类别大学生学习方式差异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方式影响因素研究结论
一、大学生学习观对学习方式影响的研究结论
二、课堂学习环境对学习方式影响的研究结论
三、不同课堂学习环境下学习观对学习方式影响的研究结论
第三节 改进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建议
一、深化对大学生学习方式本质与表象的理解
二、通过转变学习观来增强大学生深层学习方式的倾向
三、营造注重交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
四、探索以学生参与为核心的大学生学习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大学生学习方式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附录3:访谈对象简况表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研究:大学生学习方式实证研究(基于学习观与课堂学习环境的探讨)》:  母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学生在学习方式及其子量表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只有在浅层学习方式中的努力记忆维度,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不有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各效应值均小于0.01,这说明母亲文化程度并不是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且,在学习方式及其子量表各维度的彳导分上,母亲文化程度为硕博研究生的学生得分的标准差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学生,也就是说这类学生得分的离散程度比较大。   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深层学习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发现,显著性小于0.001,所以方差不齐性。使用校正的Tamhane'sT2法对各类学生均值差异进行事后检验。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学生的均值小于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大专和硕博研究生的学生均值,且均具有显著差异。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大专的学生的均值小于母亲文化程度为硕博研究生的学生均值,但是p值大于0.05,不具有显著差异。   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内在学习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发现,显著性小于0.001,所以方差不齐性。使用校正的Tamhane'sT2法对各类学生均值差异进行事后检验。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学生的均值小于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大专的学生的均值,且具有显著差异;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学生的均值小于母亲文化程度为硕博研究生的学生的均值,但是p值大于0.05,不具有显著差异。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大专的学生的均值小于母亲文化程度为硕博研究生的学生的均值,但是p值大于0.05,不具有显著差异。   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深层学习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发现,显著性小于0.001,所以方差不齐性。使用校正的Tamhane'sT2法对各类学生均值差异进行事后检验。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学生的均值小于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大专和硕博研究生的学生的均值,且均具有显著差异。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