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自然系统到管理系统

包邮从自然系统到管理系统

1星价 ¥94.4 (8.0折)
2星价¥94.4 定价¥11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5824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0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030582416 ; 978-7-03-058241-6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通过热力学、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信息科学与管理科学的交叉和集成,研究并提出了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结构理论、管理系统熵变理论、基于信息和并行工程的网络组织结构、时空相对运动管理原理等理论,在世界上**次揭示了管理系统的效率递减规律、递增规律、企业及管理系统生命周期规律,管理能量系统与价值系统转换规律与机理,并研究了基于管理熵的信息质量原理和组织应用等理论、企业以及工程评价技术,从而形成了新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的管理科学原理,为管理科学、企业管理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目录

**章 热力学基本理论 **节 热力学基本概念 一、热力学态函数与平衡态 二、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平衡概念 三、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四、热能和功 五、热力学系统 第二节 热力学**和第二定律 一、热力学**定律和内能 二、卡诺定理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 四、麦克斯韦妖 五、玻尔兹曼熵公式与管理系统 第三节 热机系统效率与熵增原理 一、热机工作和效率原理 二、孤立系统熵增原理 第二章 熵理论的演化和拓展 **节 进化论与熵增原理的矛盾 一、达尔文进化论 二、进化论与熵增原理的矛盾 三、麦克斯韦的困惑 第二节 系统环境与负熵理论 一、系统、要素与边界 二、系统的环境 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四、薛定谔与负熵、熵产生和熵流 第三节 信息、信息熵及其与热力学熵的关系 一、信息的概念 二、信息的特点 三、信息量 四、信息熵以及与热力学熵关系的研究 第四节 耗散结构理论 一、耗散结构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确定性的终结 三、耗散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耗散结构重要的基本概念 五、进化论与熵论的统一 第五节 复杂性科学 一、复杂性科学 二、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 三、复杂性科学在社会学和管理学中的应用 四、复杂性科学与熵定律的关系 第六节 熵理论在管理科学中的研究 一、广义熵的提出 二、熵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影响 三、管理熵理论的提出 第七节 熵理论演化和向管理科学拓展历程 一、热力学熵到管理熵的发展年表 二、管理熵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 三、熵理论从热力学到管理学发展的结论 第三章 管理系统效能及熵值转换 **节 管理系统与热机效率 一、热机效率 二、系统效率 三、系统的效率与熵 四、管理系统与热力学系统的关系 五、企业及管理系统效率模型 第二节 管理系统效能转换定律 一、能量与功 二、企业及其管理系统的能量及做功 三、管理能效转化定律 第三节 管理系统的“熵”“值”转换定律 一、熵与价值 二、企业系统熵与价值的函数关系 第四章 管理熵与管理熵结构 **节 管理效率 一、热力学系统的熵和效率关系 二、熵效关系的数学模型 三、管理效率公式 第二节 管理熵 一、管理熵定义 二、管理熵数学模型的推导 三、管理熵算例 四、管理系统演化的状态函数 第三节 管理熵结构与管理效率递减规律 一、管理熵结构的定义和条件 二、管理熵结构与孤立系统的关系 三、管理效率递减规律 四、管理效率递减规律算例 第五章 管理熵的产生、流和*小管理熵 **节 企业系统与环境的交换 一、企业系统环境的概念 二、企业系统同环境的交换关系 三、企业开放的立体经营模型 第二节 封闭的管理系统内部熵增 一、孤立管理系统管理熵增 二、管理系统封闭孤立的结构性原因 第三节 开放的管理系统熵流理论模型和机理 一、普利高津熵产生和熵流理论 二、管理熵产生和管理熵流 三、*小*大管理熵产生及其形成的条件 第六章 管理耗散和管理耗散结构 **节 管理系统耗散现象 一、能量的耗散 二、企业及管理系统能量耗散与价值转换 三、企业及管理系统价值不守恒定律 第二节 管理耗散结构与管理效率递增规律 一、管理耗散结构的定义和公式 二、管理耗散结构形成的特征条件 三、管理效率递增规律 第三节 基于管理耗散结构的企业演化机制 一、管理耗散结构形成的机理和模型 二、线性条件下管理耗散结构的演化机理 三、非线性条件下管理耗散结构演化机理 四、基于管理耗散结构的企业系统演化 第七章 管理系统的复杂性 **节 开放性复杂管理巨系统 一、钱学森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与方法 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形成条件 三、开放的复杂管理巨系统 四、企业管理系统多重对立统一机制 第二节 管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管理系统的层级结构 二、管理系统的功能 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关系 第三节 管理系统组织纠缠 一、管理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 二、他组织与自组织的纠缠演化 三、组织纠缠中的有序与无序的矛盾 第八章 管理系统复杂性度量及控制 **节 管理系统复杂性度量 一、系统从简单到复杂 二、系统复杂性的度量 三、系统复杂性度量算例和应用 第二节 复杂管理系统的简单抽象与控制 一、从复杂到简单的管理控制机制 二、复杂管理系统简单控制程序 三、影响控制的信息和管理熵值 第九章 信息质量的测量与复杂管理组织 **节 信息和管理熵及管理序度的关系 一、信息是什么 二、信息、物质、能量、时空的转换 三、信息、管理熵和管理序度的关系 第二节 信息质量及量度的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信息质量的概念 三、信息质量的数学模型与测量 四、信息质量及其量度研究小结 第三节 信息质量、管理熵和组织复杂边界 一、企业规模扩张和复杂度 二、组织复杂度的边际分析 三、多维度组织复杂度边界界定 四、基于能力的复杂组织规模边界修正 第十章 基于信息的分布式协同并行网络组织 **节 管理协同并行组织 一、管理协同并行组织的概念 二、管理协同原理的矢量分析模型 三、企业及其管理系统协同的条件 第二节 基于信息的分布式协同并行网络组织 一、分布式协同并行网络组织定义 二、分布式协同并行网络组织框架 三、分布式协同并行网络组织的信息运行机制 四、分布式协同并行网络组织的技术构成 第三节 分布式协同并行网络组织效率模型 一、企业组织结构与信息化的关系 二、管理效率对信息质量的路径依赖 三、协同并行组织的工作逻辑 四、基于协同组织的并行工程 五、协同并行的信息处理路径建模与效率 第十一章 企业系统生命演化 **节 企业系统的生命 一、经济学管理学的表述 二、复杂性科学的研究 三、效率和速度是组织的生命 第二节 基于管理熵的企业物质与价值互换 一、物质与价值互换的含义 二、管理熵与物值互换的关系 三、物值互换的路径和条件 第三节 企业系统物质价值互换中的管理熵变 一、企业系统的管理熵变 二、变革创新与管理负熵增 三、物-值转换过程对管理熵变的控制 第四节 企业系统生命演化律 一、企业系统的类生命组织 二、企业生命演化的可逆性原理 三、管理熵变与企业的生命演化 四、企业生命演化的哲学讨论 第十二章 管理价值测量模型与管理熵评价系统 **节 管理要素价值理论及测量模型 一、一个管理科学的难题 二、可量测管理要素价值论的提出 三、全要素生产力中管理要素贡献测量模型 四、基于管理熵的管理绩效模型 第二节 基于管理熵的企业系统发展态势测量 一、测量模型的建立 二、企业系统发展态势测量算例 第三节 企业或工程系统管理熵综合集成评价模型 一、管理熵综合集成评价原理与算法 二、基于管理熵理论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算例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任佩瑜,重庆人,博士,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先后任四川大学商学院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博士生导师、企业管理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四川大学CIMS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大学信息及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运筹学会企业运筹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理事高级会员、四川省管理科学学会会长、四川省人民政府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性科学、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生产与运作、企业战略与组织管理、工业经济、景区信息化科学集成管理。 近年来主持10余项国家科研项目,其中国家863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1项,教育部985工程项目1项、教育部211工程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另主持31项大中型企业项目。 原创性地提出“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结构”“基于RFID技术的时空分流管理”“基于信息技术的低碳景区集成管理模式研究”“基于信息协同的直线职能一矩阵制组织结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混合治理结构”等理论与技术,得到国内外专家认同,研究成果被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专家组鉴定为源头创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并被认为开创了管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管理科学的发展。 在SSCI/SCI/EI/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在《管理世界》杂志上发表论文8篇,其中一篇被《管理世界》杂志评为创刊30年来(1985~2015)高被引义献;存《巾国T业经济》杂志上发表论文7篇。论文被引用904次。出版著作17部。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名**)、省科技进步i等奖3项(排名**)、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5项(排名**)、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 与华盛顿等大学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主持4次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主题报告,并在联合国人居与环境研究中心召开的围际会议上做主题报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