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分
林中秘族
《渺小一生》作者又一力作,杂糅了神话传说、科学考察、悬疑推理的精彩故事,揭开了天才背后的罪恶与文明之下的野蛮,深刻探讨了科学与道德、人性的关系。
- ISBN:978755028127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92
- 出版时间:2016-08-01
- 条形码:9787550281271 ; 978-7-5502-8127-1
本书特色
本书以曾经享誉世界、而后却身败名裂的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盖杜谢克的人生经历为灵感,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年轻的美国医生佩利纳在太平洋某座岛屿上进行人类学研究时,发现一个神秘的部落,以及一群被当地人称为“梦游者”的神秘居民。
佩利纳发现这些梦游者的年龄都已经上百岁,且心智已严重退化后,开始怀疑他们的长寿是因为吃了一种稀有海龟。*终,佩利纳把部分龟肉私带回国,设法证明了自己的论点,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然而,他的这一发现,非但没能圆人类长生不老之梦,反而引发了一系列可怕的连锁反应,在毁掉小岛的同时,也毁掉了佩利纳本人…
内容简介
好的谎言,往往会保留一半的真相。
一个充满贪婪、背叛、谎言的噩梦,
一本让你读完后想立刻重读一遍的小说。
2015年布克奖入围作品
a little life作者柳原汉雅处女作,
以诺贝尔奖得主盖杜谢克为人物原型。
编辑推荐:
★「未读·文艺家」新产品。一本让你读完后想立刻重读一遍的小说(著名小说家萨拉·沃特斯语)。
★太平洋上的原始海岛、神秘的林中梦游者、具有长生不老之效的龟肉、心怀鬼胎的科学家,共同编织一个充满贪婪、背叛、谎言的噩梦。
★《华尔街日报》《出版者周刊》《赫芬顿邮报》年度好书、英国狄兰·托马斯奖、美国笔会小说处女作入围作品。
★本书通过一个杂糅了神话传说、科学考察、悬疑推理的精彩故事,揭开了天才背后的罪恶与文明之下的野蛮,深刻探讨了科学与道德、人性的关系。
★全书故事架构独具匠心,以书中书的形式,让极不可靠的讲述者与更不可靠的编辑者,合谋为读者布下了一个个的叙事陷阱与谜团。真相到底是什么?只有心思缜密的读者才能找到答案。
★ 柳原汉雅文笔老练、想象奇特、思维严谨,用巨细靡遗的情节和狂妄大胆的叙事,给读者带来了小说阅读的体验——忘记了这是一部虚构作品。
前言
编者序
我是罗纳德·库波德拉,但那只是我在学术期刊上的名字,大家都叫我罗恩。没错,如果你曾在报章杂志上看到罗纳德·库波德拉医生这个名字,那肯定就是我。但新闻报道的内容并非全都属实——当然真实的成分很少。
就我的例子而言,*重要的是那些报道都是真的,而且我为那些事感到自豪。例如,我与诺顿有所关联(别忘了,若是在仅仅十八个月前,我根本不用提这件事),事实上我们相识已久,从1970年起,我就在他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镇、隶属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实验室工作了。当时,诺顿还没拿到诺贝尔奖,但是他的研究早已在医学界掀起了一阵革命,从此改变了学者对病毒学、免疫学,还有医学人类学的看法。让我自豪的另一点是,与他成为同事之后,我们也成了好朋友;事实上,我觉得我俩建立了一种*有意义的关系。不过*重要的是,历经了过去两年的风风雨雨,我很自豪我们两人仍是朋友。
当然,我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有机会就能与诺顿讲话或沟通,毫无疑问,他也不行。他不在身边,让我有一种奇怪而寂寞的感觉。大概十六个月前,我才迁居此地(也就是诺顿被判刑的一个月后),但在那之前,我未曾想过在自然状况下,我们居然会分开超过两天以上。也许连一天都没有想过。(当然,所谓的自然状况是排除某些特例,比如偶尔和当时还是我妻子的前妻去度假,或者我们各自去参加葬礼、婚礼等活动。即便不在一起,我还是设法每天与他保持联络,不管是透过电话或者传真。)重点是,与诺顿谈话、工作或只是在一起,已经变成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有人每天都得看电视、看报纸一样:尽管是琐事,却不会忘记去做,借此确保生活按照常轨运作。但是,当这种节奏突然被打断,给人的感觉比不安更糟糕,简直是不知所措。过去一年半,我就有这种感觉。早上醒来后,我跟往常一样把白天的时间过完,但到了晚上总是晚睡,在公寓里闲晃,瞪着夜空发呆,心想自己是否遗漏了什么事。茫然的我把完成的十几件平日琐事核对一番,心里想着信件是否打开看过而且也回了?截稿期到的文章交了没?门锁了吗?直到*后,我才带着后悔的心情上床睡觉。每逢快要睡着,我才想起我这辈子的所有模式都改变了,接着感到一阵短暂的忧郁。你也许会觉得此刻我已经能接受诺顿骤变的人生,而我的人生也随之改变,但我心里的某个角落就是抗拒着。毕竟,过去近三十年来,他已然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我觉得寂寞,诺顿的生活一定远比我更寂寞。想到他必须待在那种地方,我真是愤怒不已:诺顿已经不是年轻人了,身体也欠安,用囚禁的方式惩罚他,既不适当也不合理。
我知道只有少数人跟我的想法相同。我常常试着向朋友、同事与记者(还有法官、陪审团与律师)解释,诺顿是个有同情心、聪明而且了不起的人,次数多到我自己都忘了。事实上,过去十六个月来,我屡屡会想起许多曾宣称爱诺顿也尊敬他的朋友,*后却选择了背叛,而且这么快就忘记并遗弃了他。有些朋友,诺顿认识且共事了几十年,在他被起诉时便立刻消失了,当然,更坏的是那些在他被判有罪后同样离开他的人。当时我才发现,一般的人有多么不忠不义、满嘴谎言。
不过,我离题了。牢狱生活让诺顿感到*难过的一件事,应该是他必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单调的生活。我必须承认我有点讶异,他入狱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抱怨生活无聊到令人难过。过去,诺顿跟许多累过头的能人志士一样,满心梦想着在一个温暖的地方住上一个月或一年,完全不用投入任何事情。不用演讲,不用编辑或撰写文章,不用教学,不用顾小孩,不用做研究——只有用不完的空闲时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过去,诺顿总是说时间就像一片大海,一面无边无际的空白镜子,而这个他称为“大海时间”的美梦,已经变成一则笑话,短短几个字,代表着他目前没时间做、但有朝一日希望投入的事。所以,他总是信誓旦旦地说,如果有大海时间,他会用来种植热带蕨类植物;如果有大海时间,他会读一些传记;如果有大海时间,他会写自己的回忆录。不过,从未有人认为诺顿真会拥有所谓的大海时间,他自己尤其如此。但是如今,他有的是时间,却没有温暖的地方,没有那种努力一辈子后应得的安逸感,让人觉得快乐而慵懒。不幸的是,诺顿有可能天生就是劳碌命。这阵子以来,他深受折磨(虽然如此,我得承认他会这么想,很大一部分必须归因于他是在不幸的情况下获得的这种悠闲时光)。在*近的一封信里面,他写到:
这里能做的事不多,而且在某个时间点过后,能够思考的事情甚至更少。我不曾想过自己会落到这一步田地,筋疲力尽,而且被放空了,不是放血,而是脑袋一片空洞。穷极无聊——事实上,过去我总以为如果有一段长时间的闲暇,我一定会好好珍惜,很容易把时间排满。但此刻我已经了解,时间不是由一段段长时间的空当组成:我们常说时间管理,其实刚好相反——我们只能用一件件忙碌的小事来填满生活,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这似乎是充满智慧的洞见。
尽管诺顿明显看出了自己的处境十分严峻,但还是有些鲁莽的人表示,他应该感激自己受到的宽大处置。这种说法不但愚钝,也很残忍。其中之一是赫伯特·威斯特(虽不情愿,但我在这里还是用了化名)。20世纪80年代初,他曾是诺顿手下的研究员,在前往伦敦参加会议的路上,他去贝塞斯达镇拜访了诺顿。当时还没进行审判,不过诺顿已经被起诉,等于被软禁在家里,他收养的所有小孩也都被重新安置。过去,我曾认为威斯特不会像诺顿先前的许多研究员那样令人不耐,他在诺顿家待了大约一小时,问我想不想去餐厅与他共进晚餐。我不是特别想去(在我看来,他在诺顿面前邀请我非常不礼貌,毕竟诺顿不得离家),但诺顿说我应该去,他还有一些想完成的工作,自己一个人也不错。
于是,我与威斯特共进了晚餐。尽管脑中一再浮现诺顿独自待在屋里的模样,但我们依然聊得非常尽兴,提到了威斯特的工作和他准备在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也谈到了诺顿被捕前与我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共同发表的一篇文章,还聊起了我们都认识的一些熟人。直到吃点心的时候,威斯特说:“诺顿老了很多。”
我说:“他的情况很糟。”
“是啊,很糟。”威斯特低声附和。
“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说。
威斯特一语不发。
“太不公平了!”我又说了一遍,再给他一个机会。
威斯特叹了一口气,用餐巾的一角擦了擦嘴角,姿势做作而且很娘,像在卖弄他的英国气质,令人厌恶。(几十年前,威斯特曾经拿“马歇尔奖学金”到牛津大学读书,虽然只有两年,但不管是社交或公事场合,他总是能够很有技巧地提到那件事。)他正在吃脆皮蓝莓馅饼,牙齿上粘着一片蓝莓。
“罗恩。”他开口说。
“嗯。”我说。
“你觉得他真的做了吗?”威斯特问道。
当时我已经习惯被问及这个问题,也知道该怎样响应。“你觉得呢?”
威斯特面带微笑,看了看我,又看了一下天花板,接着又让目光回到了我身上。“我觉得有。”他说。
我一语不发。
“你觉得没有?”威斯特说,口气有点惊讶。
接下来这句话也是我学会该怎样讲的。“他有没有做无所谓。”我说,“诺顿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我只在意这一点,而且也是我会对后人说的话。”
我们陷入了一阵沉默。
*后,威斯特胆怯地说:“我想我该回去了,明天上飞机前还要读一点东西。”
“好吧。”我说。我们默默地吃完了甜点。
当晚是我开车载他到餐厅的,所以付了晚餐钱之后(威斯特说要请我,被我挡掉了),我又载威斯特回饭店。在车上,他数度想跟我闲聊,结果让我更愤怒了。
到了饭店停车场,我们杵在车上,沉默了好几分钟,威斯特欲言又止,我则非常生气,*后他伸出手后,我握了一下。
“呃……”威斯特说。
“谢谢你来看他。”我直截了当地说,“我知道诺顿很感谢。”
“呃……”威斯特又说了一遍。我看不出他能否察觉我的言辞暗含嘲讽,我想他应该没察觉。“我会想起他的。”
我们又陷入了一阵沉寂。
“如果他被判有罪——”威斯特开口往下说。
“他不会的。”我跟他说。
“但如果真的被判有罪。”威斯特接着说,“他会去坐牢吗?”
“我不能想象他去坐牢。”我回答道。
“呃,如果真的被判有罪。”威斯特坚持往下说——我突然想起过去威斯特当研究员时的吃相有多难看、有多贪婪,还有他是多么迫不及待地离开诺顿的实验室,另立门户——“至少他会有很多大海时间,不是吗,罗恩?”这句话轻率无比,让我惊诧到无法响应。我坐在那里,目瞪口呆,威斯特对我微笑着,又说了一句再见,下车走了。我看见他穿过饭店的双扇门,走进灯光明亮的大厅后,便重新发动车子,开回了诺顿家,在那里过了一夜。之后几个月,审判程序开始又结束,*后判刑结果也出炉了,但毋庸赘言的是,威斯特再也没去看过诺顿。
但是就像我说的,没有人同情诺顿的处境。实际上,他是先遭到大家的审判与唾弃之后,才在法庭上被一群理应与他相提并论的陪审团团员审判与判刑——然而,那十二个人却是如此无能(就我记忆所及,其中一个团员是收费员,另一个是做宠物美容的),像诺顿这种天才居然要由他们来断定人品,由他们来决定命运,不知他作何感想?更何况,他们的决定就算不会全盘抹杀他过去所有成就的意义,但至少那些成就也几乎不再具有重要性。从这个角度看来,诺顿此时觉得沮丧、无聊、了无生趣,还有什么好奇怪的。
关于诺顿这个案子的媒体报道,我也有几句话要说,如果我没有谈一谈报道内容的语调与范围,似乎是件很蠢的事。首先我想说的是,由于诺顿犯的是强暴罪,各家媒体除了报道他那些外界已经知晓的少数生平事迹,还浪费了许多篇幅加油添醋,完全罔顾真相,这一点也不令我意外。(无可否认,那些报道的确用三言两语简述了他的伟大成就,但只是为了让他被控的罪行更令人感到发指而已。)
还记得诺顿等待审判的那段日子,我陪他守在家里(屋外有一群电视台记者整日聚集在草坪边缘的人行道上,在虫声嗡嗡作响的夏日晴空下吃饭聊天,简直像在野餐),在我们接获的许多采访邀约中(当然,*后他并未接受任何访问),只有一家媒体(令人遗憾的是,是《花花公子》杂志)请诺顿写下自辩词,而不是派某个见猎心喜的年轻作家,来为读者诠释他的生平与他被指控的罪行。(尽管仍在开庭,我觉得那确实是个好主意,不过诺顿担心不管他写什么都会遭人利用,变成一篇对付他的自白书。他说得没错,我们也打消了念头。)但是我也知道,当他发现他无法为自己辩护时,内心想必是悲愤交加吧。
讽刺的是,就在诺顿被捕前不久,他已经在计划写回忆录了。早在1995年他便已处于半退休的状态,不用处理各种烦人的行政事务与实验室琐事。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不再是实验室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人员,而是他开始允许自己用不同的方式规划时间。
然而,诺顿并没有机会把他非凡的一生记录下来——至少他没办法在他偏爱的情况下做那件事。但就像过去我常说的,他的心智力量足以克服任何挑战。所以,在他入狱两个月后,也就是从4月起,我每天写信问他想不想写回忆录。我跟他说,他的回忆录不仅对人文与理工学界都有所贡献,也能对有兴趣倾听的人剖白,借此摆脱外界强加在他身上的刻板印象。我说,如果他愿意,我很荣幸能帮他打字,做些初步的编辑工作,就像过去他把论文提交给各大期刊之前,都会由我经手。我在信中说,那对我来讲一定是个很迷人的计划,或许他也会觉得有趣。
一周后,诺顿寄了一封短信给我:
我不能说我非常乐意把人生*后的这几年用来说服别人,让他们了解我并未犯下我被判的那些罪行,但是我已经选择开始撰写你所谓的“我的人生故事”。我非常信任你。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批稿件。
在我邀请读者了解诺顿的非凡人生之前,我想我应该以导论的形式先说几句话。说到底,这毕竟是反映出某种问题的故事。
当然,诺顿说得肯定比我精彩,但在这里我要先向读者交代一些关于他的细节。他曾跟我说,他的人生一直到他离开美国、前往乌伊伏后,才有了意义,而他在那里的许多发现,也的确深深影响了现代医学的发展,还让他获得了诺贝尔奖。1950年,年仅25岁的他,初次前往位于密克罗尼西亚的神秘国度,人生从此大变,也对科学界造成了革命性的影响。在蕞尔小国乌伊伏停留期间,他跟一个后来被他命名为欧帕伊伏艾克族的“失落的部落”住在一起,其居住地是该国*大的岛,也就是人称伊伏伊伏的“禁闭之岛”。他在岛上发现当地原住民深受一种未曾列入文献、也没人研究过的病症的影响。过去,在世人的印象中,乌伊伏国人民的寿命都很短,到现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这样。但是,诺顿在伊伏伊伏岛上认识的一群岛民,其寿命远比一般人长,有的能多活二十或五十年,甚至一百年。这种发现之所以了不起,还有两个理由:首先,尽管罹患此症的人身体并未老化,心智却有衰退的现象;其次,他们的病症并非天生,而是后天的。
在诺顿发现这个病症之前,人类不曾如此接近过永生的目标,也未曾看过如此美好的愿景会这么快就从手边溜走: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又让秘密流逝,整个过程不过十年光景。
对于欧帕伊伏艾克族的研究,让诺顿在医学以外的领域投下震撼弹:他与他们一起住了将近二十年,结果衍生出了现代医学人类学的新领域,他在那些年完成的著作,如今已成为许多大学课程的必读书单。
但是,他也正是在乌伊伏国惹上了麻烦。乌伊伏国之旅对诺顿的许多意义之一,是他开始爱上孩童,这种爱恋持久不变。读者们恐怕都不熟悉乌伊伏这个国家,它是一个地景壮美险峻的国度,那里的一切都比我们的世界更为壮阔纯粹,比我们想象的更令人赞叹,不管往哪个方向走,总是能看到愈来愈壮观的景致:一边是无边无际的水泽,静止不动,色调强烈到令人无法久视;另一边则是绵延不绝、层层叠叠的高山,山峰被淹没在袅袅白雾之中。初到乌伊伏国,诺顿聘请该国人民当他的向导,带着他去寻找未曾看过的景物。几十年后,在当地人的请求之下,他带着他们的下一代、下下代回到了马里兰州抚养,完全视如己出,提供他们在乌伊伏国不可能体验到的教养方式。被他带回国的孩子有许多是孤儿,都是一些生活条件奇差无比、长大后的处境也不可能改变的婴儿、幼童。
在他自己还没惊觉之前,他领养的儿童已经超过四十人。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他总计领养了三批孩童,其中许多人返回密克罗尼西亚后,当上了医生、律师、教授、酋长、老师与外交官。其他人则选择留在了美国,到社会上工作或留在了学校里。遗憾的是,也有一些人贫穷潦倒,吸毒犯罪,不知所终。(任何有四十三个小孩的人,都无法期望每个小孩皆出人头地。)如今,他们当然不再是诺顿的小孩了。而且在他们的选择下,诺顿也不再是他们的父亲:近年来在他陷入困境期间,他们几乎全都放弃了他,这实在令人震惊。毕竟他为他们提供过住所,教过他们说话,养育了他们——他给了背叛他所需的一切工具,而他们也的确背叛了他。诺顿的孩子把美国与西方世界的一个现象看得很透彻:他们发现,只要指控某人是性变态,社会大众多半会买账,就算他是备受推崇的诺贝尔奖得主,也挺不住。这真是可惜,其中几个孩子跟我还满投缘的。
我想我该说清楚的第二件事是:我对这部回忆录非常感兴趣,但我并非故事的主角。理由之一是,我这个人向来沉默寡言,也没兴趣述说自己的故事——毕竟这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故事了。
不过,我想针对回忆录的编纂工作说几句话。身为编者,我所做的事其实很少。回忆录的每个段落(段落标题都是我加的)都是诺顿入狱期间写下分批寄给我的,前面都附了一封信,不过信件内容大都涉及隐私,我认为不适合收进回忆录。同时,文字是一批批写出来的,读者偶尔会发现内容写得自然而随性,并且是以大家非常熟悉的作者生平与作品为前提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既然我是*了解诺顿的人(这本回忆录其实是在我的要求下写给我的),每当我觉得需要提供额外信息,帮助读者了解诺顿的故事,我就有责任加上一些脚注。(偶尔为了弥补诺顿叙述的故事之不足,我也会加上自己的批注。还有,某些我觉得无法让内容更为丰富或者不相关的段落,我也自己做主删除了,但是此类删减不会影响诺顿勾勒出来的人生全貌。)
*后,我觉得我该试着回答诺顿开始寄稿子之前于信中提出的问题:我希望这本回忆录的撰写计划达成什么目标?我的想法一点也不复杂:不过就是为诺顿平反,并提醒大家,与那短短几个月内他可能犯下也可能没有犯下的罪行相较,他过去几十年间的成就实在重要太多了。也许我太天真,但这是我该做的:如果我没办法尽力帮助一个为科学界与医界贡献良多的人,我将无法原谅自己。
罗纳德·库波德拉
于加州帕洛阿尔托市
目录
诺顿·佩利纳回忆录/罗纳德·库波德拉医生 编
**部 溪流
第二部 老鼠
第三部 梦游者
第四部 第九间小屋
第五部 **个孩子
第六部 维克多
第七部 后续发展
后记/罗纳德·库波德拉医生
补录
附录
相关资料
“诡异而令人难忘,极具说服力……是一本读完后想立刻重读一遍的小说。这本处女作的内容复杂,风格优雅,处处令人感到惊奇而不安。”
──英国小说家莎拉·沃特斯
“引人入胜、完美而巨细靡遗,时而令人讶异、震惊不已:故事描述太平洋上一个偏远而美丽的地方,岛上居民按照自己的规矩过活,在外力介入之后,产生了极其麻烦的后果……我喜欢这本书。”
──美国小说家保罗·索鲁,《低河》与《繁荣的铁路商店》作者
“这本书是一个推理故事、一则生态寓言,也是一部骇人听闻的自白,同时展现了道德相对论的精彩省思……是作者透过想象力达成的重大成就。”
──美国小说家安东尼·杜尔,《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作者
“一本纳博科夫式的奇幻小说……柳原汉雅这位作家有其可观之处。”
──美国小说家麦迪逊·贝尔,《夜色》《所有灵魂的反叛》作者
“作者把这本书写得巨细靡遗,带来各种丰富感受,不可思议的情节变得深具说服力,让读者忘记整本书是虚构的……企图心强烈无比,娱乐价值十足。”
──《波士顿环球报》
“一本出色的小说处女作,紧张刺激又令人不安。”
──《华尔街日报》
“作者的虚构功力巨细靡遗,拒绝让人有暂时解脱或稍感舒缓的机会,几乎可以用狂妄大胆来形容这种风格……至于柳原汉雅,可说是令人赞叹的作家。”
──《纽约时报书评》
“令人极其满意的冒险故事……科学、道德,还有我们对于青春的迷恋,这些都是看完书之后会想讨论的议题。”
──《芝加哥论坛报》
“感觉像是一篇《国家地理杂志》的报导,但是以小说家康拉德作品《黑暗之心》的手法写成……柳原汉雅勾勒出来的世界神奇不已,充满各种‘黑暗的谜团’。”
──《泰晤士报》
“令人无法抗拒……包含许多相互呼应的复杂主题,由柳原汉雅透过充满诗意的散文传达出来……作者叙述故事的功力堪称一流。”
──《每日邮报》
“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令人惊奇且非常满意。柳原汉雅的处女作展现强烈企图心,值得赞许。”
──《卫报》
作者简介
柳原汉雅(Hanya Yanagihara),1975年生于洛杉矶,现居纽约,日裔美国小说家、旅行作家。1995年毕业于史密斯女子学院,曾担任过出版社营销助理,2007年成为旅游杂志编辑,2015年开始担任《纽约时报》旗下的时尚杂志《T》的副主编。她的第二部小说A Little Life曾入围2015年布克奖和国家图书奖。
-
汪曾祺小说集:鸡鸭名家(精装)
¥16.7¥45.0 -
杀死一只知更鸟
¥22.6¥48.0 -
若非此时,何时?
¥12.6¥42.0 -
去吧.摩西-企鹅经典
¥13.7¥39.0 -
月亮与六便士
¥11.8¥38.0 -
高能预警
¥16.8¥48.0 -
生死场
¥10.4¥36.0 -
舞姬
¥18.9¥43.0 -
坟墓的闯入者-企鹅经典
¥15.6¥39.0 -
萨宁
¥23.0¥59.0 -
茵梦湖
¥17.2¥49.0 -
窄门
¥13.2¥28.0 -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
¥17.8¥37.0 -
鼠疫
¥15.1¥38.8 -
悉达多
¥12.0¥28.0 -
山海经
¥21.1¥68.0 -
罗生门
¥11.9¥36.0 -
刀锋
¥11.5¥46.0 -
企鹅经典:纯真年代
¥13.7¥39.0 -
比利战争
¥12.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