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卷 下-中华图像文化史

包邮秦汉卷 下-中华图像文化史

1星价 ¥68.3 (3.4折)
2星价¥68.3 定价¥19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790489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26
  • 出版时间:2016-06-01
  • 条形码:9787517904892 ; 978-7-5179-0489-2

本书特色

《中华图像文化史·秦汉卷》以“史”为经,以“图”为纬,调动考古学、美术学、文献学、图像学、符号学、传播学等研究方法,多视角、全方位地对秦汉图像做出立体解读,透视秦汉时期丰富的图像含义。秦汉卷部分共分上下两册,其中下册专门对这一时期画像石、画像砖、铜镜、漆器、服装与饰品、建筑中的图像,以及宗教图像、少数民族与外来文化图像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图像还原历史真相,在图像中了解真实历史。

内容简介

通过中华图像文化史的研究,还原中华民族上万年的生活形态、思想观念和精神历程,启发读者从人类视觉文明的角度来思考图像文化的重要价值。本书的编著体现了可贵的创见性,在图像的生产场域、自身的构成场域和其社会传播场域所建构的语境中阐释图像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史学研究领域的不足,不仅凸显了图像的文化史学价值,更为今后图像学研究开辟了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学术路径。 

目录

目录contents第七章 雕文刻画——汉画像石中的图像 379**节 陵墓装饰艺术的新篇章 380一、画像石的出现与发展 380二、图像文化视野中的画像石 384第二节 陵园的护卫者——神道石兽 388一、石狮 388二、有翼石兽 389三、神道石兽的象征意义 400第三节 陵阙——通往天国的大门 402一、汉代陵阙概述 402二、陵阙的象征意义 407第四节 祭祀之所的祠堂画像 412一、祠堂与祠堂画像 412二、画像祠堂的叙事结构 415三、祠堂的观者 428第五节 幸福的家园——墓室画像 430一、画像石椁墓的叙事结构 430二、石室墓画像的叙事结构——以山东省苍山县元嘉元年墓为例 433三、地下的“堂”和“室” 441小 结 444第八章 土火相成——汉画像砖中的图像 447**节 画像砖的分布与传播 448一、陕西画像砖 448二、河南画像砖 450三、四川画像砖 456四、画像砖的传播路线 460第二节 汉代画像砖的生产场域 462一、作坊式的艺术生产 462二、画像砖的制作工艺 466三、画像砖的组合与安装 468第三节 汉画像砖的图像意义 470一、写实与表意——新野画像砖“戏车图”的图像分析 470二、生命的崇拜——“男女交媾图”的图像分析 473三、向“天门”进发——画像砖的组合意境 475第四节 画像砖上的西王母图像 480一、河南地区画像砖上的西王母图像 480二、四川画像砖上的西王母图像 484三、情节型与偶像型——西王母图像进化过程中的两种构图模式 486小 结 490第九章 熔锡铄金——铜镜中的图像 493**节 汉代铜镜总体概况 494一、铜镜图像研究的回顾 494二、汉代铜镜图像的主要类型 495三、汉代铜镜图像的分期 496四、汉代铜镜的图像意义 501第二节 汉代铜镜中的人物生活图像 504一、西汉人物画像镜——故事叙事的先河 504二、胡汉战争镜——战争场景的再现 508三、伍子胥画像镜——忠臣的故事 511四、周公辅成王镜——元圣的故事 513五、“贞夫”画像镜——爱情的象征 514第三节 汉代铜镜中的神秘图像 518一、博局镜——宇宙天地的象征 518二、博局人物升仙画像镜 521三、西王母画像镜 524第四节 汉代铜镜的生产场域 530一、商品化的生产 530二、铜镜的作坊生产 534三、铜镜的制模与作范 535四、幽湅三商——铜镜的铸造 540小 结 542第十章 漆木织绣——生活中的图像 545**节 漆器工艺与图像装饰 546一、独特的漆器文化 546二、秦汉漆器上的图像文化 547三、漆器绘画的生产场域和技术模态 560第二节 图像无处不在——其他器物上的图像作品 564一、河北定县三盘山汉墓镶嵌铜车饰图像解读 564二、江苏连云港海州双龙村西汉彩绘漆尺图像解读 568三、汉代的屏风画 572四、汉代边塞地区的木版画 575五、汉代的漆雕人体经脉图像 577第三节 服装与饰品的社会风尚 580一、尚黄与尚赤——汉代服饰的色彩观 580二、高冠博带——汉代服饰中的礼制文化 584三、汉代服饰中纹饰的象征意义 589小 结 594第十一章 重轩镂槛——汉代的建筑图像 597**节 秦汉建筑图像 598一、源于礼制思想的建筑空间布局 598二、高台到高层——观念对建筑形式的影响 606三、水榭与园林——秦汉建筑的美学观 612第二节 汉代建筑的装饰符号 616一、斗拱——承天接地的象征 616二、如鸟斯革——屋脊上的装饰 619第三节 椽檐遗珍——秦汉瓦当图像 626一、金石学下的瓦当图像 626二、瓦当上的图像文化 629小 结 640第十二章 黄老浮图——汉代的宗教图像 643**节 道教图像 644一、汉代道教的神仙图牒 644二、由仙到鬼——泰山地狱的形成 650三、道教的符箓图 652四、汉代道教的神蹻 656五、汉代图像中的道士形象 658第二节 佛教图像 662一、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662二、佛教画像的图像志 664三、佛教画像题材的图像学意义 679第三节 汉代民间宗教信仰图像 682一、汉代的民间宗教 682二、民间信仰的图像志 684三、民间宗教信仰图像的意义 696小 结 699第十三章 异域风情——少数民族与外来文化图像 701**节 北方草原文化的野兽纹图像 702一、独特艺术风格的野兽纹 702二、野兽纹对汉代图像艺术的影响 706第二节 西域文化的交流 714一、西域的开通 714二、新鲜图样的引入 717三、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 722第三节 西南夷古滇国的图像 736一、神秘的王国 736二、叙事性的图像 738三、传播与图像 745小 结 754结束语 756参考文献 768后 记 784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武利华:祖籍山东,1956年出生于江苏徐州。大学学历,中国汉画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研究员,徐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杭州师院汉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大型学术期刊《中国汉画研究》编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省馆藏文物定级专家委员会成员。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中国影像史”丛书、“中华图像文化史”丛书主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