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去是生命的礼物:世间的一切遗憾都是成全
读者评分
5分

老去是生命的礼物:世间的一切遗憾都是成全

一本饱含深情的回忆录,一部治愈人心的轻读本。梁实秋的书从民国到现代,从台湾到大陆,一直都在畅销,并且这一热潮还将延续下去。

1星价 ¥17.4 (3.5折)
2星价¥17.4 定价¥4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4条)
Erk***(二星用户)

线装书好适合这种散文随笔啊,看起来好舒服,但我这本书没有塑封了好在书还是好的,也许是线装书都没有吧。二百多页,舍不得读完,先生娓娓道来自己往事,看起来很舒服

2021-11-15 11:43:23
1 0
***(三星用户)

作者的求学经历,喜欢看那个年代的故事

2020-08-11 11:52:52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112688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4页
  • 出版时间:2018-03-01
  • 条形码:9787201126883 ; 978-7-201-12688-3

本书特色

  1.梁实秋散文精选系列”是文坛大师梁实秋的散文集,包括《老去是生命的礼物:世间的一切遗憾都是成全》《心若淡定,便是从容》《雅舍谈吃: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三本,精选了梁实秋谈往事、谈人生、谈美食的经典散文,全新校订,全新呈现!

  2.一本饱含深情的回忆录,一部治愈人心的轻读本。梁实秋先生用恬淡的文字告诉读者:越老越美好,不要害怕老去,不要害怕失去,经历的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3.除经典散文作品外,还收录了梁实秋先生与友人的珍贵书信,从这些书信当中,我们得以窥见这位文坛大师的真性情,从他与友人的交往中学会真情相待,学会感恩生活。

  4.典雅裸脊装帧,精美双色印刷,阅读收藏两相宜!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清华八年》《北平年景》《影响我的几本书》《想我的母亲》《忆沈从文》《旧笺拾零》等40篇梁实秋先生回忆往事、怀念故人的散文和书信作品。这些文字经过时光的沉淀,更显深情之醇厚,岁月之美好,梁实秋先生透过书本想要告诉读者无论世界怎样变化,都不要放弃深情地活着。

目录

  辑一 难忘旧时
  记得当时年纪小
  清华八年
  过年
  北平的冬天
  北平的街道
  北平年景
  东安市场
  台北家居

  辑二 学话漫谈
  读书苦?读书乐?
  利用零碎时间
  影响我的几本书
  学问与趣味
  漫谈读书
  听戏、看戏、读戏
  好书谈
  作文的三个阶段

  辑三 故人多梦
  想我的母亲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辜鸿铭先生逸事
  忆老舍
  忆沈从文
  忆周作人先生
  胡适先生二三事
  闻一多在珂泉

  辑四 遥寄尺笺
  写给林海音女士的信
  写给陈秀英女士的信
  写给聂华苓女士的信
  写给小民女士的信
  写给林芝女士的信
  写给方仁念女士的信
  写给孙伏园先生的信
  写给舒新城先生的信
  写给余光中先生的信
  写给陈祖文先生的信
  写给吴奚真先生的信
  写给蔡文甫先生的信
  写给梁锡华先生的信
  写给沈苇窗先生的信
  关于徐志摩的一封信

  旧笺拾零
展开全部

节选

北平的冬天
  说起冬天,不寒而栗。
  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过中秋不久,家里就忙着过冬的准备,做“冬防”。阴历十月初一屋里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点。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进门,倒在东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后等着大晴天,三五个煤黑子带着筛子、耙子、铲子、两爪钩子就来了,头上包块布,腰间褡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烟袋。煤黑子摇煤球的那一套手艺真不含糊。煤末子摊在地上,中间做个坑,好倒水,再加预先备好的黄土,两个大汉就搅拌起来。搅拌好了就把烂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铺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块蛋糕似的,再用铲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约一丈见方。这时节煤黑子已经满身大汗,脸上一条条黑汗水淌了下来,该坐下休息抽烟了。休毕,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铲子在上面横切竖切,切成小方块,像厨师切菜切萝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下来,地上倒扣一个小花盆,把筛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块的煤末子铲进筛子,便开始摇了,就像摇元宵一样,慢慢地把方块摇成煤球。然后摊在地上晒。一筛一筛地摇,一筛一筛地晒。好辛苦的工作,孩子在一边看,觉得好有趣。
  万一天色变,雨欲来,煤黑子还得赶来收拾,归拢归拢,盖上点什么,否则煤被雨水冲走,前功尽弃了。这一切他都乐为之,多开发一点酒钱便可。等到完全晒干,他还要再来收煤,才算完满,明年再见。
  煤黑子实在很苦,好像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从日出做到日落,疲乏的回家途中,遇见几个顽皮的野孩子,还不免听到孩子们唱着歌谣嘲笑他:
  煤黑子,
  打算盘,
  你妈洗脚我看见!
  我那时候年纪小,好久好久都没有能明白为什么洗脚不可以令人看见。
  煤球儿是为厨房大灶和各处小白炉子用的,就是再穷苦不过的人家也不能不预先储备。有“洋炉子”的人家当然要储备的还有大块的红煤白煤,那也是要砸碎了才能用,也需一番劳力的。南方来的朋友们看到北平家家户户忙“冬防”,觉得奇怪,他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厉害。
  一夜北风寒,大雪纷纷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几个人能有谢道韫女士那样从容吟雪的福分。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肤的朔风吹得缩头缩脑,各自忙着做各自的事。我小时候上学,背的书包倒不太重,只是要带墨盒很伤脑筋,必须平平稳稳地拿着,否则墨汁要洒漏出来,不堪设想。有几天还要带写英文字的蓝墨水瓶,更加恼人了。如果伸手提携墨盒墨水瓶,手会冻僵。手套没有用。我大姐给我用绒绳织了两个网子,一装墨盒,一装墨水瓶,同时给我做了一副棉手筒,两手伸进筒内,提着从一个小孔塞进的网绳,于是两手不暴露在外而可提携墨盒墨水瓶了。饶是如此,手指关节还是冻得红肿,作奇痒。脚后跟生冻疮更是稀松平常的事。临睡时母亲为我们备热水烫脚,然后钻进被窝,这才觉得一日之中尚有温暖存在。
  北平的冬景不好看吗?那倒也不。大清早,榆树顶的干枝上经常落着几只乌鸦,呱呱地叫个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鸦图!但是还不及西安城里的乌鸦多。北平喜鹊好像不少,在屋檐房脊上叽叽喳喳地叫,翘着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说它是来报喜,我不知喜自何来。麻雀很多,可是竖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地觅食,一副可怜相。不知什么人放鸽子,一队鸽子划空而过,盘旋又盘旋,白羽衬青天,哨子呼呼响。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风筝,沙雁蝴蝶龙睛鱼,弦弓上还带锣鼓。隆冬之中也还点缀着一些情趣。
  过新年是冬天生活的高潮。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煮饺子、接财神。其实是孩子们狂欢的季节,换新衣裳、磕头、逛厂甸儿,流着鼻涕举着琉璃喇叭大沙雁儿。五六尺长的大糖葫芦糖稀上沾着一层尘沙。北平的尘沙来头大,是从蒙古戈壁大沙漠刮来的,平时真是胡尘涨宇,八表同昏。脖领里、鼻孔里、牙缝里,无往不是沙尘。这才是真正的北平的冬天的标志。愚夫愚妇们忙着逛财神庙、白云观去会神仙,甚至赶妙峰山进头炷香,事实上无非是在泥泞沙尘中打滚而已。
  在北平,裘马轻狂的人固然不少,但是极大多数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着粗笨臃肿的大棉袍、棉裤、棉袄、棉袍、棉背心、棉套裤、棉风帽、棉毛窝、棉手套。穿丝绵的是例外。至若拉洋车的、挑水的、淘粪的、换洋取灯儿的、换肥子儿的、抓空儿的、打鼓儿的……哪一个不是衣裳单薄,在寒风里打战?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几乎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无须走向粥厂门前才能体会到什么叫作饥寒交迫的境况。北平是大地方,从前是辇毂所在,后来也是首善之区,但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地方。
  北平冷,其实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我在沈阳度过两个冬天。房屋双层玻璃窗,外层凝聚着冰雪,内层若是打开一个小孔,冷气就逼人而来。马路上一层冰一层雪,又一层冰一层雪,我有一次去赴宴,在路上连跌了两跤,大家认为那是寻常事。可是也不容易跌断腿,衣服穿得多。一位老友来看我,觌面不相识,因为他的眉毛须发全都结了霜!街上看不到一个女人走路。路灯电线上踞着一排鸦雀之类的鸟,一声不响,缩着脖子发呆,冷得连叫的力气都没有。更北的地方如黑龙江,一定冷得更有可观。北平比较起来不算顶冷了。
  冬天实在是很可怕。诗人说:“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吗?”但愿如此。
  想我的母亲
  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是神圣的。我写过一些杂忆的文字,不曾写过我的父母,因为关于这个题目我不敢轻易下笔。小民女士逼我写几句话,辞不获已,谨先略述二三小事以应,然已临文不胜风木之悲。
  我的母亲姓沈,杭州人。世居城内上羊市街。我在幼时曾侍母归宁,时外祖母尚在,年近八十。外祖父入学后,没有更进一步的功名,但是课子女读书甚严。我的母亲教导我们读书启蒙,尝说起她小时苦读的情形。她同我的两位舅父一起冬夜读书,冷得腿脚僵冻,取大竹篓一,实以败絮,三个人伸足其中以取暖。我当时听得惕然心惊,遂不敢荒嬉。我的母亲来我家时年甫十八九,以后操持家务尽瘁终身,不复有暇进修。
  我同胞兄弟姊妹十一人,母亲的劬育之劳可想而知。我记得我母亲常于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们几个较小的孩子们洗澡。我怕肥皂水流到眼里,我怕痒,总是躲躲闪闪,总是咯咯地笑个不住,母亲没有工夫和我们纠缠,随手一巴掌打在身上,边洗边打边笑。
  北方的冬天冷,屋里虽然有火炉,睡时被褥还是凉似铁。尤其是钻进被窝之后,脖子后面透风,冷气顺着脊背吹了进来。我们几个孩子睡一个大炕,头朝外,一排四个被窝。母亲每晚看到我们钻进了被窝,吱吱喳喳地笑语不停,便走过来把油灯吹熄,然后给我们一个个地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我不知道母亲用的是什么手法,只知道她塞棉被带给我无可言说的温暖舒适,我至今想起来还是快乐的,可是那个感受不可复得了。
  我从小不喜欢喧闹。祖父母生日照例院里搭台唱傀儡戏或滦州影戏。一过八点我便掉头而去进屋睡觉。母亲得暇便取出一个大簸箩,里面装的是针线剪尺一类的缝纫器材,她要做一些缝缝补补的工作,这时候我总是一声不响地偎在她的身旁,她赶我走我也不走,有时候竟睡着了。母亲说我乖,也说我孤僻。如今想想,一个人能有多少时间可以偎在母亲身旁?
  在我的儿时记忆中,我母亲好像是没有时候睡觉的。天亮就要起来,给我们梳小辫是一桩大事,一根一根地梳个没完。她自己要梳头,我记得她用一把抿子蘸着刨花水,把头发弄得锃光大亮。然后她就要一听上房有动静便急忙前去当差。盖碗茶、燕窝、莲子、点心,都有人预备好了,但是需要她去双手捧着送到祖父母跟前,否则要儿媳妇做什么?在公婆面前,儿媳妇是永远站着,没有座位的。足足地站几个钟头下来,不是缠足的女人怕也受不了!*苦的是,公婆年纪大,不过午夜不安歇,儿媳妇要跟着熬夜在一旁侍候。她困极了,有时候回到房里来不及脱衣服倒下便睡着了。虽然如此,母亲从来没有发过一句怨言。到了民元前几年,祖父母相继去世,我母亲才稍得清闲,然而主持家政教养儿女也够她劳苦的了。她抽暇隔几年返回杭州老家去度夏,有好几次都是由我随侍。
  母亲爱她的家乡。在北京住了几十年,乡音不能完全改掉。我们常取笑她,例如,北京的“京”,她说成“金”,她有时也跟我们学,总是学不好,她自己也觉得好笑。我有时学着说杭州话,她说难听死了,像是门口儿卖笋尖的小贩说的话。
  我想一般人都会同意,凡是自己母亲做的菜永远是*好吃的。我的母亲平常不下厨房,但是她高兴的时候,尤其是父亲亲自到市场买回鱼鲜或其他南货的时候,在父亲特烦之下,她也欣然操起刀俎。这时候我们就有福了。我十四岁离家到清华,每星期回家一天,母亲就特别疼爱我,几乎很少例外地要给我炒一盘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起锅时浇一勺花雕酒,这是我*喜欢的一道菜。但是这一盘菜一定要母亲自己炒,别人炒味道就不一样了。
  我母亲喜欢在高兴的时候喝几盅酒。冬天午后围炉的时候,她常要我们打电话到长发叫五斤花雕,绿釉瓦罐,口上罩着一张毛边纸,温热了倒在茶杯里和我们共饮。下酒的是大落花生,若是有“抓空儿的”,买些干瘪的花生吃则更有味。我和两位姐姐陪母亲一顿吃完那一罐酒。后来我在四川独居无聊,一斤花生一罐茅台当作晚饭,朋友们笑我吃“花酒”,其实是我母亲留下的作风。
  我自从入了清华,以后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就少了。抗战前后各有三年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晚年喜欢听平剧,*常去的地方是吉祥,因为离家近,打个电话给卖飞票的,总有好的座位。我很后悔没能分出时间陪她听戏,只是由我的姐姐弟弟们陪她消遣。
  我父亲曾对我说,我们的家所以成为一个家,我们几个孩子所以能成为人,全是靠了我母亲的辛劳维护。一九四九年以后,音讯中断,直等到恢复联系,才知道母亲早已弃养,享寿九十岁。西俗,母亲节佩红康乃馨,如不确知母亲是否尚在则佩红白康乃馨各一。如今我只有佩白康乃馨的份儿了,养生送死,两俱有亏,惨痛惨痛!

相关资料

 他的文章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读过不少,很欣赏他的文才,对他潜怀崇敬之情。

  ——季羡林

  我写短文的模范是梁实秋的文章,梁实秋很幽默,他影响了我很多。

  ——韩寒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要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算实秋像一朵花。

  ——冰心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号均默,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他的散文,文笔简约、平实,作风恬淡、雅朴,字里行间充溢着智慧与幽默,三言两语便能道尽人生哲理。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