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免疫学-第7版-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医学免疫学-第7版-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1星价 ¥56.1 (8.5折)
2星价¥56.1 定价¥6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26319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0
  • 出版时间:2018-07-01
  • 条形码:9787117263191 ; 978-7-117-26319-1

本书特色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 规划教材修订说明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自1978年*轮出版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德高望重、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由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出版等组成的立体化教材格局。这套教材为我国千百万医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并通过教材的创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教材建设和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药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医药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老一辈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亲切地称这套教材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
本套第九轮教材修订启动之时,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之际,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进之时。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总理亲自批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资源,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着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人民卫生出版社紧紧抓住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以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全面启动为契机,以规划教材创新建设,全面推进*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服务于医改和教改。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原则,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努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发展以“5 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切实落实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 规划教材修订说明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自1978年*轮出版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德高望重、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由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出版等组成的立体化教材格局。这套教材为我国千百万医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并通过教材的创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教材建设和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药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医药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老一辈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亲切地称这套教材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 本套第九轮教材修订启动之时,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之际,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进之时。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总理亲自批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资源,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着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人民卫生出版社紧紧抓住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以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全面启动为契机,以规划教材创新建设,全面推进*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服务于医改和教改。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原则,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努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发展以“5 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切实落实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全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精神鼓舞下和老一辈医学家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一大批临床教学、科研、医疗*线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教授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优秀传统,以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积极参与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和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医药卫生行业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创新编写思路和编写模式,不断完善表达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编写水平和质量,已逐渐将每一部教材打造成了学科精品教材,使第九轮全套教材更加成熟、完善和科学,从而构建了适合以“5 3”为主体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满足卓越临床医师培养需求的教材体系和优化、系统、科学、经典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其修订和编写特点如下: 1.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学组规划,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审定,院士专家把关,全国各医学院校知名专家教授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高质量出版。 2.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根据教育部培养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行业要求、社会用人需求,在全国进行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材建设经验,充分研究论证本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学科体系构成、课程体系设计和教材体系规划后,科学进行的。 3.在教材修订工作中,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贯穿教材编写全过程。全套教材在专业内容中渗透医学人文的温度与情怀,通过案例与病例融合基础与临床相关知识,通过总结和汲取前八轮教材的编写经验与成果,充分体现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代表性和适用性。 4.教材编写修订工作着力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的建设创新——科学整合课程、淡化学科意识、实现整体优化、注重系统科学、保证点面结合。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以确保教材质量。 5.为配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减轻学生负担,精炼文字压缩字数,注重提高内容质量。根据学科需要,继续沿用大16开国际开本、双色或彩色印刷,充分拓展侧边留白的笔记和展示功能,提升学生阅读的体验性与学习的便利性。 6.为满足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实现教材系列化、立体化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理论教材中的数字资源内容与类型,创新在教材移动端融入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课堂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每种教材均配有2套模拟试卷,线上实时答题与判卷,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重点知识。同时,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了实验指导与习题集类配套教材的品种,方便老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第九轮教材共有53种,均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套教材将于2018年6月出版发行,数字内容也将同步上线。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同志亲自为本套教材撰写序言,并对通过修订教材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寄予厚望。希望全国广大院校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多提供宝贵意见,反馈使用信息,以逐步修改和完善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为第十轮教材的修订工作建言献策。

目录

**章 免疫学概论1**节 医学免疫学简介  1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1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2三、免疫性疾病  2四、免疫学的应用  3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3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3二、实验免疫学时期  4三、科学免疫学时期  7第三节 免疫学发展的趋势  8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10**节 中枢免疫器官  11一、骨髓  11二、胸腺  12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14一、淋巴结  14二、脾  15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16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18 第三章 抗原20**节 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20一、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  20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抗原特异性  20三、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  21四、半抗原载体效应  21五、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22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22一、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  22二、宿主的特性  23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24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24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24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25三、根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类  26四、其他分类  26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26一、超抗原  26二、佐剂  27三、丝裂原  27 第四章 抗体29**节 抗体的结构  29一、抗体的基本结构  29二、抗体的辅助成分  31三、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  31四、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32第二节 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  32第三节 抗体的功能  33一、抗体V区的功能  34二、抗体C区的功能  34第四节 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35一、IgG  35二、IgM  36三、IgA  36四、IgD  37五、IgE  37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  37一、多克隆抗体  37二、单克隆抗体  37三、基因工程抗体  39 第五章 补体系统40**节 补体的组成与生物学特性  40第二节 补体激活途径  41第三节 补体激活的调节  44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46第五节 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47 第六章 细胞因子49**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49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51第三节 细胞因子受体  52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免疫学功能  54第五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  56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59**节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59一、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59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功能  60第二节 黏附分子  62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62二、整合素家族  62三、选择素家族  63四、钙黏蛋白家族  64五、黏附分子的功能  65第三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67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68**节 MHC结构及其遗传特性  68一、经典的HLAⅠ类及Ⅱ类基因  68二、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68三、MHC的遗传特点  70第二节 HLA分子  71一、HLA分子的分布  71二、HLA分子的结构及其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71三、HLA分子的功能  72第三节 HLA与临床医学  73一、HLA与器官移植  73二、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  73三、HLA和疾病关联  73四、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74 第九章 B淋巴细胞75**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  75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75二、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77三、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77四、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  78第二节 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78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79二、B细胞共受体  79三、共刺激分子  79四、其他表面分子  80第三节 B细胞的分类  80一、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分类  80二、根据反应特异性分类  80三、根据BCR类型分类  81第四节 B细胞的功能  81 第十章 T淋巴细胞82**节 T细胞的分化发育  82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82二、T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中的增殖分化  84第二节 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85一、TCRCD3复合物  85二、CD4和CD8  86三、共刺激分子  86四、丝裂原受体及其他表面分子  87第三节 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88一、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分类  88二、根据TCR类型分类  88三、根据CD分子分亚群  88四、根据功能特征分亚群  89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92**节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92一、树突状细胞  92二、单核/巨噬细胞  94三、B细胞  94第二节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95一、APC提呈抗原的分类  95二、APC加工和提呈抗原的途径  95 第十二章 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100**节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100第二节 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101一、T细胞的活化信号  101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102三、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和分化  103第三节 T细胞的免疫效应和转归  103一、Th和Treg的免疫效应  104二、CTL的免疫效应  105三、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105四、活化T细胞的转归  106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107**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107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107二、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107三、B细胞的增殖和终末分化  109第二节 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112第三节 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113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应答115**节 固有免疫系统概述  115一、组织屏障及其主要作用  115二、固有免疫细胞种类  115三、固有免疫细胞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识别结合的相关配体  116四、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117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118一、经典固有免疫细胞  118二、固有淋巴样细胞  121三、固有淋巴细胞  124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和作用特点  126一、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126二、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  126 第十五章 黏膜免疫128**节 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128一、黏膜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128二、黏膜组织屏障  128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128四、肠道共生菌群  129第二节 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及功能  129一、黏膜上皮组织及其固有免疫功能  129二、黏膜淋巴细胞及适应性免疫  130第三节 黏膜免疫耐受的形成  133第四节 黏膜相关炎症性疾病  133 第十六章 免疫耐受134**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  134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134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134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136一、中枢耐受  136二、外周耐受  138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139一、诱导免疫耐受  139二、打破免疫耐受  140 第十七章 免疫调节141**节 免疫分子的免疫调节作用  141一、抗体或免疫复合物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141二、炎症因子分泌的反馈调节  141三、补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142四、免疫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的免疫调节  142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144一、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144二、Th1、Th2和Th17的免疫调节作用  145三、M2型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145第三节 其他形式的免疫调节作用  145一、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对效应细胞的调节  145二、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  145三、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147 第十八章 超敏反应148**节 Ⅰ型超敏反应  148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148二、发生机制  149三、遗传与环境因素  150四、临床常见疾病  151五、防治原则  151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152一、发生机制  152二、临床常见疾病  153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153一、发生机制  153二、临床常见疾病  155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55一、诱导Ⅳ型超敏反应的靶抗原  155二、发生机制  155三、临床常见疾病  156四、Ⅳ型超敏反应的皮试检测  156 第十九章 自身免疫病158**节 自身免疫病的诱发因素及机制  158一、自身抗原的改变  158二、免疫系统的异常  159三、遗传因素  161四、其他因素  162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  162一、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162二、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163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164一、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164二、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164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164一、去除引起免疫耐受异常的因素  164二、抑制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  164三、重建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  165四、其他  165 第二十章 免疫缺陷病166**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66一、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病  166二、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67三、吞噬细胞数量和(或)功能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167四、补体缺陷病  168五、已经定义明确的免疫缺陷病  168六、免疫失调性免疫缺陷病  169七、固有免疫缺陷病  169八、自身炎性反应性疾病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169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169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169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70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诊断和治疗原则  173一、实验室诊断  173二、治疗原则  173 第二十一章 感染免疫175**节 针对病原体免疫应答的共同特征  175第二节 抗胞外菌免疫  175一、抗胞外菌固有免疫  175二、抗胞外菌适应性免疫  176三、胞外菌的免疫逃逸机制  176第三节 抗胞内菌免疫  177一、抗胞内菌的免疫  177二、胞内菌的免疫逃逸机制  178第四节 抗病毒免疫  179一、抗病毒免疫  180二、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181第五节 抗寄生虫免疫  183一、抗寄生虫免疫反应  183二、寄生虫的免疫逃逸机制  184 第二十二章 肿瘤免疫186**节 肿瘤抗原  186一、肿瘤抗原的分类和特征  186二、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  188第二节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188一、宿主对肿瘤的免疫应答特点  189二、机体抗肿瘤的主要免疫效应机制  189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192一、肿瘤细胞所具有的逃避免疫监视的能力  192二、肿瘤微环境的作用  193三、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193第四节 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防治  193一、肿瘤的免疫诊断  193二、肿瘤的免疫治疗  194三、对病原体所致肿瘤的预防  195 第二十三章 移植免疫196**节 同种异体移植物诱导免疫应答的机制  196一、同种异型抗原的类型和特点  197二、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  198第二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类型  200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200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202第三节 移植排斥反应防治原则  202一、供者的选择  202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  203三、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监测  203四、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203五、免疫耐受的诱导  203 第二十四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205**节 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05一、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205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205第二节 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  206一、凝集反应  206二、沉淀反应  206三、免疫标记技术  207四、蛋白质芯片技术  209第三节 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  210一、免疫细胞的分离  210二、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  211 第二十五章 免疫学防治215**节 免疫预防  215一、疫苗制备的基本要求  215二、疫苗的种类及其发展  215三、疫苗的应用  217第二节 免疫治疗  218一、分子治疗  218二、细胞治疗  220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221 推荐阅读223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224 本书测试卷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合格医疗人才,就没有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培养好医药卫生人才作为重要基础工程。我们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 着眼于面向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健康中国建设,2017年7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这次改革聚焦健康中国战略,突出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发展,医教协同推进,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确定了“两更加、一基本”的改革目标,即:到203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绘就了今后一个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部署。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药卫生人才,必须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精品教材。一直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医学教材编制工作,要求以教材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医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经历了九轮传承、创新和发展。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逐步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立体化优秀精品教材格局,创建了中国特色医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发展道路。 在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与背景下,我们启动了第九轮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修订过程中,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更加突出医德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同时强调“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临床医生。 我们高兴地看到,这套教材在编写宗旨上,不忘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初心,坚持质量*、立德树人;在编写内容上,牢牢把握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力求创新;在编写形式上,聚力“互联网 ”医学教育的数字化创新发展,充分运用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融合实操性更强的数字内容,推动传统课堂教学迈向数字教学与移动学习的新时代。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整套教材还配有相应的实践指导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我们希望,这套教材的修订出版,能够进一步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018年2月

作者简介

主 编 简 介
男,1964年7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开大学校长、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基础医学组召集人。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亚太地区免疫学联盟主席、国际免疫学联盟IUIS委员会委员、国家“863”计划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专家、“973”免疫学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主编、Cell MolImmunol共同主编,Annu Rev Immunol、Cell等杂志编委。
从事天然免疫与炎症调控的基础研究、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研究。以通讯作者在Cell、Science、Nature、NatImmunol、Immunity、Cancer Cell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250余篇。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在Nat Med、Nat Immunol、PNAS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论文被SCI他引10 000余次。主编和共同主编专著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培养的12名博士生撰写的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还荣获2014年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特等奖和2015年《自然》导师成就奖。
主 编 简 介 曹雪涛
男,1964年7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开大学校长、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基础医学组召集人。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亚太地区免疫学联盟主席、国际免疫学联盟IUIS委员会委员、国家“863”计划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专家、“973”免疫学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主编、Cell Mol Immunol共同主编,Annu Rev Immunol、Cell等杂志编委。
从事天然免疫与炎症调控的基础研究、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研究。以通讯作者在Cell、Science、Nature、Nat Immunol、Immunity、Cancer Cell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250余篇。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在Nat Med、Nat Immunol、PNAS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论文被SCI他引10 000余次。主编和共同主编专著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培养的12名博士生撰写的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还荣获2014年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特等奖和2015年《自然》导师成就奖。
副主编简介 姚 智
男,1962年1月生于天津市,教授。现任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免疫微环境与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会名誉主任委员,Cell mol immunol编委、《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副总编及《中国免疫学杂志》编委等。
从事教学工作至今34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免疫微环境与疾病,先后承担国家“973”“863”、重大创新药物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J Clin Invest,Cancer Res,Oncogene,J Pathol,J Bio l Chem等学术期刊上,共发表SCI学术论文152篇。指导博士研究生56名。  熊思东
男,1962年10月生于江西省,教授。现任苏州大学校长、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从事免疫学及微生物学教学与研究30余年。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上海市银蛇奖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司传平
男,1960年1月生于山东省淄博市,二级教授。现任济宁医学院副院长、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济宁医学院免疫学与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免疫学重点学科负责人。
从事免疫学教学和科研工作37年,主持的《医学免疫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6年)。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厅级等科研课题14项,主编教材和数字教材17部,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第3~6版)等。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于益芝
男,1966年2月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从事免疫调节以及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研究。现任中国免疫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常务副主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