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4741523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216
- 出版时间:2016-04-01
- 条形码:9787547415238 ; 978-7-5474-1523-8
本书特色
茶,在神农时代是一种解药,解他草之毒。文人雅士喜欢茶,以茶入诗,以茶入画,给茶道注入了隐逸之气。“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是对茶的吟咏,也是茶画的题材。本书就是从中国历代与茶有关的画作来解读当时人生活,尤其是当时文人的生活旨趣。自唐代《萧翼赚兰亭图》画中出现茶的影子,此后历代画家如文徵明、唐寅等多有绘制与茶有关的场景:停琴待茗图,溪边煮茶图,寒夜客来图,等等。*重要的,画中的茶,已经不单纯的是饮品,而是借茶来寄托高洁、端正的文人品行和操守。茶道,是历代文人雅士淡然处世的生活方式。茶道入画,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直接映像。煮水,煎茶,焚一炉香,展卷读经,掩卷弹琴。山中岁月,壶里春秋,听风入松,看水煮石,等闲春朝秋夜,日日是好日。
内容简介
茶,在神农时代是一种解药,解他草之毒。文人雅士喜欢茶,以茶入诗,以茶入画,给茶道注入了隐逸之气。“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是对茶的吟咏,也是茶画的题材。本书就是从中国历代与茶有关的画作来解读当时人生活,尤其是当时文人的生活旨趣。 自唐代《萧翼赚兰亭图》画中出现茶的影子,此后历代画家如文徵明、唐寅等多有绘制与茶有关的场景:停琴待茗图,溪边煮茶图,寒夜客来图,等等。*重要的,画中的茶,已经不单纯的是饮品,而是借茶来寄托高洁、端正的文人品行和操守。 茶道,是历代文人雅士淡然处世的生活方式。茶道入画,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直接映像。 煮水,煎茶,焚一炉香,展卷读经,掩卷弹琴。山中岁月,壶里春秋,听风入松,看水煮石,等闲春朝秋夜,日日是好日。
目录
相关资料
茶画:目击而存 文/周末 童年记忆中,父亲用一只鼓腹收口的小陶罐放在架了柴火的铸铁火盆上来熬茶,用的茶叶是价格便宜的粗茶,味苦,熬到酱黑色倒出来能吊住线*为过瘾。我们管这样煮出来的茶为“罐罐茶”。在一旁的我每想讨一杯时,父亲告诫我:小孩子别喝茶,不然会把脸喝黑的。故此,打小对茶就充满了敬畏。 后来,在县城读高中。有一次,地理老师讲起茶的种植时,这样调侃:上茶是妙龄少女在初春时节用手一叶一叶采的,而粗茶是老大爷在茶树底下用扫帚扫的……十多年过去,那位可爱的地理老师如今享受着退休生活,当太阳照临那座北方小县城汽车站的大钟时,他和戴着圆形石头镜的同龄人开始捣一顿罐罐茶。 是的,民间的说法是“捣”。若被古人见了,一定会笑话的。 据考证,六经中尚无“茶”字,皆作“荼”,及中唐,始变作“茶”。不太可靠的资料显示,*初,南方人好饮茶,而北方人多不习惯。到了唐开元中期,因为禅修盛行,而学禅又要保证不打瞌睡,而且晚上不能吃饭,所以喝茶成了上好的选择,一时间传为风习。古人喝茶,有时还一不小心喝出政治来,比如北宋人黄儒的《品茶要录》总论中写道:“自国初已来,士大夫沐浴膏泽,咏歌升平之日久矣。夫身世泄落,神观冲淡,惟兹茗饮为可喜。”俨然,茶饮在当时被当成一种涵养社会正能量的利器了。至元代,时人王祯在《农书》中记载,茶作为生活资料,“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刚需”。 只是,在古代民间,不知道“小夫贱隶”对饮茶有没有具体讲究,从传承下来的说茶书籍来看,那时文人雅士倒是对其有着严苛的要求,从茶叶的采摘、加工,到煮茶的水源、器具,以及烹制的工序,都极为考究。古人认为茶有九难,其中一难是“操艰搅遽”,是烹茶之大忌。想必,所谓“操艰搅遽”就是罐罐茶的“捣”了。 勾起我关于罐罐茶记忆的,是甘肃籍作家叶梓新近出版的随笔集《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其中有一处写道:“主人热情,羞涩,给我们煮好罐罐茶后就躲在门扇的一角,端着自己的茶碗,一言不发,只顾喝自己的茶。”他之所以提及这样一个场景,是因为当时主人手里捧的茶碗,让他想起画家虚谷笔下沉默憨直的茶壶。 没错,《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就是写茶与画的,更确切地说,是以茶为点,以画为面,以点带面,除去跋,全书凡49篇,以茶画所在的年代沿革为线统筹起来。唐人陆羽《茶经》*后一章“茶之图”里写道:“以素绢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以素绢陈诸座隅示人是古人的做派,在出版和印刷高度发达的今天,叶梓要使他的“茶之画”被人目击而存,自然是公开出版了。 想必,生活中的叶梓是茶和画这两个领域的共同爱好者。打个通俗的比方:叶梓有两个不同职业的朋友,一个开茶楼的,另一个办美术培训班的。有时两个人同时聚到叶梓家里,主人当然不能让两个朋友冷了场,一会儿聊聊陆羽,一会谈谈齐白石。久而久之,叶梓在两个行业就通吃了。中国画无论运笔还是意境,多追求简淡冲和,这与茶相似,很难想象一幅讲求焦点透视的西洋画,在其角落出现一只憨态可掬的烹茶风炉的情形。也就是说,中国画和茶之间长期耳鬓厮磨形成的这种美学意味,被叶梓发现并呈现在《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这本书里了。 叶梓的老家,和我的家乡邻近,说不定他对茶的趣味也是从罐罐茶开始的。茶的品质有高下之别,当叶梓由北而南向茶的根部逼近,他的文化品位也由粗而精,虽不敢说炉火纯青,对茶对画的玩味,至少他有自己的火候掌握,何时文火慢熬,何处武火猛攻,都自有分寸。 在写到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内容争议时,作者四两拨千斤,轻轻一句“*终的结论还是留给时间来回答吧”将疑问悬置,因为他的要务是揭橥茶画之间的勾连而非澄清学术范畴的争端,内容是“萧翼赚兰亭”还是“陆羽点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画“是中国古代画史里*早反映茶事的画作”。瞧,该板上钉钉的地方,毫不犹疑。他看唐人的《宫乐图》,看到了宫女的寂寥,更看到了该画对陆羽“煎茶法”的文献证据意义。谈《煮茶图》,他先谈竹炉,谈竹炉先谈诗词“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意境,并对其进行证伪。接着,各种文史资料左右逢源,*终熔于一炉,落脚到古代文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生活方式。占有资料而无堆砌资料的痕迹,便是高手。*后一篇写张大千的《春日品茗图》,以唐诗“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切入,以对充斥着生意经的现代拍卖会的失落作结,颇具春秋笔法。 叶梓是诗人,是文化人,在太湖之畔,左手执茶右手握画,若在古代也是一枚幽人高士。诗、茶、画,本就是以耗壮心而送日月的事,得失皆在方寸之间。
作者简介
叶梓,本名王玉国。中国作协会员。著有诗文集《馈赠》《天水八拍》《流浪的诗圣》等多种。现居苏州,供职于吴中文化馆。 叶梓先生爱茶,研究茶文化,翻阅古代绘画中与茶有关的画作,古代诗词中与茶有关的诗文作品,兼及当时人的生活习俗,颇有心得,写成文章,与读者分享。
-
知识分子的幽灵
¥20.5¥39.8 -
茶经(黑白版)
¥18.4¥48.0 -
中国馔馐谭
¥13.6¥23.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0.5¥29.8 -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梁晓声解读中国人文化心理的重磅新作
¥11.7¥39.8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8.5¥25.0 -
被颠覆的文明-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一步-(升级版)
¥13.6¥42.0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12.2¥26.0 -
经典常谈
¥13.7¥39.8 -
寻味中国
¥19.0¥38.0 -
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
¥10.6¥30.0 -
徐志摩和新月诗人-摇晃的梦想-侧看民国
¥13.5¥39.0 -
替时代写生·日记里的胡适(八品)
¥13.5¥39.0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中国文明的密码/何新文选
¥15.4¥48.0 -
国学入门
¥16.4¥48.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6.5¥22.0 -
柏杨杂文精选集-吓人的国粹教育
¥9.9¥24.0 -
古代家训精华:文白对照
¥9.0¥18.0 -
经典常谈
¥7.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