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913366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0
  • 出版时间:2017-07-01
  • 条形码:9787309133660 ; 978-7-309-13366-0

内容简介

  财经新闻评论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财经新闻评论案例教程/新闻传播学通用系列》以案例分析为重心,以财经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具体说明写作的方式方法与技巧,既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又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  《财经新闻评论案例教程/新闻传播学通用系列》所选案例来源包括《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等专业性财经媒体,以及《经济观察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等综合性财经媒体,涉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案例选题涉及宏观经济政策、国企改革、证券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网络经济、产业经济等多个领域。  《财经新闻评论案例教程/新闻传播学通用系列》适用于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财经新闻报道学习者、研究者,财经媒体从业人员以及新闻写作爱好者。

目录

**章 选题分析
一、事件性选题:警惕假新闻
案例:一场房地产振兴规划的角力耐人寻味
二、非事件性选题:立意求新
案例: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
三、同一选题,不同立意
案例1:东航返航事件折射出什么
案例2:规范飞行员跳槽,更要关注其为何跳槽
案例3:东航“返航”事件中工会哪里去了?
四、周期性选题:写作视角很关键
案例:四十个“继续”

第二章 立意分析
一、“意”从何来?
案例:新经济呼唤“游戏规则”
二、立意的准确性:专业判断不容缺失
案例1:抗通胀,加息情在理中
案例2:靠货币政策抗通胀空间越来越小
三、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追求深度
案例1:民间金融不可遏抑严惩吴英不合时宜
案例2:吴英案再促民间融资清晰立法
四、立意要“求新”
案例1:莫使救市论战掩盖证券监管责任
案例2:沪港通是一座大桥不是一场音乐会

第三章 评论的要素分析
一、论点:宜晓白直见,忌曲折莫测
案例1:国企关键不在退出而在公平竞争
案例2:降低经济增长目标不如改革政绩考核体系
二、论据:准确全面,支撑论点
案例1:中小企业决定国家命运
案例2:GDP年内超过日本:虚空的数字幸福
三、论证:合乎逻辑,推理严密
1.论证方式
案例1:“刹车”辨
案例2:印花税上调意外部门诚信受质疑
案例3:房子等于没有涨价,骗谁呢
2.几种常见的推理形式
案例1:且慢将消费税转为地方税
案例2:国有大行息差收入新高背后的无奈

第四章 谋篇分析
一、引论:简明自然,忌模糊拖拉
案例1:对楼市下跌前景需做好政策准备
案例2:尽快打开财产性收入多元化的渠道
二、正论:追求逻辑说服力
案例1:怎样看待发行0.1元面值股票?
案例2:中国增储黄金:一个姗姗来迟但依然正确的决定
案例3:对民生用品涨价不可掉以轻心
三、结论(结尾):通篇考虑,统筹安排
案例: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说开去
四、结构贵在创新,切忌程式化
案例1:货币政策的“梦中激辩”
案例2:10张图告诉你中国货币政策问题出在哪?

第五章 标题分析
一、表达观点,要具有概括性
案例1:股指期货救市会雪上加霜
案例2:IPO行政限价,错!错!错!
二、不表达或者不完全地表达观点,要具有相关性和关联性
案例1:上海车展是汽车业振兴的喇叭而非引擎
案例2:推出创业板正负影响有几何?
案例3:惊闻收费公路年亏661亿
三、标题的适应性
案例1:公路收费那么多,为何还亏损
案例2:亏损的收费公路模式需要改变

第六章 语言与文风分析
一、财经新闻评论的语言
1.语言的准确性
案例:全面降准无济于事
2.专业性与通俗性
案例:投资美元热情高涨该不该把钱换成美元
3.语言的适应性
案例:广播评论:三问中部
二、财经新闻评论的文采
案例:打折的卧铺票就是一张政策白条

第七章 综合分析
一、报刊财经新闻评论
1.社论
案例1:群策群力铲除老鼠仓沉疴
案例2:股市3000点,不跟痛苦跟了心惊肉跳
案例3:挣脱另一种“资源诅咒”
2.评论员文章与特约评论员文章
案例1:证监会有责任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
案例2:电动汽车业迎来“开放”与“开源”时代
3.财经专栏评论
案例1:不要拿“经济减速说”自套枷锁
案例2:叶檀:推行注册制需三大前提
4.编者按
案例:旅行社新豪门榜凸显上海市企业软肋
5.财经新闻短评
案例1:规范网络交易立法要跟上
案例2:别让3毛养老金完成全覆盖
二、广播财经新闻评论
案例:旗舰遇坚冰——“大显”陷入困境的启示
三、电视财经新闻评论
案例:70亿维修基金的困惑
四、网络财经新闻评论
案例1:财新“观点网”
案例2:两融调查引爆头寸

参考文献
书评
展开全部

节选

  《财经新闻评论案例教程/新闻传播学通用系列》:  关于房地产是否会进入十大振兴规划的种种猜测早在2009年1月就不断见诸报端,如2009年1月23日,《华夏时报》的《房地产或列入产业振兴规划》。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本来只是连预测性报道都谈不上的猜测,却*终成了“言之凿凿”的报道。某证券报纸2月23日的标题是《房地产争得十大振兴规划一席》,特别是当日的新浪、搜狐、和讯等网站上,关于“房地产已进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消息赫然成为头条。消息一出,各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股票市场上的房地产板块也闻风而动,大量资金流入地产股,与此同时,赞成声、质疑声和反对声不绝于耳,一时间舆论沸腾。2月24日,房地产成为十大振兴规划的新闻成了很多媒体的评论选题。诸如《房地产是怎样闯进“十大振兴计划”的》等评论广泛传播。  然而就在第二天,事件发生了大逆转。在央视《经济半小时》记者对“房地产已进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一消息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以前*先报道九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媒体都是新华社,消息来源都是国务院常务会议,而这次*先报道“房地产进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媒体并不是新华社,其消息来源也不是国务院,而是引用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的话。成思危随后在央视《经济半小时》中否认他曾经对媒体有过相关说法,此后房地产进入十大振兴规划的谣言得以停止传播。随着房地产无缘振兴规划,房地产股遭遇集体抛售。  事件性新闻选题是大部分财经新闻评论的选题,这类选题的关键前提是,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切忌捡到篮子就是菜。当前,对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要求非常高,由此对选题的判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评论的选题的过程是一个判断的过程。这一判断过程主要涉及三个层面。  **,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做出判断。这是首要前提,如果评论的对象都是虚假的,评论无论写得多么出色,*后也一钱不值。财经领域,事件发展变化莫测,预测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较多,专业性较强,增加了对新闻事件真实性判断的难度。这就要求评论人要多方求证,切勿为追求时效性而草率动笔。在“房地产进入十大振兴规划”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如果评论者和报道者对其他九大振兴产业的发布流程多加留意,不难对“房地产进入十大振兴规划”的信源提出质疑,也不至于出现如此的乌龙事件。特别是目前我国的房地产报道以政策性信息为主,政策性信息的报道往往有解读、有预测。因此这无形中增加了识别信息客观性、准确性的难度,因此财经评论作者必须仔细核查每一种信息的信息源,确认新闻的真实性后方可动笔。  第二,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价值作出判断,也就是常说的这个问题值不值得评论。这里所说的值得或不值得就是评论价值。评论价值的判断受个人价值观以及媒介组织的性质、目标等的综合影响。一般而言,对于财经新闻评论人来说,广大投资人关心的、具有现实迫切性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都是很好的评论选题。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了缓冲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防止中国经济加速下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的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编制工作,是一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措施,其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自2009年年初开始,这十个行业振兴规划陆续出台,其中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重要的战略性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这些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当时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纳入财经新闻评论的选题范围毋庸置疑。问题的关键还是信息的确定性。  ……

作者简介

  刘晓红,新闻传播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传播系访问学者,现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新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财经新闻评论》《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原理》等本科课程。曾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三项,出版专著《纪念还是继承?——重读赫伯特·席勒》《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译著《大众传播与美帝国》、《媒介研究的进路》(第二译者);在国家核心期刊独立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方向为传播政策、传播政治经济学、财经新闻评论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