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版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版

1星价 ¥23.1 (3.6折)
2星价¥23.1 定价¥6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201***(二星用户)

包装严实不过有些微破损,估计因为这样才会打折促销力度大,性价比很高

2020-11-29 06:21:24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1337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04
  • 出版时间:2012-07-01
  • 条形码:9787500133735 ; 978-7-5001-3373-5

本书特色

·畅销十余年经典翻译教材,翻译研究与实践**·北外高翻李长栓编写,多所高校考研指定用书·抓住非文学类翻译痛点,结构明晰,用例丰富,指导和实用性强

内容简介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版)新版》归纳了非文学翻译的特点,提出以英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实践,详述如何利用传统及新兴工具辅助翻译,介绍了译文处理的基本方法,以及文化成分的翻译、翻译改写、原文纠错、批判性思维等专业译员需要掌握的高级技能,并指出法律翻译应注意的问题。全书脉络清晰,译例丰富,读者可按书索技,实用性强。

目录

**部分 概述
**章 翻译概述 3
1.1 翻译的历史 3
1.2 翻译的历史作用 4
1.3 职业翻译是一种沟通行为 6
1.4 翻译的种类 6
1.5 翻译的各种标准 9
1.6 适用各种翻译标准时遇到的问题 10
1.7 翻译的目的论 12
1.8 写作是翻译的基础 13
1.9 翻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15
1.10 对原文的调整 15
1.11 对中译外水平要有合理期望 16
第二章 文学与非文学翻译 19
2.1 文学与非文学翻译的消长 19
2.2 文学和非文学作品的特点与翻译策略 21
2.3 纽马克谈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 37
2.4 非文学翻译特点 41
2.5 赖斯谈文本类型的功能特点 43
2.6 非文学题材的分类 47
2.7 非文学翻译也不容易 48
2.8 非文学翻译的特点与本书各章的关系 50
第二部分 写作篇
第三章 简明英语和简明英语运动 53
3.1 翻译是一种写作形式 53
3.2 简明英语 56
3.3 简明英语运动 59
3.4 简明英语流行的原因 64
3.5 掌握简明英语不容易? 66
3.6 简明英语的启示 67
第四章 简明英语的基本原则 69
4.1 篇章布局合理 69
4.2 言简意赅 69
4.3 信息流动通畅 74
4.4 使用短句 75
4.5 多用主动语态 78
4.6 使用强势动词,避免把动词变为名词 79
4.7 使用读者熟悉的词汇 80
4.8 避免含糊不清 81
4.9 用人称代词拉近与读者距离 82
4.10 避免涉嫌性别歧视的说法 83
4.11 避免否定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双重否定 84
4.12 外观设计醒目 84
4.13 “人物加动作” ?
第三部分 工具篇
第五章 搜索引擎、电子辞书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 93
5.1 传统查词工具 93
5.2 现代查词工具 94
5.3 当你找不到现成的译法时 111
第六章 英语词典和电子语料库在翻译中的运用 123
6.1 外语表达难以自如的原因 123
6.2 成语优先原则 124
6.3 利用英语词典和电子语料库使译文
  ?符合英语习惯 125
6.4 电子语料库 Webcorp用法介绍 138
第四部分 基础篇
第七章 译文臃肿和减肥方法 145
7.1 活用英语屈折变化 145
7.2 调整篇章衔接手段 149
7.3 多用强势动词 153
7.4 使用简单的句型 159
7.5 浓缩句子 160
7.6 省略汉语范畴词 161
7.7 消除同义重复现象 171
7.8 省略不必要修饰语 177
7.9 慎用加强词 182
7.10 慎用限定词 187
7.11 避免陈词滥调 188
7.12 整合句子层次的重复 190
7.13 精简慢启动句子 203
7.14 如何识别多余的词 205
第八章 新旧信息和信息流动 207
8.1 介绍 207
8.2 把不重要的信息移向句子左侧 212
8.3 把重要的信息移向句子右侧 213
8.4 使用倒装句 214
8.5 删除多余的结尾 216
8.6 使用被动语态 216
8.7 重组句子主语和从句 218
8.8 几种表示强调的句法手段 220
第九章 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强势动词 223
9.1 为什么用主动语态 223
9.2 不仅用主动语态,还要用强势动词 225
9.3 什么时候用被动语态 226
9.4 使用被动语态应注意的问题 228
9.5 翻译时多用主动语态 228
9.6 必要时使用被动语态 234
9.7 结论 237
第十章 句子的长短和简繁 239
10.1 简明英语提倡短句和简单句 239
10.2 汉译英时化长为短,化繁为简 241
10.3 注意句子长短搭配 247
第十一章 核心句分析:克服句法障碍的有效手段 255
11.1 核心句种类 255
11.2 核心句分析 256
11.3 核心句分析在汉译英中的应用 259
第十二章 语篇的衔接 268
12.1 介绍 268
12.2 识别原文的衔接关系 269
12.3 转换衔接手段 274
12.4 显化隐含的衔接关系 277
第五部分 进阶篇
第十三章 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 285
13.1 隐喻的概念 285
13.2 隐喻的翻译方法 288
13.3 隐喻翻译的双重标准 292
13.4 汉英隐喻翻译举例 295
13.5 俗语翻译方法 304
13.6 缩略语翻译方法 308
第十四章 段落与篇章的布局和重组 310
14.1 是否调整原文结构的决定因素 310
14.2 调整或增加段落主题句 311
14.3 如有可能,使段落各句主题部分保持一致 317
14.4 对逻辑不清的段落进行重组 320
14.5 简化臃肿的段落 324
14.6 篇章内的调整 330
第十五章 酌情改写原文 336
15.1 文化差异 336
15.2 意识形态差异 341
15.3 外语能力不足 345
第十六章 原文错误的识别与翻译方法 352
16.1 发现原文错误 352
16.2 处理原文错误 354
16.3 提供增值服务 356
第十七章 批判性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译文连贯的保障 358
17.1 什么是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思维 358
17.2 运用批判性思维理解文字背后的客观事实 360
17.3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者的意图 362
17.4 运用批判性思维发现和澄清歧义 364
17.5 运用批判性思维显化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 368
17.6 运用批判性思维保证译文语气连贯 375
17.7 运用批判性思维改善原文 378
17.8 运用批判性思维发现译文问题 379
第十八章 译文的修改 383
18.1 概述 383
18.2 修改他人译文 385
18.3 被他人修改 398
第十九章 法律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403
19.1 情态动词 403
19.2 条件的表示方法 407
19.3 隐藏的条件:“ 的”字结构 408
19.4 同义词 412
19.5 you和we 413
19.6 列举方法 415
19.7 用肯定句 417
19.8 用现在时 419
19.9 修饰语的位置 420
19.10 介词短语连用 421
19.11 用单数名词 422
19.12 避免名词串 423
附录一 避免使用和尽量不用的单词和短语 425
附录二 How to Write “Gooder” English 431
附录三 英语标点符号应用一览表 433
附录四 翻译质量控制标准样本 436
附录五 汉英翻译练习 438
附录六 汉英翻译练习参考译文 457
主要参考文献 484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翻译概述 1.1 翻译的历史 由于地域的分割,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语言。两个操不同语言的民族,只要进行交往,就离不开翻译。所以,翻译的历史可能与人类语言的历史同样久远。在中国,*早记载翻译的书籍是《周礼》和《礼记》。两书记载了周王朝的翻译官职,其具体任务就是负责接待四方民族和国家的使节与宾客及通译事宜。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改周代之行人为典客(意为“译者”),又另设典属国一职,掌管蛮夷降者。西汉因秦制。魏、晋、南北朝和隋代掌管四方民族和外国交往事务并配有译员的官方机构,大体上沿两汉之制,或有所损益,或有所省并。从东汉末年到宋代进行了大量的佛经翻译。辽朝占据了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着占人口多数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为了沟通语言,不得不需要大量的译员,于是始在州以上官署置译史,从事笔译。同时,还首置通事,从事口译。金朝和辽朝一样,也有译史和通事职称,安排在若干政府机构内,从事口笔译工作。元朝和辽、金一样,都设有译史和通事。译史是笔译吏员,有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之分。明朝永乐五年设四夷馆,是为了适应外事翻译的需要,原为八馆,后又增添两馆,学习蒙古、西藏、印度、暹罗及回教等国家的语言。毕业的学生分发各部,充当译员,凡外国人与中国官员往还,谈话交际,都由他们翻译。明末清初,大量西方传教士来华,知名的总计七十名以上,他们与中国士大夫结合翻译编写书籍三百余种,除了经院哲学、神学和其他宗教文献外,有关科学的占一百二十种左右,涉及天文学和数学、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采矿冶金、军事技术、生理学和医学、生物学、舆地学、语言学和文学等。清朝更加重视翻译。清军入关前,就建立文馆,以“翻译汉字书籍”和“记注本朝政事”。清军入关后,设立“笔贴式”,以沟通两族语言。清朝重视各族语言教学,培养通晓满文、蒙文和韩汉文的各级官吏、笔贴式和口译人员。清朝的科举考试,还特设翻译一科。在中央一级设立多种翻译机构。这些机构负责满汉蒙藏诸语言之间的翻译。鸦片战争以后,有识之士和政府组织的西学翻译,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纵观中国翻译史,可以发现翻译可能有三个目的。一是进行国家的日常管理,这在多民族国家是必需的,尤其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二是外交,在汉族统治时期外交似乎是翻译的主要目的。三是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表现为对国外或外族先进文化的翻译吸收。如东汉末年至宋代对佛经的翻译,以及伴随佛经翻译进行的对印度药书和历法的翻译。辽代、金代、西夏、元代、清代把汉籍翻译为本民族语言也属于对汉民族先进文化的学习。清末对西学的大量翻译是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又一例证。 ……

作者简介

李长栓,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执行院长,在口笔译实践方面均有丰富经验,是联合国兼职译员。主要著作有《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非文学翻译》 《联合国文件翻译教程》《理解与表达:英汉口译案例讲评》《汉英翻译译注评》等。另发表口笔译论文数十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