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上市公司债务保守研究

包邮中国上市公司债务保守研究

1星价 ¥22.8 (5.8折)
2星价¥22.8 定价¥3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418187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84
  • 出版时间:2017-06-01
  • 条形码:9787514181876 ; 978-7-5141-8187-6

内容简介

  公司融资作为现代公司金融研究与应用的核心内容受到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不同融资工具的使用和匹配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终影响公司的价值和股东利益。资本结构经典理论认为,适度增加公司负债可以提高公司价值,增加股东财富,公司存在优资本结构。但是,现实中许多公司杠杆并没有达到优值,一些公司甚至放弃债务利息的税盾收益,不使用任何债务融资。如何解释公司这一与资本结构经典理论相悖的债务保守现象逐渐成为公司金融研究新的热点。目前,相关公司债务保守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发达国家公司,关于经济转型、资本市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公司债务保守的研究尚显欠缺。  《中国上市公司债务保守研究/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立足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和特殊的制度背景,在重新界定公司债务保守内涵的基础上,从时间、行业和区域不同的维度对中国公司债务保守进行详细描述;通过构建匹配样本,基于中国制度背景和公司融资环境的差异对公司债务保守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构建投资组合,对债务保守公司与杠杆公司组合业绩进行了对比分析。  《中国上市公司债务保守研究/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研究补充了公司债务保守的证据,拓展了现有公司债务保守研究内涵。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制度背景分析
2.1 地区制度环境差异
2.2 公司融资环境分析
2.2.1 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分析
2.2.2 银行间接融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3.1 理论基础
3.1.1 权衡理论
3.1.2 代理成本理论
3.1.3 信号理论
3.1.4 优序融资理论
3.1.5 产业组织理论
3.1.6 市场择机理论
3.2 债务保守研究综述
3.2.1 财务弹性假说
3.2.2 融资约束假说
3.2.3 产品市场竞争假说
3.2.4 管理者特征假说
3.2.5 股权融资偏好假说
3.2.6 其他相关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司债务保守现状描述
4.1 公司债务保守界定
4.1.1 公司杠杆
4.1.2 公司债务保守
4.2 公司债务保守分布
4.2.1 公司债务保守时间分布
4.2.2 公司债务保守行业分布
4.2.3 公司债务保守区域分布
4.3 公司债务保守特征
4.3.1 公司债务保守的财务特征
4.3.2 公司债务保守的治理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司债务保守成因分析
5.1 研究样本与模型
5.1.1 样本构建与描述
5.1.2 模型选择
5.2 融资约束、财务弹性与公司债务保守
5.2.1 变量选择
5.2.2 实证结果分析
5.3 管理者特征与公司债务保守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2 变量选择与定义
5.3.3 实证检验与讨论
5.4 公司治理与公司债务保守
5.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4.2 实证结果分析
5.4.3 进一步检验
5.5 行业特征与公司债务保守
5.5.1 理论分析
5.5.2 数据描述分析
5.6 宏观环境与公司债务保守
5.6.1 地区差异与公司债务保守
5.6.2 资本市场与公司债务保守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债务保守公司业绩分析
6.1 业绩度量
6.1.1 市场业绩
6.1.2 财务业绩
6.2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与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变量定义与计算
附录2 连续五年不使用债务融资公司名录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上市公司债务保守研究/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  现代公司运营过程中的资金一部分来源于自身经营积累的资金,另一部分来源于外部融资,即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或者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获得间接融资额。但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和改变,中国公司的外部融资环境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与模式的改变。  **阶段是建国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在经过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开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这一阶段,不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国营公司的生产销售完全由国家宏观经济规划和相关部门决定,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实行的是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支配的财务管理制度。这种模式下企业的资金筹集和使用通过财政单一的渠道实现,政府事实上成为企业的融资中介,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于财政拨款,定额内的流动资金由财政拨付,企业只会偶尔使用银行贷款满足季节性的临时流动资金需求。在这种制度安排下,财政既负责企业的资金供给,又审批企业的生产计划和资金决算,政府的计划主导作用使得企业仅仅是生产经营单位,而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政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承担无限责任。同时,企业经理等管理人员的选拔不是市场行为,全部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任命,企业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或延伸单位,它们不需要面对市场竞争,也缺乏参与竞争的自主权和激励约束机制。  第二阶段是1979~1990年。1978年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衡不可能在一年内得到改善,基本建设规模的居高不下和行政管理费的增加使得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甚至超过了财政的负担能力。为了缓解这一矛盾,1979年8月国家出台了“拨改贷”的政策措施,试行将基本建设投资的国家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由当时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办理。1983年,国营企业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也由国家财政拨款改变为企业从银行贷款,而企业的流动资金不再由财政统收统支,而改由银行提供。  相比以前的国家财政统收统支,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等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的模式,现在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发展资金的融资方式使得它们获得了更多资金配置的自由。但是,由于银行的贷款资金主要来源于居民存款,居民储蓄利息的刚性支付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过去拨款时的隐性成本转换为显性成本,所以企业对成本管理更为重视,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逐步分离也更有利于企业改进治理结构、提高运营效率。  但是这一阶段的拨改贷制度的实施并没有触及企业产权改革的核心,它更多体现为一种异化的财政拨款。当时,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私有经济刚刚萌芽及其发展的不规范使得银行将贷款更多给了国营企业,私有和民营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资金的支持。另外,那时没有股票、债券等企业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企业的外源性资金来源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外部融资渠道与低效的内源融资能力导致企业债务水平很高,公司的杠杆处于较高水平,沉重的利息支付和还款压力使得当时的公司净利润很低,严重困扰着国营企业的发展。  ……

作者简介

  陈艺萍,1971年7月出生,重庆潼南人,管理学博士,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公司金融与公司治理研究和会计、金融专业教学工作。近年来,在《中国管理科学》《经济学动态》《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中国软科学》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目前,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