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时代的社会征候流变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散文精神生态考察

散文时代的社会征候流变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散文精神生态考察

1星价 ¥49.7 (7.2折)
2星价¥49.7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5553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40
  • 出版时间:2017-06-01
  • 条形码:9787564555382 ; 978-7-5645-5538-2

本书特色

在当今“散文时代”,散文书写已经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畅通的精神透气孔,也成为考察世态人心*有效的文化蓝本。王庆杰著的《散文时代的社会征候流变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散文精神生态考察》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后学者散文、诗人散文、小说家散文、艺术家散文的综合考察,揭示了当前社会文化生态的基本概貌,梳理出了当今中国文化流变的社会征候。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被文学界定义为散文时代,散文呈现繁荣发展之势。散文已经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主要写作文体,成为社会全面转型期,人们舒缓精神紧张、调节身心的主要应用文体,成为考察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世态人心可靠的文化蓝本,成为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散文发展与时代征候流变关系重要的底本。  《散文时代的社会征候流变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散文精神生态考察》以新生代散文、学者散文、诗人散文、小说家散文、艺术家散文、媒体人散文及港台散文等为主要考察对象,深入研判中国未来散文发展的基本走向,全面揭示了中国社会文化生态的概貌,剖析了当今中国文化流变的社会征候。

目录

绪论
**节 20世纪90年代后散文的镜像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后散文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后散文的“热源”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后散文繁盛的具象
第五节 20世纪90年代后散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意义

**章 新生代散文:声音穿越世俗的夹缝
**节 姹紫嫣红的新生代散文景观
第二节 青春生命本体的呼吸与战栗

第二章 学者散文:书斋里的革命
**节 20世纪90年代学者散文的现状梳理
第二节 文化散文:艰难啮合中的精神逍遥
第三节 “书话”中的寂寞与愉悦
第四节 “生活散文”中的学者情怀
第五节 学术随笔:冲破边界自由表达的尝试
第六节 当代学者散文的个案考察

第三章 诗人散文:诗情枯竭后才情的疯长
**节 诗人散文的概况及文化定位
第二节 哲思小品:生活淘金者的诉说
第三节 诗话随笔:蜗居一隅的恋语
第四节 生活小品文:丈量精神的高度
第五节 诗人散文的个案考察

第四章 小说家散文:文化搭建的“断桥”
**节 从“小说”到“闲说”的生活表达
第二节 从“辩白”到“告白”的社会表述
第三节 从“众议”到“小议”的文化表征
第四节 小说家散文的个案考察

第五章 艺术家散文:生活边上的彩丝带
**节 忆旧中的心灵慰藉
第二节 谈艺中的精神逍遥
第三节 论道中的文化坚守
第四节 艺术家散文的个案考察

第六章 媒体人散文:世道与人心的时代征候
**节 时评杂议:为社会针灸
第二节 人物书写:为生命掌舵
第三节 小品随笔:为生活着色
第四节 媒体人散文的个案考察

第七章 港台散文:多彩的世界境像
**节 直人生活道场的生活散文
第二节 直击精神现场的文化散文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散文时代的社会征候流变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散文精神生态考察》:  一、艰难啮合中的精神嬗变  在以精英文化为首的“雅文化”与以大众文化为首的“俗文化”的较量中,中国历史传承中“雅”与“俗”始终都在抗争中曲折前进。当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精英文化陷入了一种无可言状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是对原有的思想、观念和话语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另一方面,面对举世滔滔,滚滚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带来的城市化,市俗化无孔不入的精神侵蚀,崇高瓦解,出现了强烈的惶惑。”“失语,是精神的放逐”,在这种情况下,“散文,这种*宽容的文体慷慨地提供了一块精神的宿营地。于是,只有在这块宿营地上,放逐的心灵开始了沉重的吟唱,失语的人生便有不可言说的言说”(朱鸿召语)。散文成了包括学者在内的各阶层群体发言的平台,同时在市场化中寻求价值诉求点的各种媒体也把这个平台拓展得更宽更大。多元化时代,也就变成了20世纪90年代人人“满肚子话要说”的“散文时代”,“制造声音”也成了散文话语场流中此起彼伏的声浪。“散文渴望自由,它的无法归类,正好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散文,许多时候,其实就是散漫的文字”(谢有顺语)。平衡其实质就是一种妥协,人文知识分子也在众语喧哗中寻找着一个生存的平衡点,在这个寻求平衡与时代语境达成妥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文化散文创作的嬗变看到这是一个艰难啮合的过程。  首先就是话语方式的转变。学者们惯用的语体是追求逻辑、理性的学术话语,可是面对大众文化中世俗话语狂涛波澜的冲击,学者们普遍感到语言交流的困难,尤其是学术著作出版的困难,为了生存必须完成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艰难啮合。这种啮合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折磨煎熬的过程,当享有文化精英话语阐释权的学者们要从自己表达习惯了的学术话语转换为世俗话语时,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痛苦的突围就是在散文写作的热浪中,如何由“小我”到“大我”;如何在散文的市场运作中,让学者散文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拥有自己的读者群,自己作品的卖点。“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和学术思想的话语基础。当90年代的散文创作成了一代中青年知识分子精神放逐的宿营地,散文便负载着中国知识界浓郁沉重的文化精神气息”,学者们在“文化散文”的写作中向市场抛出了**个媚眼。1993年王晓明等人提出重振人文精神;1994年张承志、张炜主张反抗投降媚俗;1995年继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后,更多的中青年学人创作文化散文时一改此前散文阴柔、轻浅、纤巧之风,于浓郁沉重中,开拓着精神境界,张扬着人格的魅力。啮合之后是悠然顺畅的运转,“文化散文”便在书斋中酝酿生产后,成为文化市场上一道诱人的珍馐佳肴,在日益条块分割的文化市场中,“文化散文”成为奇货可居的“畅销品”,“文化散文”一时间成为傲睨其他散文形态的“香饽饽”,成为一种炫人眼目的行头。  其次是书斋与市场的置换。“书斋”在惯常的文化界定中往往是温馨的封闭的空间,它属于私人化的精神空间,“走出书斋”,对于习惯于“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学者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步履维艰的跨越。所以,八九十年代“文人下海”“学者经商”成了新闻媒体关注的对象,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文化市场的不成熟,学者心态的脆弱,一旦商品观念冲荡一切,市场不再是学者文人恐惧的魔鬼,“精神断乳期”结束,慢慢认识到自己手中握有的文化资源也能包装成商品卖钱时,那种由文化精英转变成市场精英的冲动就不可遏止。从某个侧面讲,20世纪90年代散文热的推动,追根溯源是由两大力量引起的,一是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表达与倾诉成为不同层面人群的共同心声;另一个就是文化散文的成功包装与炒作,为这股热浪显然是浇油添薪般助了一臂之力。就如当时某学者对余秋雨的评价:“他文风的俊逸,话语的机锋给青年人提供了学潇洒的蓝本,他精装的冷艳,世俗化的才子气给试着玩深沉的青年人树立了一个圣像。”在这股散文热浪的裹挟中,书斋已变成了市场的生产车间,只不过听不到机器隆隆,看不到流水线上身影的晃动,却同样有了书商的觊觎,有了心机的深细,有了市场利润效益的分斤拨两。所以世俗化、商品化也为文化散文抹上了浓重的“商色”,“文化散文”兴盛中那喝彩之声让人眩晕,但在市场运作的洪流旋涡中,马上就在余秋雨“文化散文”大获成功之后,更多的学者文人都操弄起了所谓的“文化散文”,评论家王尧形象地称之为余氏散文的“副本”,“这首先表现在‘文化大散文’的模式化:长篇大论的体式,往后转的历史观点,传统文人的内心冲突,自然山水的人文意义,文化分析的手法,知性与感性合一的叙述语言等。”许多人仿其皮毛,如法炮制,批量生产,它的盛极而衰的命运也就势在必行,这就如商品当由“物以稀为贵”的“精品”沦落为打折出售的“廉价物”“大路货”时,被市场优胜劣汰规则驱逐出局也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散文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没有边界的,当一种文体已经构筑了新的樊篱时,它也就由盛而衰”(王尧语)。  ……

作者简介

  王庆杰,男,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人。学者,现就职于高校,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批评、生态美学研究、审美文化研究等。主要代表著作有:散文集《豪饮沧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灵魂孤筏的泅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社会的穴位》(线装书局2010年版),《学人镜像》(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版),《往事片羽》(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版);学术专著《宿孽总因情》(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谁为情种》(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高职教育发展新视野》(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大学的那些事》(线装书局2014年版),《赢在大学》(线装书局2014年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