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304835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19
- 出版时间:2017-04-01
- 条形码:9787513048354 ; 978-7-5130-4835-4
本书特色
本书定位于“转型与发展”,立足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进”,着于“教育转型”“课程建设”“教学改进”“专业发展”四个篇目,共计十章内容。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开启了新的教师生存方式,即明确形势、懂得课程、改进教学、促进发展。二是依据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德国社会科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人类知识兴趣的多元理论,建构出了适合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专注力、洞察力和创新力的“学习力三角模型”。三是提出教师只有走上“课程建设与教学改进”并重的“双轮驱动”路径,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核心素养提升。
内容简介
本书定位于“转型与发展”,立足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进”,着于“教育转型”“课程建设”“教学改进”“专业发展”四个篇目,共计十章内容。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开启了新的教师生存方式,即明确形势、懂得课程、改进教学、促进发展。二是依据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德国社会科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人类知识兴趣的多元理论,建构出了适合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专注力、洞察力和创新力的“学习力三角模型”。三是提出教师只有走上“课程建设与教学改进”并重的“双轮驱动”路径,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核心素养提升。
目录
作者简介
江峰,男,汉族,1972年生,陕西省柞水县人。兰州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现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教材管理室主任。教育部《法治教育大纲》研讨咨询专家,教育部首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总决赛评委。历任中学教师、兰州大学历史系教师、北京市通州区教研中心跨学科研修员,2009—2011年被中组部选派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挂职市长助理。 主要从事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教材管理研究,提出了北京市课程建设的范式研究。主持北京市中小学三级课程整体推进项目,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审定项目等;参与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主持的我国基础教育新特征研究重大课题,负责“北京市基础教育区域性变革的实践探索和模型建构”重大课题;主编了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读本《中国梦》,参与出版了《整合与*越——北京市三级课程整体建设的框架、路径与思考》等著作,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德育》《现代教育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
文言浅说
¥11.0¥24.0 -
乡土中国
¥18.5¥26.0 -
偏见
¥21.8¥56.0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15.7¥49.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3.7¥39.8 -
身为女性的选择
¥25.2¥56.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西方哲学史
¥14.8¥38.0 -
性心理学
¥18.4¥58.0 -
女性生存战争
¥26.1¥66.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3.2¥32.0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3.8¥38.0 -
中国人的名·字·号
¥10.0¥28.0 -
我们内心的冲突(平装)
¥13.8¥39.9 -
我们内心的冲突
¥14.4¥42.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2.9¥39.8 -
看不见的伤痕(八品-九品)
¥23.1¥69.0 -
第二性Ⅰ//2021新定价
¥33.8¥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