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
读者评分
5分

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

1星价 ¥28.6 (6.8折)
2星价¥28.6 定价¥42.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84123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02
  • 出版时间:2016-12-01
  • 条形码:9787518412365 ; 978-7-5184-1236-5

本书特色

  《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是英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的代表作,被视为英语世界zui重要的教育名著之一。斯宾塞的一生地位显赫,他先后获得了英、法、美等11个国家,32个学术机构的院士、博士等荣誉称号,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被科学界和教育界誉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他在本书中提出的经典之问“什么知识*有价值?”一直引导着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思考。该书由华东师范大学的青年教育学者王占魁博士历时一年翻译而成。译者既精准地翻译了全书,又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在各章节中增加了一些精当的标题和注释。此外,书中还通过脚注的形式呈现了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伯特·赫伯特·奎克(Robert Hebert Quick)、英国伦敦师范学院教授约瑟夫·佩恩(Joseph Payne)、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威廉·哈罗德·佩恩(William Harold Payne)和法国枫丹纳圣克鲁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加布里埃尔·康佩尔(Gabriel Compayré)等四位教育学家对斯宾塞教育观点的诸多精彩的评论。这些都非常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斯宾塞教育思想的精髓。本书既适合高校教育专业师生、教育研究者、中小学教师和家长等阅读,也适合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内容简介

万千教育策划的“世界教育经典名著丛书”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王占魁博士历时一年的翻译、注释工作,英美法三国的四位教育学家在书中对斯宾塞教育观点的评论,使本书成为了解斯宾塞教育思想不可替代的优秀文本。 “世界教育经典名著丛书”还包括《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文版,杜威著,陶志琼译)、《民主主义与教育》(英文版,杜威著)、《经验与教育(汉英双语版)》(杜威著,盛群力译)、《我们如何思维(汉英双语版)》(杜威著,杨韶刚等译)、《教育的目的(汉英双语版)》(怀特海著,靳玉乐和刘富利译)、《童年的秘密(汉英双语版)》(蒙台梭利著,郑福明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英汉对照版)》(泰勒著,罗康等译)、《儿童教育心理学》(阿德勒著,杨韶刚译)、《爱弥儿(精选本)》(卢梭著,檀传宝等译)、《教育漫话·理解能力指导散论》(洛克著,郭元祥等译校)、《教育学讲授纲要》(赫尔巴特著,德加谟评注,盛群力和赵卫平译)等。

目录

译者导读 作者简介 原著序 **章 什么知识*有价值? **节 好生活与好课程 一、实用不如美观 二、装饰先于实用 三、社交影响目的 四、学习的相对价值 五、正确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用于指导的知识 一、自我保护 二、谋生 三、做父母的责任 四、好公民 五、休闲生活 第三节 用于训练的知识 一、记忆力 二、判断力 三、道德力 四、宗教文化 五、科学至上 第二章 智育 **节 教育的过去和现在 一、死记课本的学习 二、照本宣科的教学 三、直观教学 四、快乐学习 五、裴斯泰洛齐原理 六、学习必须接受指导 七、裴斯泰洛齐方法 第二节 教育的理论 一、教育活动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二、课堂教学应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三、知识教学必须与人类历史相一致的原则 四、学科教学应遵循从经验到理性的原则 五、*大限度地鼓励儿童自我发展的原则 六、教育活动应使人享受学习快乐的原则 第三节 教育的实践 一、从摇篮开始 二、心理学的指导 三、直观教学与拓展性的直观教学 四、知识的价值 五、以绘画和几何教学为例 六、自我进化作为教育通则 第四节 两项根本的教育原则 一、自我进化的益处 二、教育是一种愉快的活动 三、教育的道德影响 四、教育没有完成时 第三章 德育 **节 道德教育的前提 一、为承担做父母的责任做准备 二、不合理的道德训练 三、儿童并非天生良善 四、父母时常会犯错误 五、严苛管教并非*佳的生活准备 六、一种理想的道德教育标准 第二节 道德教育的一般原则 一、根据结果评判行为 二、根据后果进行惩罚 三、顺应自然 四、因果观念 五、认识公正 六、亲子关系 七、建议好过命令 第三节 道德教育的准则与规则 一、儿童起初是野人 二、道德上的早熟 三、父母的自制力 四、命令只是万不得已 五、自我管理是目的 六、父母的管教责任 第四章 体育 **节 体育的重要性 一、人们对动物的关心 二、首先做个好的动物 三、生命科学 第二节 儿童的食物 一、食物的数量 二、食物的品质 三、食物的种类 四、食物的搭配 第三节 儿童的衣着 一、单薄的衣衫 二、“坚强的”儿童 三、牺牲成长的暴露 四、衣食平衡 第四节 身体锻炼 一、孱弱的女人不美 二、爱玩的性格无害 三、幸福是一种滋补品 四、现代人的身体劣势 第五节 精神紧张 一、精神紧张的表现 二、精神紧张的影响 三、女性的魅力 四、保健是一种责任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于1820年4月27日出生在英格兰中部城市德比(Derby)。他的父亲、祖父和叔叔都是教师。他的父亲曾编写过一本叫作《创意几何学》(Inventional Geometry)的教程,其中所设计的问题和课题,都旨在帮助小学生熟悉几何学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精确的工具使用来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这本书在英国已经获得再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在赫伯特3岁那一年,父亲因身患重疾被迫放弃了学校的教师工作,并携家人迁居到诺丁汉,开始从事花边生产方面的工作。三四年后,他们全家又回到了德比。此后,父亲开始从事课外辅导的教学工作。
在7岁之前,赫伯特都没能学会阅读。可是,就在7岁那年,他**次接触《桑福德和默顿》(Sanford and Merton)这本书就被迷住了。后来,上学了,赫伯特却对学习心不在焉,敷衍了事。他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消耗在了玩耍方面:钓鱼、掏鸟窝,在乡间四处游荡,采野果和蘑菇。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于1820年4月27日出生在英格兰中部城市德比(Derby)。他的父亲、祖父和叔叔都是教师。他的父亲曾编写过一本叫作《创意几何学》(Inventional Geometry)的教程,其中所设计的问题和课题,都旨在帮助小学生熟悉几何学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精确的工具使用来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这本书在英国已经获得再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在赫伯特3岁那一年,父亲因身患重疾被迫放弃了学校的教师工作,并携家人迁居到诺丁汉,开始从事花边生产方面的工作。三四年后,他们全家又回到了德比。此后,父亲开始从事课外辅导的教学工作。 在7岁之前,赫伯特都没能学会阅读。可是,就在7岁那年,他**次接触《桑福德和默顿》(Sanford and Merton)这本书就被迷住了。后来,上学了,赫伯特却对学习心不在焉,敷衍了事。他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消耗在了玩耍方面:钓鱼、掏鸟窝,在乡间四处游荡,采野果和蘑菇。 父亲没有采用强制手段使他专注于学业,而是通过鼓励他饲养昆虫,实现了他的转型。父亲通过各种引导手段,增进他对这些事物的了解。后来,赫伯特到他叔叔任教的学校上学。老师认为,他除了在那些需要记忆和背诵的内容上面表现落后以外,在其他智力方面的表现都还算优秀。他时常因为不服从学校的管束而受到责罚。在父亲的书房里,他通过浏览了解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并对诸如木匠等手工制造方面产生了兴趣。 在13岁那年(1833),赫伯特被送到他的另一个叔叔那里。尽管这个叔叔是剑桥大学的研究生,但他并不建议赫伯特上大学,而是期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位土木工程师。赫伯特在数学方面智慧过人,但在古典文学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在古典文学方面,即便他比以前投入更多的精力,也还是难免偶有为此抬不起头的时候。 到16岁时(1836),赫伯特回到家里度过了为期一年的学习时光。第二年,赫伯特在学校里上了三个月的补习班。对他而言,这还是平生**次上补习班。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一名教师。可是,就在那年夏天,他去做了一位土木工程师的助手,并花费一年时间从事测量、绘图和数学方面的学习。1838年,他又给一位铁路工程师做助手,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发明了速度测定仪。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赫伯特又迷上了地质学。可是,他一开始并不接受现代地质学奠基人查尔斯·莱尔(Charles Lyell,1797—1875)在其*有名的作品《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中所阐述的物种演化理论。不过,到了1839年,他已经基本接受了生物演化的一般理论。 1841年4月,赫伯特回到了家里,在之后的两年里从事了各种各样的研究。1843年春季,他又去了伦敦,希望可以找一份文学创作方面的工作。不过,在做了一段临时工程师之后,他又回到了德比。1846—1847年,他专心于钻研各种发明,并在一些科学期刊上发表了论文。1848年,他开始写作《社会统计学》(Social Statistics),并于1850年完成了**卷的写作。与此同时,他还做了《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杂志的副主编。 年届35岁,紧张的研究工作一度造成赫伯特的健康不良。当年,他出版了《心理学原理》(1855)。到了1860年,他又投入哲学研究,通过对当时近20年中的哲学原著的整理,赫伯特发现,其中的许多思想不仅显得不够明智,而且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为此,他不仅发表了大量期刊论文,还先后出版了《**原理》(1862,1867)、《生物学原理》(1864)、《社会学原理》(Principles of Sociology,I-IV,1876—1880)、《伦理学资料》(Data of Ethics,1879)、《社会学研究》(Study of Sociology,1872)、《描述社会学》(De*ive Sociology,1873—1878)、《礼仪制度》(Ceremonial Institutions,1879)、《政治制度》(Political Institutions,1882)、《教会制度》(Ecclesiastical Institutions,1885)、《科学、政治与哲学文集》(Essays: Scientific, Political, and Speculative,4 vols.),等等。1882年,他曾到美国访问。同年,美国思想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辞世。次年,赫伯特接替因爱默生去世而空出来的席位,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道德与政治科学领域的通讯院士。 诚如赫伯特在序言中所说,1861年,他的这本由业已发表过的诸多评论文章组成的《教育论》首次出版。可以肯定地说,在上个世纪,这本书是教育学科当中*为重要和*影响的一部力作。 与之前业已出版的几个版本相比,这个版本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我们在“注释”部分引述了学界对这本书发表的一些重要评论,其中包括罗伯特·赫伯特·奎克[1],约瑟夫·佩恩 [2],威廉·哈罗德·佩恩 [3]和加布里埃尔·康佩尔 [4]的评论。 我们相信,这些注释对于广大读者的阅读将大有助益。鉴于斯宾塞一贯强悍的写作风格,一位首次阅读这本书的年轻教师,恐怕会觉得书中所呈现的观点都是板上钉钉的结论。因此,通过阅读我们在书后附录的一些尖锐的批评,年轻教师可能会对斯宾塞所阐述的一些原理做出更好的判断,尤其是当这些观点遭遇攻击的时候,他们也能为其做出更好的辩护。 巴丁出版社 1894年于纽约雪城 [1] 罗伯特·赫伯特·奎克(Robert Hebert Quick,1831—1891),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教育史学家。——译者注 [2]约瑟夫·佩恩(Joseph Payne,1808—1876),英国伦敦师范学院教授,教育学家。——译者注 [3] 威廉·哈罗德·佩恩(William Harold Payne,1836—1907),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教育学家。——译者注 [4] 加布里埃尔·康佩尔(Gabriel Compayré,1843—1913),法国枫丹纳圣克鲁高等师范学院(école normalesupérieure de Fontenay-Saint-Cloude,2010年该校成为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院的一部分)教授,教育史学家。——译者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