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转型期网络舆论生态-动因.机制与模型
读者评分
4分

转型期网络舆论生态-动因.机制与模型

1星价 ¥37.4 (7.2折)
2星价¥37.4 定价¥52.0
商品评论(1条)
wan***(三星用户)

写的内容比较新

设计包装一般般

2016-07-26 11:03:17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7727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2
  • 出版时间:2016-03-01
  • 条形码:9787516177273 ; 978-7-5161-7727-3

本书特色

网络正越来越深地向中国的社会生活渗透,网络传播渐成整个传播生态中的主导传播逻辑。在这一大背景下,社会舆情领域的议程设置、议题聚合、影响力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网络舆论的策源、引爆、发生、发展也与社会舆论有所不同。本书以网络舆论为研究对象,以网络舆论的生成与演进为核心议题,探讨了网络舆论在哪些因素作用下产生,呈现什么样的发展态势和规律,在各演变阶段的影响动因及作用机制如何等问题。 宏观而言,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经济转型、文化转型以及媒介转型,成为了网络舆论生成的“结构性因素”。中观而言,网络舆论是舆论主体对客体发表的评价活动。微观而言,网络舆论主体的公众性,是网络舆论生发的内部性因素,利益、价值、情感交互作用促生了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的客体表现出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融合,成为了网络舆论生发的外部性因素。 *后,在前述对网络舆论生成的宏观、中观、微观的全面考察,网络舆论演进各阶段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细致阐释的基础上,构建了网络舆论生成与演进机制模型,以从整体角度理解网络舆论何以演变和因何演变。

内容简介

网络正越来越深地向中国的社会生活渗透,网络传播渐成整个传播生态中的主导传播逻辑。在这一大背景下,社会舆情领域的议程设置、议题聚合、影响力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网络舆论的策源、引爆、发生、发展也与社会舆论有所不同。本书以网络舆论为研究对象,以网络舆论的生成与演进为核心议题,探讨了网络舆论在哪些因素作用下产生,呈现什么样的发展态势和规律,在各演变阶段的影响动因及作用机制如何等问题。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及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路径及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创新与难点第二章 网络舆论研究现状综述 **节 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视角 一 社会学视角 二 政治学视角 三 传播学视角 四 自然科学视角 第二节 我国学术论文数据统计和内容分析 一 历时态考察 二 研究主题考察 三 研究类型考察 四 研究领域考察 五 研究方法考察 六 网络舆论研究总括 第三节 国外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状况 一 社会学视角 二 政治学视角 三 传播学视角 四 自然科学视角第三章 网络舆论相关概念界定- **节 舆论概念内涵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网络舆论概念内涵及研究现状 一 网络舆论定义的历时态考察 二 网络舆论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概念辨析 一 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的概念比较 二 网络舆情向网络舆论的转化 第四节 机制的界定_ 一 机制的本义 二 机制的引申义第四章 社会转型视域下的网络舆论生成 **节 网络舆论背后的政治转型 一 意识形态:密闭向宽松转变 二 政治制度:人治向法治转变 三 制度执行者: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经济建设型向 公共服务型转变 第二节 网络舆论背后的经济转型 一 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 二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与利益表达诉求的增长 第三节 网络舆论背后的文化转型 一 传统伦理文化的失落 二 网络文化的崛起 第四节 网络舆论背后的媒介环境 一 传统媒体公共话语平台功能的弱化 二 媒介“话语霸权”的消解第五章 网络舆论形成的哲学分析 **节 网络舆论形成的客观根源 一 网络本质及特征 二 网络舆论客体 三 网络舆论的民众评价论本质 第二节 网络舆论形成的主观依据 一 网络舆论主体界定 二 网络舆论的主体依据 三 网络主体性 四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网络舆论主体身份考察 第三节 网络舆论形成的认识论基础第六章 网络舆论生成过程研究 **节 网络舆论的发生要素 一 网络舆论主体的公众性 二 网络舆论客体的双重转向——公共领域私人化、私人领域公共化 三 网络舆论主体的利益、价值观、情感 第二节 网络舆论的生成逻辑 一 网络舆论是社会安全阀 二 网络舆论是社会晴雨表 三 网络舆论的生成逻辑 四 网络舆论的生成路径 第三节 网络舆论传播模式 一 5W模式 二 香农一韦弗模式 三 钮科姆模式 四 德弗勒模式(双向反馈模式) 五 网络舆论生成的双向互构模式第七章 网络舆论的演进过程研究 **节 网络舆论演进模型构建 一 五个热点事件网络舆论演变统计 二 网络舆论演进周期图 三 网络舆论演进阶段划分 四 网络舆论演进模型构建 第二节 稳定一波动一平衡的网络舆论形式动态结构 一 网络舆论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 网络舆论演进中各动因博弈机制研究 ——加值理论的视角 第三节 个体一群体—个体的网络舆论主体动态结构 一群体概念界定 二 网络舆论群体的形成 第四节 潜在舆论一显性舆论一潜在舆论的网络舆论本体动态结构 一潜在舆论生发 二 舆论显在化 三 舆论复归隐性第八章 结论 一 研究发现 二 若干争议问题的思辨 三 网络舆论作用的认知立场 四 研究不足及研究方向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朝霞,1977年生,女,山东莱芜人,新闻学博士,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传播、青少年与媒介素养。主持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新媒体环境下运动员形象传播研究——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发表《<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的比较——框架理论的视角》等多篇学术论文。参与撰写《新媒介素养》等书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