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诗记
读者评分
5分

读诗记

豆瓣8.8分推荐!著名诗人西渡细读+点评,对戴望舒、穆旦、舒婷、骆一禾、张枣、海子、臧棣等诗人的名作展开了细入肌理的释读,充分演绎出这些作品在事理和情理上的精确、清晰、饱满和玄妙。

1星价 ¥20.6 (4.3折)
2星价¥20.2 定价¥4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ztw***(三星用户)

书很棒,值得阅读

2023-02-27 21:04:36
0 0
tdc***(三星用户)

名家作品,不是特别的厚,但内容很真诚

2023-01-07 08:53:21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731303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2cm
  • 页数:293页
  • 出版时间:2018-07-01
  • 条形码:9787547313039 ; 978-7-5473-1303-9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普通大众

本书稿是一部较有价值的文学著作。作者分别从诗歌的文本细读和点评两个部分来对戴望舒、海子、骆一禾、江河、多多等多位诗人的诗歌进行了独到而细致的解读,角度新颖,内容丰富,体例完整,文字质量较好,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作者对36首当代诗的点评和对9首新诗名作的细读。作者有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 对诗歌写作的微妙之处多有体察。其诗歌批评能够贴近诗人创作状态, 理论、批评和创作在其中得以相互印证。其当代诗点评要言不烦, 言必有中, 除揭示原作奥妙之外, 还往往带出作者对当代诗歌写作一些重要面相和问题的独到见解。细读部分对戴望舒、穆旦、舒婷、骆一禾、张枣、海子、臧棣等诗人的名作展开了细入肌理的释读, 充分演绎出这些作品在事理和情理上的精确、清晰、饱满和玄妙, 将充满悖论、暗示等多义性修辞元素的诗歌文本内涵细腻地呈现在批评语言中, 尤值得品味。

目录


当代诗点评


江河《星星变奏曲》点评/3


多多《冬夜的天空》点评/9


翟永明《母亲》点评/14


王家新《日记》点评/18


韩东《甲乙》点评/21


王寅《想起一部捷克电影想不起片名》点评/24


东荡子《喧嚣为何停止》点评/27


从容《减法》点评/29


池凌云《雅克的迦可琳眼泪》点评/32


桑克《哀歌》(之四)点评/35


蓝蓝《死于无声》点评/37


戈麦《献给黄昏的星》点评/42


陈先发《养鹤问题》点评/44


蒋立波《为黄公望隐居地的石鸡而作》点评/47


高春林《唤鱼》点评/50


于贵锋《凉州词》点评/55


维鹿延《全南》点评/57


周伟驰《我的星座》点评/59


陈家坪《吊水浒》点评/64


广子《礼物(祭南岳忠烈祠)》点评/69


梦天岚《雕刻家和一块石头》点评/72


蒋浩《山中一夜》点评/75


田雪封《独眠》点评/79


谭克修《归途》点评/83


荣光启《风车》点评/89


高世现《只有你还未爱过我》点评/93


小葱《致意》点评/95


双皇连《苦荞花开》点评/99


吴友财《在梅尔顿·莫布雷的孤独》点评/101


徐钺《一月的使徒》点评/104


王东东《谒比干庙》点评/120


张口《烧水》点评/124


许明阳《新地小村》点评/126


李琬《在海边,克尔凯郭尔》点评/129


米崇《佘山游》点评/134


高寒《临时火车站》点评/136



诗文本细读


好诗与坏诗的距离


——戴望舒《烦忧》版本中的诗艺问题/141


新诗成熟的里程碑


——戴望舒与《萧红墓畔口占》/146


爱的可能与不可能之歌


——穆旦《诗八首》解读/177


《致橡树》和朦胧诗


——答郑义广老师/213


工蜂背负的生命之美


——骆一禾《为美而想》解读/227


时间中的远方


——解读张枣的《镜中》/236


“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臆解/249


析臧棣的《新建议》/261


“汹涌不已,永远升腾又降落……”


——析惠特曼《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277



后记/291



展开全部

节选


时间中的远方
——解读张枣的《镜中》
文/西渡

《镜中》
镜中张枣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张枣的《镜中》是当代诗歌中*令人难忘的名篇之一。这是张枣的少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张枣在1980年代诗歌江湖中的声望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这首诗上。可以说,除了海子的某些诗,当代诗歌中还很少能找到如此流行的实例。那么,这首诗特殊的魅力究竟来自哪里呢?
“镜中”这个标题包含着一个拒绝的姿态。镜子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它具有吸附和复制的功能,哪怕一面再小的镜子,它也可以把整个世界包容在内,这是博尔赫斯曾经写到的令人害怕的镜子;但是另一方面,镜子也意味着排斥,它的四个边框就是对于其外的世界的一个推拒和否定,这是倾心于自我和内部的镜子。对于揽镜自照的人,镜子的吸附功能很少起到作用,他用自己的后背把整个世界牢牢挡在外面了,他在镜中看到的,永远是他自己,而镜子的四个边框正好帮助他巩固自我的形象。因此,镜子也提供了一个我们对自我进行审视的绝好的机会,面对镜子,实际上就是面对自我。值得注意的是,镜子在我们进行自我审视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具。它和我们之间存在一个对话关系,面对不同的镜子,我们所得到的自我形象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是镜子在告诉我们自己是谁。反过来说,我们每一次对自我的审视都需要一面特殊的镜子。庞德写过一首《对镜自怜》的诗,在那首诗的结尾,叙述者的自我发生了分裂,他在镜中看到的是一个他者。所以,面对张枣这首诗,我们首先要搞清的是,诗人所说的镜子到底是什么。但是,仅从标题,我们还没有获得足够的信息来解除这个疑问。让我们暂时保留它,先从诗的头两行开始吧: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只要……便……”是一个充分条件复句,用一种陈述性的语调,把一个想象性的事实进行了现实化的处理。这一语调和《圣经》中“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的语调有某种内在的相似性。上帝用语言创造了现实,这两行诗同样试图用语言虚构出一个现实。相信语言更甚于现实是1980年代诗人的一个普遍倾向,张枣也不例外。对语言创造力毫无保留的信赖,在某种程度上正是80年代泛化的青春写作的一个显著特征。1980年代诗人的个性不是表现在他们对待语言的意识上,而是表现在他们的语言的风格上。这两行诗就典型地表现了张枣诗歌唯美、柔婉、绵密的特征。当代诗人中,有两个具有女性化风格特征的男诗人,一个张枣,还有一个柏桦。柏桦的风格中有一种女性的神经质倾向带来的尖锐感,而张枣则把女性的敏感和优雅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是说,发挥到了超过任何一个女诗人的程度。这两行诗里就表现着一种女性化的敏感和偏执。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两行诗中所反映的因果关系是颠倒的,也就是应该先有梅花落的事实,然后才有叙述者的心理反应。但是诗人却反过来说,叙述者的心理反应造成了梅花落的事实。这种说法不具有物理世界的真实性,但却具有心理体验的真实性。它带出了一种女性化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我们常常听到男人抱怨女人不讲理,从散文的逻辑来说,诗歌恰恰也是不讲理的。所以,优秀的诗歌和优秀的诗人都必然具有某种程度的女性气质。李煜的《清平乐》词也写到落梅,“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将心理的反应和外界的事件并置在一起,虽然没有直接挑明两者的因果关系,但是它还是显豁地将心理的反应置于外界的事件之前,同样给人一种叙述者的百转愁肠造成“落梅如雪乱”的暗示。事实是,如果没有心理上的百转愁肠,落梅也就是落梅,它根本就不“乱”。可见,每个人看到的自然都是带着他自身的心理印迹的自然。既然李煜的愁肠可以“乱”了落梅,张枣的“后悔”自然也就可以让梅花“落了下来”。西方象征主义有一个关于应和的理论,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事件和人们的心灵现象是互相呼应的。这一理论的创始者波德莱尔在《应和》一诗中写道:“自然是一座庙堂,那里活的柱石/不时地传出模糊隐约的语音……/人穿过象征的林从那里经行,/树林望着他,投以熟稔的凝视。”波德莱尔《应和》,见《戴望舒全集·诗歌卷》(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614页)。在这样一个象征的世界中,“香味,颜色和声音都互相呼应”,“歌唱性灵和官感的欢狂”。这样一个理论,在西方诗歌中曾经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几乎彻底改变了西方诗歌的面貌。但对于哲学上信奉“天人合一”的中国诗人和读者来说,它实际上并不怎么新鲜。当中国读者读到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诗句,没有谁会对其中的逻辑产生怀疑,因为相信自然界的事件呼应着人类的心灵现象本来就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古老传统。对此,只要对中国文学史稍具常识的人,就会有足够深刻的印象。




附:

凄凉三犯据流沙河《隔海说诗》,三联书店1985年版。杨牧二
那一天你来道别
坐在窗前忧郁
天就黑下来了。我想说
几句信誓的话
像樱树花期

芭蕉浓密的
那种细语——你可能爱听
我不及开口,你撩拢着头发
天就黑下来了。“走了,”你说

“横竖是徒然。”沉默里
听见隔邻的妇人在呼狗
男人坚忍地打着一根钢针
他们在生活。“我在生活”
我说:“虽然不知道为了甚么”

作者简介

西渡,诗人、诗歌批评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员。1967年生于浙江省浦江县,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写诗。1990年代以后兼事诗歌批评。著有诗集《雪景中的柏拉图》《草之家》《连心锁》《鸟语林》《风和芦苇之歌》(中法双语),诗论集《守望与倾听》《灵魂的未来》,诗歌批评专著《壮烈风景——骆一禾论、骆一禾海子比较论》。曾获刘丽安诗歌奖、《十月》文学奖、东荡子诗歌奖、扬子江诗学奖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