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技术史[ 图录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 图录卷]

1星价 ¥236.2 (7.9折)
2星价¥236.2 定价¥29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20274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28
  • 出版时间:2016-07-01
  • 条形码:9787030202741 ; 978-7-03-020274-1

内容简介

本卷以彩色图片为主,辅以精练的文字说明,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各学科和技术分支的发展概况,其内容包括农学与生物学、医药学、天文学、数学、地学、物理学、化学、建筑、桥梁、纺织、矿冶、车辆、造船与航海、水利、造纸与印刷、度量衡、陶瓷与漆器、军事技术、西学东渐19门类,是一部比较全面且丰富多彩的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综合性图录著作。

目录

目录
总序 卢嘉锡
前言 金秋鹏
**章 农学与生物学 (1)
神农执耜画像 (2)
石磨盘与石磨棒 (3)
石斧 (3)
石锛 (4)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 (4)
石镰 (5)
石铲 (5)
铁搭 (6)
牛耕图 (7)
牛耕播种画像石 (7)
江东犁 (7)
番社采风图 耕种 (8)
耙图 (9)
耢图 (10)
耕、耙、耱图 (10)
耖图 (12)
耧车图 (13)
秧马图 (14)
铁锄 (14)
耘荡图 (14)
田漏图 (15)
耧锄图 (15)
水车图 (16)
筒车图 (17)
滑车图 (18)
推镰 (18)
番社采风图 刈禾 (18)
风车 (18)
水轮三事 (18)
绿釉陶作坊 (20)
河姆渡稻谷遗存 (20)
半坡陶罐和粟粒 (21)
金文中菽字 (21)
采桑图 (22)
宋代蚕织图 (22)
蚕桑图 (22)
《御题棉花图册》书影 (22)
木棉图 (25)
甘薯图 (25)
玉蜀黍 (25)
西瓜图 (26)
西瓜碑 (26)
葡萄虫草图 (27)
橙黄橘绿 (27)
野蔬草虫 (28)
牡丹图 (28)
“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28)
代田示意图 (29)
陈旉《农书》书影 (29)
拾粪画像石 (30)
陈旉《农书》书影 (30)
淤荫图 (31)
授时指掌活法之图 (31)
地利图 (31)
围田图 (31)
秦九韶《数书九章》中的围田图 (33)
架田图 (34)
柜田图 (34)
梯田图 (34)
耕获图 (35)
《南方草木状》有关生物防治的记载 (36)
陶猪圏 (36)
彩陶上的鹳鱼图 (37)
云南江川出土青铜臂甲展开图 (37)
《管子 地员篇》 (37)
陶猪模型 (39)
阉牛图 (40)
帛书《相马经》 (40)
《齐民要术》中有关马驴杂交的记载 (41)
《齐民要术》书影 (41)
《山居录》书影 (42)
《茶经》书影 (42)
陈旉《农书》书影 (42)
《农桑辑要》书影 (43)
王祯《农书》书影 (44)
《农桑衣食撮要》书影 (44)
《元亨疗马集》书影 (44)
《农政全书》书影 (44)
《授时通考》书影 (47)
《夏小正》书影 (47)
《诗经》书影 (49)
《尔雅》书影 (49)
《南方草木状》书影 (49)
汉代斗鸡画像石 (50)
《鸡谱》书影 (50)
《植物名实图考》书影 (51)
农学报 (52)
第二章 医药学 (53)
药材标本 (53)
药物粉碎工具 (54)
帛书《五十二病方》 (55)
帛画《导引图》 (56)
帛书《脉经》 (57)
竹简《养生方》 (57)
却谷食气 (58)
砭石与金针 (58)
医工盆 (59)
太医丞印 (59)
今本《黄帝内经》 (59)
《神农本草经》 (60)
伤寒杂病论 (60)
《难经》 (62)
神医画像石 (62)
五禽戏图 (62)
《脉经》 (64)
《本草经集注》 (64)
越窑药壶 (64)
《新修本草》 (65)
千金方 (66)
艾灸图 (66)
南宋沉船出土的香料、药物 (66)
《洗冤集录》 (68)
《和剂局方》 (68)
针灸铜人 (68)
《饮膳正要》 (70)
神农采药图 (71)
《素问 玄机原病式》 (72)
《脾胃论》 (72)
《格致余论》 (73)
《本草纲目》 (73)
《本草品汇精要》 (74)
修事云母 (75)
点眼图 (75)
《瘟疫论》 (75)
《傅青主女科》 (77)
《医林改错 亲见改正脏腑图》 (78)
内景图 (79)
外科手术刀具 (79)
按摩导引养生秘法图 (81)
太医院按摩器 (81)
药铺图 (82)
上海苏州河畔的中央医院 (83)
同仁堂配方 (83)
竹拔火罐 (84)
藏医脉络图 (84)
蒙医药包、拔火罐 (85)
《医方类聚》 (85)
第三章 天文学 (86)
河南省濮阳市出土的龙虎北斗图 (87)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盖面星象与箱面展开图 (88)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质护膊古四象图 (88)
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墓星图 (89)
敦煌星图甲本 (90)
吐鲁番星占星图 (92)
苏颂星图 (93)
苏州石刻天文图碑 (96)
辽墓彩绘星图 (97)
北京隆福寺正觉殿藻井天文图 (97)
天文节候躔次全图 (97)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99)
蒙文石刻天文图 (100)
傣文石刻天文图 (100)
《石氏星经》书影 (101)
元代星图式星表 (101)
甲骨天文记事 (102)
帛书彗星图 (103)
太阳黑子记录 (105)
1054年超新星记录 (106)
唐僖宗乾符四年历书 (106)
汉魏天文台遗址 (106)
河南登封观星台 (107)
西汉漏壶 (108)
唐代吕才漏刻 (110)
宋代燕肃莲花漏 (110)
元代延祐漏壶 (111)
北京故宫交泰殿漏壶 (112)
晷仪 (112)
西安清真大寺地平式日晷 (113)
北京故宫太和殿前赤道式日晷 (114)
周公测景台 (115)
东汉铜圭表 (115)
北京观象台圭表 (116)
水运仪象台 (117)
明仿制浑仪 (117)
明仿制简仪 (118)
明清北京观象台 (119)
赤道经纬仪 (119)
天球仪 (120)
黄道经纬仪 (120)
地平经仪 (121)
象限仪 (121)
纪限仪 (121)
地平经纬仪 (122)
玑衡抚辰仪 (122)
七政仪 (123)
齐彦槐天球仪 (123)
第四章 数学 (125)
陶器几何图形 (127)
规矩 (127)
结绳记数与书契 (128)
陶文数字 (129)
刻有数字的甲骨及其释文 (129)
算筹与记数法 (131)
九九表 (132)
《算数书》 (133)
勾股圆方图 (133)
《九章算术》书影 (134)
《九章算术》解勾股形图 (134)
一次测望图 (136)
刘徽的极限思想和无穷小分割方法 (136)
重差图 (137)
不定问题 (138)
《隋书 律历志》关于祖冲之圆周率的记载 (139)
敦煌算书 (140)
十部算经 (140)
贾宪三角 (142)
《数书九章 》插图(一) (142)
《数书九章 》插图(二) (144)
圆城图式 (144)
宋元算书 (146)
梯法七乘方图 (148)
四元自乘演段图 (148)
勾股五和五较自乘演段图 (149)
纵横图 (150)
珠算盘 (151)
珠算书和程大位 (152)
李善兰和尖锥术 (152)
第五章 地学 (155)
太保相宅图 (155)
《兆域图》 (155)
放马滩一号秦墓木板地图 (156)
放马滩五号西汉墓纸质地图 (158)
西汉马王堆地形图 (159)
西汉马王堆驻军图和城邑图 (159)
东汉式盘 (159)
东汉测风器 (160)
东汉地动仪模型 (162)
唐《地志》和《占云气书》 (163)
兴庆宫图碑 (164)
九域守令图碑 (165)
禹迹图碑 (165)
华夷图碑 (165)
平江图碑 (167)
地理图碑 (170)
静江府(今桂林市)城图 (170)
杨子器跋舆地图(局部) (171)
《广舆图》之《舆地总图》 (172)
明代绢本《南京府县地图册》 (172)
《皇舆全览图》 (173)
《乾隆内府舆图》(铜版) (173)
邹伯奇绘《皇舆全图总图》 (176)
清代测绘仪器 (177)
国璋《重庆府治全图》 (177)
第六章 物理学 (179)
朱雀铜灯 (179)
铜奔马 (180)
杠杆 (181)
滑轮 (181)
陀螺 (182)
陀螺仪 (182)
风筝 (183)
喷水龙洗 (184)
长信宫灯 (184)
西汉雁鱼形灯具 (184)
西汉平面镜 (184)
平面镜照容绘画 (185)
凸面镜 (186)
西周素背面凹面镜 (187)
春秋凹面镜 (187)
战国凹面镜 (188)
阳燧陶范 (188)
汉代反射镜 (189)
战国透光镜 (189)
西汉透光镜 (189)
明代眼镜绘画 (190)
伽利略式望远镜 (190)
反射望远镜 (191)
显微镜 (192)
幻灯机 (193)
摄影器 (194)
皮影戏绘画 (194)
邹伯奇自拍照 (195)
贾湖骨笛 (195)
战国竹笛 (195)
均钟木 (196)
笙簧 (196)
河南淅川下寺楚编钟 (197)
山西侯马编钟 (197)
曾侯乙编钟 (198)
汉代律管 (199)
造琴绘画 (199)
琴阮合奏 (200)
瓮听 (200)
平均律弦乐器 (201)
平均律律管和排箫 (201)
北京天坛圜丘和回音壁 (202)
莺莺塔 (203)
司南 (203)
宋代针碗 (204)
水浮指南鱼 (204)
木刻指南鱼 (205)
木刻指南龟 (205)
宋代旱罗盘 (206)
元代堪舆铜罗盘拓片 (206)
瓷盘式罗盘 (206)
明代铜水罗盘 (208)
明代航海用水罗盘 (208)
堪舆“三针”说 (208)
清代旱罗盘 (209)
清造指南针 (210)
清制陀螺地平仪 (210)
保温器 (210)
省油灯盏 (210)
第七章 化学 (212)
《道藏》著作中著名炼丹家的画像 (212)
《道藏》著作中的炼丹器具 (214)
出土的唐代炼丹药物及器具 (214)
壁画和插图中的炼丹活动 (217)
明代的制药与炼丹 (218)
名画中的炼丹与制药的信息 (219)
宋代的池盐生产 (220)
河东盐池图碑 (220)
宋代的海盐生产 (223)
《熬波图》所介绍的海盐生产 (224)
清代的海盐生产 (224)
东汉画像砖中的井盐生产 (228)
《天工开物》所描述的井盐生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农学与生物学 农学和生物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主要的学科之一。中国历史上,除了保留下来数量众多的农书和生物学著作及其相关的文字以外,还有大量的实物和图像资料,如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有关农作物的遗存,夏、商、西周时代的青铜农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器,汉代的农耕画像石(砖)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田模型、壁画,宋元以后农书中的插图,专门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描绘对象的《耕织图》以及至今仍然保留在民间并继续得到使用的一些传统农具等。这些图像和实物资料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农学史和生物学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章从出土文物、古籍珍本、传世绘画等资料中萃取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农学和生物学重大进展的图像。收录的对象以实物图片为主,也有些属于书影和书中的插图。内容大致分为农具、农业技术、作物、牲畜、农书、生物学著作等几个方面。所选图片大致以年代排列,以尽可能使读者通过图片就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农学和生物学发生和发展的情况。神农执耜画像虽属汉代作品,但它反映的却是汉代人所想象的中国农业发生时的状况,所以我们把它放在了*前面,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中国农学的一个标志。有些图片所反映的内容虽然不是同类中年代*早的,但却是*有代表性的。如河姆渡稻谷遗存和半坡粟粒的年代距今约7000年。*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多处比河姆渡文化更早、更原始的农业文化遗址,如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广东英德牛栏洞、湖南道县玉蟾岩、湖南澧县彭头山、河南舞阳贾湖、浙江肖山跨湖桥和浦江上山等多处文化遗址,在内蒙古赤峰甚至发现了7700年前世界上*早人工栽培的谷子和糜子。 本章所选图片大多为中国农学史和生物学史上重要的发明和有代表性的成果。河姆渡出土的稻作遗存是同类发现*早者之一,它不仅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水稻起源地,同时也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耧车是世界上*早的畜力条播机,耧锄则是世界上*早的畜力中耕机械,西瓜图和西瓜碑为西瓜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提供了**手的实物证据。王祯《农书》中有关水车和田制的插图代表了中国古代农业机械*高水平和土地利用方面的重要成就。书影主要考虑该书在中国农学史和生物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书中有关的重要论述。例如,《齐民要术》是现存*早、*完整的农业全书,也是世界上*早、*系统的农业科学名著之一;《南方草木状》记载了有关生物防治的*早的例子;《茶经》是世界上**本茶学著作;陈旉《农书》中有关土壤肥料的论述,代表了中国古代关于土壤学说的*杰出的思想;《植物名实图考》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植物种类*多的著作;《农学报》是中国**本农学杂志;等等。农业技术大多可以通过农具得到反映,个别重要的农具和农业技术也收录今人所绘的示意图,如江东犁和代田法。 有关农学的图像很多,尤其是农器方面的图像。本章在编写的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元代王祯《农器图谱》,今人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王潮生《中国古代耕织图》(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夏亨廉、林正同主编《汉代农业画像砖石》(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宋树友主编《中华农器图谱》(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雷于新主编《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等。 图1-1 神农执耜画像 山东省嘉祥县汉代武梁祠中的画像。纵184厘米,横140厘米。为武梁祠西壁第二层的局部。传说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是在尖头木棒的下部加一横木构成,以便用力起土;耜则是在耒的基础上加上扁平刃板(耜冠)而成的铲形农具。耜依照制造的材料不同,又有石耜、木耜和骨耜之分。耒耜是犁的前身,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铁农具使用的初期,故后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图1-1展示的就是神农执耜翻地的情形。 图1-1 神农执耜画像 图1-2 石磨盘与石磨棒 1977年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为粮食加工工具。砂岩,盘面呈长椭圆形,前端较尖,后端平缓,下底有四个扁棱形矮足。磨盘高8.8厘米,长57.2厘米,宽20.9厘米;磨棒长14厘米,直径5厘米,是农业发展的标志之一。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图1-2 石磨盘与石磨棒 图1-3 石斧 石斧是一种长条形的石制器具,一端有刃,便于砍伐。有的有孔,用以装柄。石斧是从旧石器时代的刮削、砍砸器演变而来的,它的功用是多方面的,既可作猎具击杀野兽,又可用来砍伐树木、开辟耕地,还可作工具加工木材、制造木器和骨器,是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的器具之一。石斧有多种器形,大体可分为无柄和有柄两种形式。 图1-3(a)带槽石斧,长30厘米,刃宽12.6厘米,湖南益阳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图1-3(b)穿孔石斧,1961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出土。长15.9厘米,刃宽12.1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图1-3 石斧 图1-4 石锛 图1-5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 出土于河姆渡第三文化层(距今6500?6000年)长21厘米,刃宽12厘米。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骨耜的出土表明,当时巳进人到耜耕农业阶段。考虑到河姆渡遗址中还有水牛骨骼遗存的出土,推测当时可能是在牛踏田的基础上,再配合骨耜进行整地。骨耜的发现和稻谷的发现一样,对于探讨农业的起源及其在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4石锛 石锛是一种石制的长条形器具,一端有刃。多数石锛另一端有段,用以捆绑鹤嘴式木柄。石锛的主要功用是砍斫、加工竹木材。在刀耕火种农业中用以砍伐树木,挖掘树根,亦可掘土挖坑。锛与斧的主要区别是:锛的刃面与柄垂直,斧的刃面与柄平行。 本图系1964年福建省闽侯县昙石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锛。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1-5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 图1-6 石嫌 河南裴李岗出土新石器时代的锯齿刃石镰。距今约8000年。石镰主要用于收割谷物,它的出现是原始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后世的镰刀,除了材质上发生变化之外,在形制和功用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图1-6 石镰 图1-7 石铲 1978年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长30.3厘米,宽10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是原始农具之一。用于垦荒、翻地。 图1-7 石铲 图1-8 铁搭 一种铁齿耙。有四、五、六齿不等,主要用于翻土整地。*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似多为二齿或三齿,宋代见四齿铁搭,铁搭之名始见于元代,明清时期在江南地区使用较为普遍,成为牛耕的替代农具。 图1-8 铁搭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