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323491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0
- 出版时间:2016-11-01
- 条形码:9787513234917 ; 978-7-5132-3491-7
内容简介
《中医哲学基础》特色: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目录
**节 中国哲学
一、哲学的概念
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
三、中国哲学的特点
第二节 中医哲学
一、中医哲学的概念与内涵
二、中医哲学研究的范围
三、中西医学的本质区别
第三节 中医哲学与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一、中医哲学与中医学
二、中医思维方式
三、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章 中国哲学与中医哲学
**节 易学与中医哲学
一、《周易》的构成与性质
二、《周易》的主要内容
三、《周易》哲学思想
四、易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二节 儒学与中医哲学
一、孔子哲学
二、孟子与荀子哲学
三、汉代经学
四、宋明理学
五、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三节 道学与中医哲学
一、老子哲学
二、庄子哲学
三、黄老之学与《淮南子》哲学
四、魏晋玄学
五、道教文化
六、道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四节 佛学与中医哲学
一、佛教的传人与发展
二、佛教的主要流派
三、佛教的核心理论
四、佛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五节 其他流派与中医哲学
一、阴阳家与中医哲学
二、兵家与中医哲学
三、名家与中医哲学
四、法家与中医哲学
第三章 中医哲学源流
**节 汉代医学哲学
一、《黄帝内经》医学哲学思想
二、《神农本草经》医学哲学思想
三、《伤寒杂病论》医学哲学思想
第二节 晋唐医学哲学
一、王叔和医学哲学思想
二、葛洪医学哲学思想
三、陶弘景医学哲学思想
四、杨上善医学哲学思想
五、孙思邈医学哲学思想
六、王冰医学哲学思想
第三节 宋金元医学哲学
一、刘完素医学哲学思想
二、张元素医学哲学思想
三、张从正医学哲学思想
四、李杲医学哲学思想
五、朱震亨医学哲学思想
第四节 明清医学哲学
一、李时珍医学哲学思想
二、孙一奎医学哲学思想
三、赵献可医学哲学思想
四、张介宾医学哲学思想
五、喻昌医学哲学思想
六、黄元御医学哲学思想
第四章 中医哲学基本范畴
**节 道
一、概述
二、中医之道
第二节 气
一、概述
二、中医之气
第三节 阴阳
一、概述
二、中医阴阳
第四节 五行
一、概述
二、中医五行论
第五节 范畴关系论
一、道与气
二、气与阴阳
三、阴阳与五行
第五章 中医哲学生命观
**节 天人观
一、天人观的含义
二、天人关系
第二节 形神观
一、形神的含义
二、形与神的关系
第三节 诊疗观
一、内因与外因
二、正气与邪气
三、辨证与辨病
四、治标与治本
第四节 养生观
一、天年寿命论
二、“治未病”论
三、养命与养性
四、动养与静养
第六章 中医哲学思维方法
**节 中医哲学思维的形成
一、中医哲学思维形成的基础
二、原始神话思维与表意文字思维
三、《周易》象数思维与《诗经》比兴思维
第二节 中医哲学思维方法与运用
一、象数思维方法与运用
二、整体思维方法与运用
三、中和思维方法与运用
四、变易思维方法与运用
第三节 中医哲学思维的特征
一、形象思维重于抽象思维
二、整体思维重于分析思维
三、关系思维重于实体思维
四、直觉思维重于逻辑思维
第四节 中医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二、阅读中医经典原著
三、总结临床实践经验
四、发展丰富的想象力
主要参考书目
节选
《中医哲学基础》: 第四节佛学与中医哲学 佛教是三大世界宗教中历史*悠久、典籍*丰富、思想*深博的宗教,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大系统中独具特色的一支,中国佛教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佛医是佛祖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在修行成佛的价值取向下,融摄了古印度医学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独特医学体系的宗教医学。自它随着佛教传人我国之后,就与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学相融摄而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医学。它与中医学的关系,通俗地讲是印度佛教医学的种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土壤中生根、开花、结出的硕果。因此,把握佛家思想精髓,对审视、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方法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古印度北天竺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因他是释迦族人,被佛教徒尊称为“释迦牟尼佛”。原始佛教主张诸行无常、人生是苦,只有通过修行断除一切烦恼才能进入涅槃境界而成佛。 东汉明帝期间(58-75年),佛教经西域传人中国。一般是通过西方僧人翻译介绍的。魏晋以后,译述介绍佛教经典增多,并逐渐有了中国人自已的著述,其中包括对佛经的注解和阐明佛教的专著。今存的汉文佛教经典,绝大部分是东汉到唐中期这一段时期翻译撰写的,唐以后仅有些零星译述,多为旧译经的补充。 魏、晋时期,译经数量增大,质量提高;创立了中国的传戒制度,有了华籍僧民;已有佛经注疏,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开始。这一时期不仅各地都有佛教寺院的修建,而且还出现了寺院经济,僧尼人数有很大发展。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盛世,佛教在隋唐进入鼎盛时期。隋唐两代皇帝除唐武宗(841-846年)反佛外,其余都是崇佛的,致使隋唐佛教达到了鼎盛期,也是它的成熟期。在隋代,佛教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各派思想均达到了成熟的程度。佛教的各种宗派应运而生,到了唐朝较有影响的有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其中*有代表性、影响*大的是禅宗。这时是儒、道、佛鼎立时期,佛教势力有更大增强。 宋元明清,封建社会进入衰退期,佛教的总趋势亦每况愈下,但由于统治者的扶持,仍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演进着。隋唐时期形成我国的三教鼎立之势,到宋明以后走向三教会同,形成以儒家为中心的儒教,佛、道两教形式上走向衰微,但其宗教精神渗透到儒教内部,成为封建社会思想支柱的一部分。 ……
-
北大人文课(平装)
¥12.7¥45.0 -
落洼物语
¥11.0¥28.0 -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31.2¥48.0 -
中医基础理论
¥51.7¥59.0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
¥14.1¥23.0 -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委级规划教材西方服装史(第3版)
¥16.9¥49.8 -
剧本写作教程
¥21.6¥45.0 -
精读韩国新闻,学地道韩语韩国新闻导读教程
¥13.6¥36.0 -
欧美卷-外国文学史-第五版
¥14.3¥39.0 -
犯罪学
¥14.3¥39.0 -
房屋建筑学(第六版)(赠教师课件,含数字资源)
¥51.2¥62.0 -
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
¥57.2¥78.0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第2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37.6¥61.0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中药学新世纪第2版
¥45.9¥69.0 -
博雅大学堂·历史中国古代简史(第2版)/张帆
¥38.8¥60.0 -
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
¥20.8¥36.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管理学(本科教材)
¥18.3¥48.0 -
高绩效教练(原书第5版)
¥50.8¥79.0 -
大学生心理健康
¥14.0¥48.0 -
服装手绘快速表现
¥14.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