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时空的对话:英汉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穿越时空的对话:英汉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1星价 ¥74.3 (7.5折)
2星价¥74.3 定价¥9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718960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2
  • 出版时间:2016-12-01
  • 条形码:9787307189607 ; 978-7-307-18960-7

本书特色

  由范司永所*的《穿越时空的对话--英汉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以史为线,系统地梳理西方传统互文思想和现代西方互文理论资源,分类归纳其文学和语言学研究成果,借以引入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视域,并针对国内外文学文本翻译互文研究现状,进而阐明英汉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之价值。从英汉文学文本翻译的理解和表达的两个阶段,即从文本理解的阐释学角度和文本创作的语言学、文艺学、美学、文化学视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展开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采用跨学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系统化研究方法,在英汉文学文本翻译的领域内,梳理和统一学科范畴,尝试性地构建英汉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理论。

内容简介

本研究以史为线,系统地梳理西方传统互文思想和现代西方互文理论资源,分类归纳其文学和语言学研究成果,借以引入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视域,并针对国内外文学文本翻译互文研究现状,进而阐明英汉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之价值。从英汉文学文本翻译的理解和表达的两个阶段,即从文本理解的阐释学角度和文本创作的语言学、文艺学、美学、文化学视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展开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采用跨学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系统化研究方法,在英汉文学文本翻译的领域内,梳理和统一学科范畴,尝试性地构建英汉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理论。

目录

**章 互文性视角与文学文本翻译的关联**节 西方传统互文观念与现代互文性理论一、西方传统互文性观念:模仿互文观二、西方现代互文性理论:对话、互涉、颠覆、重构第二节 翻译研究与文学文本互文性研究一、翻译研究与互文性的关联二、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现状 第二章 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分类**节 文本互文性的类型一、文本含义的扩大:基本性质与新的意义二、文本与互文、互文性:前文本与后文本三、内互文性、外互文性、跨文本性:互文性含义的细化第二节 文学文本英汉互文性翻译的分类一、翻译概念的延伸:语内、语际与语符翻译二、文学文本互文性翻译的英译汉、汉译英的不同取向 第三章 文学文本翻译的阐释学互文性**节 阐释学翻译思想的演进模式一、西方阐释学翻译观的演进:创生、发展到多元二、中国阐释学翻译思想的演进:从译介到阐发三、阐释学翻译观的局限性第二节 文学文本翻译的生产性与二度创作一、从现象文本到生产文本二、互文性隐喻的二度创作第三节 文学文本翻译主体间的互动性一、文学文本原文本的作者:互文记忆性写作二、文学文本翻译的读者:互文识别与阐释三、文学文本翻译的译者:互文二度创作第四节 经典文学文本复译的互文对话及未完成性一、经典文学文本复译的必然性:时代的需要二、经典文学文本复译的异质性:诗学的制约三、经典文学文本复译的未完成性:科学的发展 第四章 文学文本翻译的语言学互文性**节 文学文本翻译的语言形式互文性一、文学文本翻译的语音互文:听音见意二、文学文本翻译的语词互文:文化会意三、文学文本翻译的语法互文:句法限意第二节 文学文本翻译的语义互文性一、文学文本翻译的语义之关联:准确认知二、文学文本翻译的语义之表达:经济简约三、文学文本翻译的语义形态:协调统一第三节 文学文本翻译的语用场域互文性一、文学文本翻译的语境互文:自律语境与他律语境的重构二、文学文本翻译的语篇互文:形合与意合的协同 第五章 文学文本翻译的文艺学互文性**节 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学主题互文性一、文学典籍文本主题渊源:典故之源二、文学典籍文本主题翻译的内涵外化:变隐为显第二节 文学文本翻译的创作互文性一、文学文本的翻译与文学文本的创作之间:互动生成二、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学创作互文手段:互文借用第三节 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学体裁互文性一、体裁互文性的索源及关联因素:混合交融性二、文学文本翻译的体裁互文性:意识形态性三、文学文本翻译的体裁互文性:对话性四、文学文本翻译的体裁互文性:语境性 第六章 文学文本翻译的美学互文性**节 中西美学翻译思想的互文比照一、文学翻译中国美学之源及内涵:直觉性体验二、文学翻译西方关学之源及内涵:逻辑性推理第二节 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意象审美的互文对话一、文学文本中文化意象的含义及互文性二、文学文本中文化意象和翻译审美互文性的关联三、文学文本翻译中文化意象审美的互文性策略第三节 文学文本翻译风格审美的互文对话一、文学文本中风格含义的演绎比照二、文学文本风格翻译的互文关联性三、文学文本风格翻译的互文策略 第七章 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学互文性**节 中西文学文本文化翻译策略的互文比照一、西方文化翻译策略的演进历程二、中国文学翻译文化策略研究的踪迹第二节 文学文本文化翻译场社会历史文化的互动性一、文化翻译的真实含义二、文学翻译社会历史文化互文性:超越理解的蔽障三、文学翻译意识形态文化互文性:遭遇权力话语的制约第三节 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适应互文性一、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特性二、文化的自我定位三、文化的认同机制第四节 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译者的主体性一、文学文本翻译的不同文化系统的交流:多重文化身份二、文学文本翻译的不同文化文学系统之交流:文学视域的融合三、文学文本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个性化的文化交流第五节 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互文性策略一、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归化倾向:译语化二、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异化倾向:原语化三、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互文糅杂:集合语化 结语 文学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理论建构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范司永,湖北文理学院,博士,副教授。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文学文本翻译的文化误读研究”(2009)、重点项目“文学文本翻译的语言互文性研究”(2013),2010年赴英国参加“英语口语强化培训”项目。主编《新编大学英语读想用》(2004),参编中央电大教材《高等文秘写作》(2012),在《外国语文》、《小说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常年从事《大学英语》、《英语语法》、《基础英语写作》、《词汇学》课程教学,一直担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并获得湖北省毕业生优秀论文奖(2015)。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