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气象

包邮中国古代气象

¥23.9 (8.0折) ?
1星价 ¥23.9
2星价¥23.9 定价¥3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2962555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9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502962555 ; 978-7-5029-6255-5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气象》对中国古代气象发展演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疏理,在此基础上参照现代气象科学技术分类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此书既不同于中国古代气象史编年记事,也不同于一般的中国古代气象纪实,更符合现代人按照今天的阅读习惯,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气象知识。本书可供气象学和科技史学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设有气象科技史学课程的大中专学校教学员参考,更适合爱好中国古代文化的广大社会读者阅读。

目录


章中国古代气象概述
节中国史前气象文化
一、史前气象文化概述
二、气候变迁与被迫适应
三、气候寒冷与火的使用
四、气候与人类原始文化
第二节中国古代气象科技演进
一、先秦时期气象科技
二、秦汉至明清气象科技
第三节中国古代气象成就
一、重要气象技术成果
二、气候基本规律认识
三、气象知识应用
四、气象科学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章古代气象观测
节古代气象观测概述
一、古代气象观测演进
二、古代气象观测记载
第二节古代气象观测分述
一、风的观测
二、云的观测
三、雨的观测
四、湿温的观测
五、其他气象现象的观测
参考文献
第三章古代气象预测
节古代气象预测的起源
一、占卜的起源
二、占卜与占候的联系
第二节先秦时期的气象预测
一、先秦气象预测概述
二、先秦形成的气候节令
三、先秦气象预测方法
第三节秦汉至明清的气象预测
一、秦汉至明清气象预测概述
二、秦汉至明清气象预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四章古代气象科学萌芽
节从迷信到科学萌芽
一、从迷信开始认识气象
二、从自然视角认识气象
三、从“天人合一”认识气象
第二节对气象形成的科学认识
一、对云雨形成的科学认识
二、对大气水循环的科学认识
三、对风雷虹现象的科学认识
四、对奇异气象现象的认识
第三节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认识
一、二十四节气的认识形成
二、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第五章古代气象知识应用
节古代农业气象应用
一、农业气象应用概述
二、农业气象应用技术
三、农事节气认识与应用
第二节古代医疗气象应用
一、古代医疗气象应用概述
二、古代对病理与气候的认识
三、古代对情志与气候的认识
第三节古代建筑气象应用
一、古代对居宅起源的认识
二、古代民居对气候环境选择
第四节古代军事气象应用
一、古代军事气象应用概述
二、古代军事名著气象论述
参考文献
第六章古代气象文化
节古代气象文化概述
一、古代气象文化的特征
二、古代气象文化的表现
第二节气象与中国古代哲学
一、气象与古代哲学本原
二、气象与古代哲学思辨
三、易经中的气象思想
第三节气象与古代文化观念
一、气象与“天人合一”观念
二、气象自然现象崇拜
三、气象与龙文化
第四节古代气象习俗文化
一、古代气象习俗概述
二、气象节气习俗
三、气象习俗流传
参考文献
第七章古代气象机构
节古代气象机构概述
一、古代气象机构辨证
二、古代气象机构沿承
三、古代观象人才来源
第二节先秦时期气象机构
一、夏商气象机构
二、周代气象机构
第三节秦汉至明清气象机构
一、秦汉至南北朝气象机构
二、隋唐气象机构
三、宋元气象机构
四、明清气象机构
参考文献
第八章古代气象著述代表人物
节先秦时期
一、西周气象代表人物
二、春秋气象代表人物
三、战国气象代表人物
第二节秦汉至明清
一、秦汉至南北朝气象代表人物
二、隋唐至五代气象代表人物
三、宋元时期气象代表人物
四、明清时期气象代表人物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姜海如,1987年任湖北省英山县气象局副局长1989年-1996年历任湖北省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96年任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助理1998年任湖北省气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