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51193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6
- 出版时间:2014-12-01
- 条形码:9787565119361 ; 978-7-5651-1936-1
本书特色
王丹阳编著的《红楼梦翻译的诗学新解(文学翻译研究的应用诗学视角)》所选取的四个诗学视角分别为:摹仿诗学、文质诗学、意象诗学以及读者诗学。它们将分别关注与解读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问题、语言问题、意象再现问题和读者接受问题,这四部分内容之所以成为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们都是文学翻译中的重要课题,它们既代表了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几个阶段,同时又是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译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创作,向译文读者再现原文的文学意象,满足其对于译文各个层次上的审美需求,以求*大程度地达到阅读效果,从而全面实现译文的文学功能。
内容简介
在译界普遍热衷于文学翻译的文化研究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切近其本质特点的诗学视阈,尤其是鲜有研究者进行过探索和尝试的相关诗学理论。本书试图从一些原创的独特视角出发,论人所未论及,拓宽研究领域,这不仅包括理论的探索,还包括实践的探索以及理论的应用,以此
目录
前言
**部分 译者诗学
**章 引言
第二章 文学摹仿论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文学翻译与文学摹仿论
第四章 霍克思:在摹仿中创作
第五章 本部分结语
**部分 注释
第二部分 语言诗学
**章 引言
第二章 文质理论的观念生成与文学意义的延伸
第三章 文学翻译中的文质与创作
第四章 文质论观照下的霍译红楼语言风格研究
第五章 本部分结语
第二部分 注释
第三部分 意象诗学
**章 引言
第二章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层面
第三章 翻译过程中的意象转换
第四章 霍译红楼:得失之间的意象再现
第五章 本部分结语
第三部分 注释
第四部分 文学阅读和读者诗学
**章 引言
第二章 阅读与接受
第三章 文学翻译与读者的再创造
第四章 霍译红楼:经典的接受
第五章 本部分结语
第四部分 注释
附录
附录一 霍克思谈《红楼梦》中人名翻译的问题
附录二 《红楼梦》西译上的趣事与真正的文化主题
附录三 文学翻译中的创作窘境:问题与启示
附录四 文本言说与视界融合:文学翻译的解释学研究
附录五 50 questions on the creative essenc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后记
**部分 译者诗学
**章 引言
第二章 文学摹仿论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文学翻译与文学摹仿论
第四章 霍克思:在摹仿中创作
第五章 本部分结语
**部分 注释
第二部分 语言诗学
**章 引言
第二章 文质理论的观念生成与文学意义的延伸
第三章 文学翻译中的文质与创作
第四章 文质论观照下的霍译红楼语言风格研究
第五章 本部分结语
第二部分 注释
第三部分 意象诗学
**章 引言
第二章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层面
第三章 翻译过程中的意象转换
第四章 霍译红楼:得失之间的意象再现
第五章 本部分结语
第三部分 注释
第四部分 文学阅读和读者诗学
**章 引言
第二章 阅读与接受
第三章 文学翻译与读者的再创造
第四章 霍译红楼:经典的接受
第五章 本部分结语
第四部分 注释
附录
附录一 霍克思谈《红楼梦》中人名翻译的问题
附录二 《红楼梦》西译上的趣事与真正的文化主题
附录三 文学翻译中的创作窘境:问题与启示
附录四 文本言说与视界融合:文学翻译的解释学研究
附录五 50 questions on the creative essenc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丹阳,女,出生于1968年4月,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十。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她们
¥17.3¥46.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10.1¥28.0 -
见字如面
¥15.9¥49.8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瓦尔登湖
¥12.9¥39.0 -
中国小说史略
¥13.3¥35.0 -
梅子熟时栀子香
¥16.9¥49.8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0.7¥29.0 -
随园食单
¥9.1¥30.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回声与倒影
¥13.7¥36.0 -
到山中去
¥10.5¥30.0 -
流星雨(八品)
¥12.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