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23299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00
  • 出版时间:2016-10-01
  • 条形码:9787117232999 ; 978-7-117-23299-9

本书特色

中医文献是中医学术的载体,古今中医药文献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宝藏,要做好对中医药知识的传承工作,阅读原*必不可少。《中医文献学》课程可以提高我们整理、研究和利用中医文献的能力,可以指引我们从浩瀚的中医文献中去甄别、选择与阅读中医文献,从古今中医药文献中发掘宝藏,汲取营养,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因此,掌握一定的中医文献学知识,是每一个中医人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尤为重要。严季澜、陈仁寿主编的《中医文献学 (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介绍基本知识,传授研究方法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篇,主要介绍中医文献的命名、体式、载体、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传授中医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研究生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能力,指引治学门径,提高学术素养。
2.辨章中医学术,考镜文献源流教材下篇为“历代中医文献源流”,按朝代介绍历代中医文献。先概述各朝代中医文献的特点,然后从中精选140多种历代重要*作,介绍其作者、内容、编撰特点、学术成就及版本流传。使研究生对历代中医文献源流及中医学的基本文献能有一系统了解,强固其文献功底,开拓其学术视野,以便他们在利用古今中医文献方面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好地开展中医学术与中医理论研究。
3.吸收新的成果,介绍新的方法教材注意反映学术研究的新进展,如新的出土文献、新的研究成果,并介绍近年来运用于中医文献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如多元统计、系统综述、数据挖掘、古籍数字化等,以弥补传统文献研究办法之不足。

内容简介

本套中医研究生教材围绕教育部的培养目标,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行业要求和用人需求,整体设计,科学规划,合理优化构建教材编写体系,加快教材内容改革,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衔接,形成科学的教材课程体系。本套教材将以加强中医药类研究生临床能力(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科研思维、科研方法)的培养、突出传承,坚持创新,着眼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挖掘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正确引导研究生形成严谨的科研思维方式和严肃认真的求学态度为宗旨。

目录

导论 一、文献与中医文献 二、文献学与中医文献学 三、学习《中医文献学》的目的与意义 上篇 中医文献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方法 **章 中医古代文献的命名、体式与载体形制 **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医古代文献的命名 一、摘字命名法 二、以义命名法 第三节 中医古代文献的体式 一、中医古代文献的编撰方式 二、中医古代文献的体裁 第四节 中医古代文献的载体和形制 一、甲骨 二、金石 三、简帛 四、纸 第二章 中医文献的目录 **节 概述 一、目录与目录学 二、目录学的意义 第二节 目录的结构、类型与图书分类 一、目录的结构 二、目录的类型 三、目录的图书分类 第三节 中医专科目录 一、中医目录的源流 二、常用中医目录 第四节 综合性目录 第三章 中医文献的版本 **节 概述 一、版本释义 二、版本学的功用 第二节 古籍版本的版式 一、外观款式 二、内页版式 第三节 中医古籍版本的类别 一、历代刻本 二、抄本概述 第四节 中医古籍版本的鉴定 一、版本形式 二、书籍内容 三、前人研究成果 第五节 中医善本的概念与版本的利用 一、善本的概念及划分标准 二、中医古籍善本 三、善本书目 第四章 中医文献的校勘 **节 概述 一、校勘 二、校勘学 三、中医文献校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中医文献校勘的对象 一、错误性异文 二、非错误性异文 三、难以判定是非的异文 第三节 中医文献校勘的程序与方法 一、中医文献校勘的程序 二、中医文献校勘的方法 第四节 校勘成果的处理 一、出校原则 二、出校的基本方法 三、校勘记的撰写 第五章 中医文献的注释 第六章 中医文献的考证、辨伪与辑佚 第七章 中医文献现代研究方法 第八章 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实践 下篇 历代中医文献源流 第九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文献 第十章 晋唐时期的中医文献 第十一章 宋金元时期的中医文献 第十二章 明代的中医文献 第十三章 清代的中医文献 第十四章 近百年的中医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