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田野 躬行探索-冯敏民族学民俗学论集

立足田野 躬行探索-冯敏民族学民俗学论集

1星价 ¥24.0 (5.3折)
2星价¥24.0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514130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60
  • 出版时间:2016-06-01
  • 条形码:9787105141302 ; 978-7-105-14130-2

本书特色

  《立足田野 躬行探索:冯敏民族学民俗学论集》主要内容包括:凉山彝族奴隶制民居的建筑艺术、西南少数民族的酒文化、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论要、四川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论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的历程及几点思考、论民族服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改革、凉山彝族传统家支功能的现代调适、凉山彝族农村妇女的婚姻地位、凉山彝族妇女婚育观的现代变迁等。

内容简介

  《立足田野 躬行探索:冯敏民族学民俗学论集》主要内容包括:凉山彝族奴隶制民居的建筑艺术、西南少数民族的酒文化、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论要、四川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论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的历程及几点思考、论民族服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改革、凉山彝族传统家支功能的现代调适、凉山彝族农村妇女的婚姻地位、凉山彝族妇女婚育观的现代变迁等。

目录

凉山彝族服饰艺术
彝族服饰考
凉山彝族文身考略
凉山彝族漆器的装饰艺术
凉山彝族奴隶制民居的建筑艺术
西南少数民族的酒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论要
四川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论要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的历程及几点思考
论民族服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改革
凉山彝族传统家支功能的现代调适
凉山彝族农村妇女的婚姻地位
凉山彝族妇女婚育观的现代变迁凉山彝族服饰艺术
彝族服饰考
凉山彝族文身考略
凉山彝族漆器的装饰艺术
凉山彝族奴隶制民居的建筑艺术
西南少数民族的酒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论要
四川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论要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的历程及几点思考
论民族服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改革
凉山彝族传统家支功能的现代调适
凉山彝族农村妇女的婚姻地位
凉山彝族妇女婚育观的现代变迁
凉山彝族婚姻中的身价钱问题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民居环境改革与妇女健康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以羌族为例
从居住环境文化透视妇女的健康发展
——以凉山彝族的田野考察为例
川西藏族地区的扎巴母系制走访婚
——人类学婚姻形态的田野调查
藏彝走廊扎巴藏人母系制家庭:见证人类文化多样性与和谐发展
——一则来自21世纪的田野调查报告
川西扎巴藏人亲属制度初探
汉族“坐月子”习俗缘起的历史人类学探析
传统生育观的性别偏好与妇女地位
少数民族女性文化与四川旅游
古镇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增长式发展
——以宜宾市为例
发掘“逝去”饮品资源,为四川美食旅游增光添彩
——以汉地“咂酒”为例
成都市藏族经商流动人口对多元文化城市的贡献
——对“民族用品一条街”的调查与思考
生态和谐与社会和谐
——四川少数民族的生态智慧实践
……信息
展开全部

节选

  《立足田野 躬行探索:冯敏民族学民俗学论集》:  三、凉山彝族服饰的审美意识  民族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彝族在服饰上的审美意识,头饰、佩饰、服装款式、纹饰,都是按世代传承的习尚及发展形成的,构成了凉山彝族服饰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  凉山彝族男女均喜装扮头部,头饰是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  椎髻,是彝族古发式,也是彝族男子的外部特征之一。椎髻发展至今,已成为装饰。35岁以下的青年男子,、椎髻细如竹笋,斜插额上,长约尺许,英武潇洒,俗称“英雄髻”;老年男子椎髻粗似海螺,盘于额前,有的于头顶突起,正中冲天。结尖也颇讲究,有的结尖搓成细条,有的结尖散若桃形,有的结尖松似散穗。  凉山彝族男女皆喜佩耳环为饰。妇女穿双耳,男子只穿左耳。耳环品种多样,制作精美。以诺、圣乍地区的中、青年妇女普遍戴两红中黄蜜蜡珠,下垂线穗,或戴黄色蚌壳质圆环,已育妇女除上述耳饰外,还戴珊瑚、银串珠。所地地区的妇女多戴珊瑚串珠、银链珠、银质雕花耳环。这些耳饰或硕大艳丽,垂吊肩际,摆动摇曳,增添了少女的妩媚;或串长倒悬,插入发辫,使已婚妇女更加美丽端庄;或小巧玲珑,与头帕相辉映,点缀得当,风韵灼烁;或绕颈围顶,与绚美的衣服相辅衬,增加了形体的丰美,起到了强烈的装饰作用。艳丽精美的耳饰为妇女的装扮增辉添色。  男子的耳饰简单一些。以诺地区35岁以下的男子佩两三颗红珠,下垂长穗至胸;35岁以上者戴银环。圣乍地区的男子戴两红中黄大蜜蜡珠,珠间垫隔红黑两色圆布片,下垂一束半尺长的青线穗。所地地区的男子戴一个黄色大蜜蜡珠,上串七八个小红珠,下垂线穗。男子耳饰虽不及妇女丰富多彩,但佩后对盛装的男子起到恰到好处的点缀,给人一种俊美而不失威武之感。  凉山彝族服装绚丽多姿,在于它将多种饰花工艺集于一身,纹样丰富多变,色泽艳美和谐。男女衣服皆于大襟、项背、袖口做花。以诺、圣乍地区是几条并列的二方连续纹样作顺势衣襟的平行沿绕,还有在大襟、后背做块面分解,做成单独纹样,再加以组合,构成整体图案。凉山彝族服装的特点是愈外愈短,饰花也在显露部分,被遮掩处一般不饰或简饰。饰花工艺有以下几种:  盘花:把什色线编成“人”字辫,或将什色布剪成细条,再盘成各式纹样。盘花纹样为窗格、石阶、铁链、铁环、波浪、南瓜子等。  贴花:将色布剪成两方连续或对称两方连续纹样,贴在服装固定部位,再沿边压丝辫或布条缝牢。或缀贴银片、银泡花为饰。纹样有羊角、火镰等。  补花:将布面剪成纹样轮廓,下贴补什色布,再压滚边。多为火镰、羊角变异后的单独纹样和对称纹样。  镶嵌:用色布条或绣花丝带镶在衣襟上,或做成牙边嵌上,多为鸡冠纹样。  滚边:用色布滚贴衣服边沿,起凹凸不平的变化,使色彩更为突出。  刺绣:用什色丝线刺绣纹样,多为花草叶茎,精美细腻,多用于头帕、袖口。  挑花:用什色丝线在饰花处挑织各种图案,多用于衣领、头帕。  地区不同,使用的主要工艺手法也不相同,饰花的式样也各具特色。在色彩运用上,不同的工艺,用色条件不尽一样,如盘花、刺绣、挑花是用彩色什线做原料,颜色丰富,可尽意搭配,不受制约。而贴花、补花只限于单色布和传统色,不得不借用压、滚边和镶附异色布条来协调、丰富色彩的变化,故用此种工艺的服装绚丽醒目。  ……

作者简介

  冯敏,女,1945年生,四川成都人。196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藏语班。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专著(含合著)6部,发表论文与调研报告70余篇。代表作有:《巴蜀少数民族文化》、《扎巴藏族——21世纪人类学母系制社会田野调查》、《鲜水河畔的道孚藏族多元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吏·西南卷》,论文《川西藏区的扎巴母系制走访婚》、《藏彝走廊扎巴藏人母系制家庭》、《川西扎巴藏入亲属制度初探》、《传统生育性别偏好与妇女地位》、《凉山彝族妇女婚权状况考察》、《经济变革与羌族妇女地位》、《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的历程及几点思考》、《四川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论要》、《巴蜀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略说》等。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5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