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代表制-近代中国的民主遗产

职业代表制-近代中国的民主遗产

1星价 ¥62.3 (7.0折)
2星价¥62.3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78543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84
  • 出版时间:2017-01-01
  • 条形码:9787509785430 ; 978-7-5097-8543-0

本书特色

职业代表的主体——职业团体,本是从事同等职业的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成立的机构,与以掌握政权为目标的政党截然不同。尽管如此,20世纪中国的职业团体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谋求通过国民会议选出代表,也相信由各职业团体的会员选出自身代表来构成民意机关并制度化,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意。本书介绍了近代职业代表制的萌芽、兴起,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与训政体制的关联,以及它在抗战期间及其后的继承、延续与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希望借由职业代表制,来考察20世纪中国对民主主义的探索。职业代表的主体——职业团体,本是从事同等职业的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成立的机构,与以掌握政权为目标的政党截然不同。尽管如此,20世纪中国的职业团体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谋求通过国民会议选出代表,并相信可借此代表国民、实现自身政治利益。它们是政党政治之外,观察政治史的另一个视角。本书介绍了近代职业代表制的萌芽、兴起,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与训政体制的关联,以及它在抗战期间及其后的继承、延续与发展。

目录

绪论 审视近代中国民意机关的视角和方法 **部 从各界联合到职业代表制**章 职业的认识与职业主义的兴起一 职业的认识与分类:劳动主义二 职业主义的形成因素与逻辑三 职业主义的确立和政治方面的适用第二章 各界联合与各界民意的形成一 合群救国的社会心理:走向职业团体二 职业团体的组织系统与广域联合三 各界联合的诞生与发展四 各界联合对民意机关的摸索第三章 国民会议召集论的形成一 议会制革新论与职业代表制论的舆论化二 职业代表制国民会议召集论的形成三 职业代表制的法制化尝试四 民意机关组成主体的范围与非职业团体的排挤第四章 革命政党与国民会议运动一 中国共产党的国民会议召集论二 国民党改组与孙中山的国民革命论三 《北上宣言》与孙中山的国民会议构想四 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第五章 国民会议运动之再起与分歧一 五卅运动中的国民外交运动二 关税自主运动与国民会议运动的再起三 广东统一之后的国民会议运动四 北伐之后湖南的省民会议运动 第二部 职业代表制的持续与变化第六章 职业团体与国民党训政政治一 职业团体的一般实态二 国民党对于职业团体的政策三 职业团体的参政类型四 共产党的应对第七章 全国性职业选举与南京国民会议一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各界的国民会议召集舆论二 国民会议选举的职业团体整备:以农会为例三 国民会议选举:首次全国性职业选举四 国民会议的主要决议案与提案第八章 从国民会议到国民参政会一 民间社会的抗日民意与建立统一政府的诉求二 各界团体召集国民救国会议的诉求二 国民克的国民参政会构想四 国民大会的延期与国民参政会的召集第九章 国民参政会与战时民主主义一 参政会的人员构成二 参政会的会议运作三 战时民主主义的条件与逻辑四 促进战时民主主义的活动第十章 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与建国民意一 从国民参政会到政治协商会议二 职业团体的动向与各界民意的争夺三 绕过国民大会到新政治协商会议四 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之召开五 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人员构成 结论职业团体、政党以及代议活动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柳镛泰,博士,现为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育科教授。主要著作有:《东亚的农地改革与土地革命》(编著),《知识青年、公产与农民社会的革命:1920年代中国中南部三省之比较研究》,《一起阅读的东亚近现代史》(合著),《欢呼中的警钟:东亚历史认识与历史教育的反思》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