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唐代文馆文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唐代文馆文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1星价 ¥52.9 (4.9折)
2星价¥52.9 定价¥10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163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06
  • 出版时间:2017-12-01
  • 条形码:9787520316316 ; 978-7-5203-1631-6

本书特色

唐代文士或在朝或在野,文士朝野之间的迁转势必导致文化的交流传播,由此促使文学的演变。本书以唐代国子监、史馆、秘书省等为例,探究文士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流动的规律,并藉此寻绎文士流动对文学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本书主要研究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馆制度。对各馆创设,文士任职特点和选任要求等分别做了具体细致的考辨。二是各馆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通过社会地位变迁来考察各馆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既强调各馆作为整体存在的共性,也重视它们各自的个体特征。三是文士朝野迁转途径。各馆文士从中央至地方的职务迁转方式类似,主要有迁谪、出使、入幕、临时差遣等。向地方流动的路径还有觐省、返乡、访友、出游等。本项目附录五种表格,如《唐代学官迁转表》、《唐代史官迁出表》等对文士职务迁转作了详尽的研究。四是文士任职期间的创作特点。对各馆文士任职期间的作品从多角度予以分析,指出不同职务特性对于创作影响的差异。五是文士朝野迁转产生的文学影响。因迁转方式和任职性质互异,故其表现形态不一。

内容简介

唐代文士或在朝或在野,文士朝野之间的迁转势必导致文化的交流传播,由此促使文学的演变。本书以唐代国子监、史馆、秘书省等为例,探究文士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流动的规律,并藉此寻绎文士流动对文学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本书主要研究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馆制度。对各馆创设,文士任职特点和选任要求等分别做了具体细致的考辨。二是各馆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通过社会地位变迁来考察各馆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既强调各馆作为整体存在的共性,也重视它们各自的个体特征。三是文士朝野迁转途径。各馆文士从中央至地方的职务迁转方式类似,主要有迁谪、出使、入幕、临时差遣等。向地方流动的路径还有觐省、返乡、访友、出游等。本项目附录五种表格,如《唐代学官迁转表》、《唐代史官迁出表》等对文士职务迁转作了详尽的研究。四是文士任职期间的创作特点。对各馆文士任职期间的作品从多角度予以分析,指出不同职务特性对于创作影响的差异。五是文士朝野迁转产生的文学影响。因迁转方式和任职性质互异,故其表现形态不一。

目录

**章 导论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 一 文馆制度 二 文馆与诗歌 三 其他研究 第三节 文馆中的文学家 一 文学家隶属馆所分布 二 文学家地理分布 第四节 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一 社会角色流动 二 地域空间变换 第五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学官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节 唐代官学与学官 一 官学 二 学官 第二节 学官迁转的特点及影响 一 学官迁转的基本特点 二 学官与地方互动的特点 三 学官的地方善政 第三节 学官社会角色变迁及其与文学之关系 一 “通经致用”与唐初学官社会角色 二 “通经致用”与唐初科举考试及文学之关系 三 高宗武周时期学官地位 四 玄宗时期经学的窘境与学官的尴尬 五 中晚唐学官角色的转换 六 学官社会角色与诗歌创作 第四节 韩愈贬潮与区域文学影响 一 韩愈国子学官任职 二 学官职务性格与文学书写 三 韩愈的学官自觉意识 四 对潮州区域文学的影响 五 对袁州区域文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史官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节 史官选任的学识要求及家族特征 一 史官选任的学识要求 二 史官任职的家族特征 第二节 史官地方流动及其文学影响 一 史官地方流动路径 二 史官地方流动的文学影响 第三节 史官谏诤意识与文学表达 一 史官谏诤意识的形成 二 泛谏诤意识对唐传奇的影响 第四节 唐代游记文体的史学渊源 一 地记:从政治到审美 二 唐代山水游记生成的史学环境 三 唐代山水散文的发展 四 山水文学对地记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秘书省文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节 秘书省制度沿革及地位变迁 一 制度沿革 二 选任要求 三 地位变迁 第二节 秘书省文士地方流动路径及影响 一 秘书监、少监地方流动路径 二 著作郎、佐郎朝野迁转特点 三 地方流动之影响 第三节 著作郎官职务变迁与碑志之关系 一 从掌修国史到专司碑志 二 职务特点与任职要求 三 对碑志文的影响 第四节 访书活动及其文学史意义 一 访书活动 二 访书活动的文学史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节 “三馆”学士 一 弘文、崇文馆学士 二 弘文、崇文馆学士的选任 三 集贤学士 四 集贤学士的选任要求 第二节 学士朝野迁转与文学角色转换 一 “俳优”角色 二 学士“类俳优”角色的文学表现 三 学士朝野迁转的特点 四 学士地方流动的文学影响 第三节 盛唐集贤学士群体文学活动 一 群体诗歌创作 二 其他文学活动 第四节 集贤学士地方迁转与诗风转移 一 集贤学士的地方迁转 二 张九龄迁谪荆州的文学史意义 三 竟陵贬逐与“崔国辅体”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校书郎、正字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节 校书郎和正字的类型及选任 一 各类校书郎和正字 二 校书郎为文士起家之良选 三 校书郎和正字的选任 第二节 校书郎和正字的地方流动 一 迁任县职 二 入幕 三 临时差遣 四 觐亲及还乡 第三节 校书郎和正字任职期间的文学活动 一 诗歌创作 二 笔记编撰 第四节 校书郎和正字的送别诗 一 主要内容 二 “芸阁”意象 三 独特价值 本章小结 结语 “制度与文学”研究的成就、困境及出路 一 研究进程及学术成就 二 学术渊源 三 研究困境 四 对未来研究的一些思考 附录 一 唐代学官迁转表 二 唐代史馆史官迁转表 三 唐代秘书监、少监迁转表 四 唐代著作郎、佐郎迁转表 五 唐代校书郎、正字迁出表 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吴夏平,男,1976年生,江西都昌人。2005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1-2013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刘禹锡研究学会副会长、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访学。已出版《唐代中央文馆制度与文学研究》、《唐代文馆文士社会角色与文学》等专著。在《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规划项目1项,其它省部级项目多项。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其它奖项多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