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顶尴尬/汉冶萍三部曲(第2卷)

红顶尴尬/汉冶萍三部曲(第2卷)

¥11.5 (2.9折) ?
00:00:00
1星价 ¥21.1
2星价¥21.1 定价¥3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020462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20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570204625 ; 978-7-5702-0462-5

本书特色

夫中国数百年前即知冶炼钢铁,然墨守成规,数百年之中一无进步。世界所需用品,更无从应付。至今时方知仿照新法,炼铁炼钢,此汉厂历史,即中国钢铁历史。 烟囱凸起,插入云霄;屋脊纵横,盖于平野;化铁炉之雄杰、碾轨机之森严,气声隆隆,锤声叮叮,触于眼帘、轰于耳鼓者,是为中华二十世纪雄厂也。

内容简介

《汉冶萍三部曲之红顶尴尬》所述故事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止于靠前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8年。主要描写了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后,又在大冶石灰窑(今黄石)设立新的大冶铁厂,之后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总公司的故事。日本财团在与西方资本的较量中获胜,从金融上有效控制了汉冶萍,汉冶萍从此与日本捆绑在了一起,与之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辛亥革命爆发后,逃往日本的盛宣怀遥控汉厂,汉冶萍在动荡政局中艰难发展。1916年盛宣怀逝世,盛恩颐接手汉冶萍。靠前次世界大战爆发,钢铁需求量猛增,西方列强忙于战事,汉冶萍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目录

第 一 章 老伙计与新东家 / 001
第 二 章 “丁忧”岁月 / 024
第 三 章 老牛吃嫩草 / 049
第 四 章 与虎谋皮 / 069
第 五 章 惊涛洞庭湖 / 094
第 六 章 看不见的夹缝 / 119
第 七 章 丁未政潮 / 144
第 八 章 鸳鸯谱 / 169
第 九 章 猜不透的谜底 / 193
第 十 章 香消玉殒 / 217
第十一章 咸鱼翻身 / 241
第十二章 仙鹤补服下的危机 / 264
第十三章 辛亥大逃亡 / 288
第十四章 人在屋檐下 / 312
第十五章 喇叭不响调头吹 / 335
第十六章 西塞山前白鹭飞 / 358
第十七章 龙吟浅底 / 381
第十八章 *后的日子 / 404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老伙计与新东家 说起盛宣怀和袁世凯之间矛盾的由来,切莫以为仅仅是京汉铁路改线那么简单。铁路改线那是摆到了明处两人不能不争的面子问题,其实他们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利益冲突。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年末,袁世凯由山东巡抚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个所谓疆臣领袖的职位,此前在李鸿章离任后已经历了四任前任:他们是继任者王文韶、荣禄、裕禄两位满员以及李鸿章又回任了一次。 原来,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赴日议和,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成为举国唾骂的众矢之的。为了平息众怒,朝廷不得不开去他盘踞了二十多年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调任两广,以示“薄惩”。年近耄耋的中堂李大人心灰意冷,倒也落得在广州优哉游哉,苟度残年,满以为今生必将终老岭南无疑,谁知几年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方大乱,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陷落,慈禧和光绪仓皇西逃。*后要与洋人议和的时候,逃到西安的小朝廷这才想起了“素以对外交涉见长”的李鸿章,于是匆忙下旨让他回任直隶总督,敕命全权大臣与洋人议和谈判。 李鸿章不肯再接这份烫手的差事,在广州拖延着,找各种借口不肯北上,可他终究还是不敢抗旨。当他*后不得不从广州启程北上路过上海时,这位北洋的老东家感慨万千地对跟随他多年的小伙计盛宣怀说:“和议成,我必死。”后来的事果然被他不幸言中。光绪二十七年九月《辛丑条约》签订,李鸿章咯血死于北京贤良寺,时年七十九岁。直隶总督的位置空缺了出来,袁世凯的机会也到了。靠着在戊戌政变中出卖维新派而讨好了慈禧,后又疯狂镇压义和团,他终于得到了疆臣领袖的职位。 盛宣怀为了袁世凯的上台也曾不遗余力。 早在“东南互保”时,盛宣怀即为袁世凯继任李鸿章之位大造舆论,他致信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说:“……合肥老矣,旋乾转坤,中外推公。”那时盛宣怀说“中外推公”,恐怕还不仅仅只是奉承之言,更是以他敏锐的眼光预见到了袁世凯未来在政坛上的崛起。这次在李鸿章死信传出之前,盛宣怀又秘密电告袁说:“傅相昨日两点钟已不能言,神气恍惚,病势甚危。……北门锁钥,非公莫属。”接着又凭借专折奏事的特权,索性向朝廷举荐袁世凯:“……唯俄约未定,天津未还,直督一席,慰廷(袁世凯字)颇孚众望。”盛宣怀是何等精明之人,他绝不会无缘无故为袁世凯叫好。他已经把满朝文武仔细权衡了一遍,确认这个小他十五岁的袁某人是北洋新东家的*佳人选。盛宣怀很看重直隶总督的人选,因为北洋是他的起家之地,现在虽然已不在北洋做官了,供职中央(庚子年由四品太常寺少卿超升正三品宗人府府丞,第二年加官“太子少保”,又迁授正二品的工部右侍郎,同时还担任着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督办大臣),但他还兼着轮船招商局和中国电报总局的督办,那些都是依靠北洋起家的企业,至今还在北洋名下。盛宣怀之所以看好袁世凯,那是因为两人都是李鸿章的门下。虽然早年间两人一个抓经济一个抓军事,并且年龄悬殊, 彼此交往不多,但毕竟有同门之谊,将来在重大事情上互相援引关照也并非不可能。其二,*重要的是政见相同。此前在练兵、变法、洋务以及对外交涉、义和团等一系列问题上,两人都有着惊人一致的立场和观点,这就保证了他们将来不会产生根本的矛盾和冲突。 但是,盛宣怀想错了。 他绝不会想到,袁世凯的心里正扒拉着另外的小算盘。 袁世凯的政治野心是逐步膨胀起来的。甲午战后的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袁世凯奉命收编淮军残部并招募新勇共七千余人,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式陆军。他大胆改革兵制,聘请德国军官为教官,按照西法训练军队,并大量培植私人亲信,成为未来北洋新军的核心中坚。几年之后,这支新式陆军成为清廷的精锐之师,部伍整齐、装备先进,让人耳目一新。戊戌变法期间,这支军队也一度成为维新派所倚重的力量。就连慈禧所发动的戊戌政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依赖了这支军队。袁世凯后来之所以能超越张之洞、刘坤一等一班老臣而坐上直隶总督的宝座,毫无疑问除了慈禧的恩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手握重兵。袁世凯已经初尝了练兵和掌握兵权的甜头,他不会就此打住。果然,在上任直隶总督的第二年,在兼任了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后,他就名正言顺地拿出了一个要训练六镇北洋新军的计划,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余人,合计近八万人。这支大军从装备到兵饷需要一笔庞大的开支,而这笔钱朝廷是拿不出来或是不能足额拿出来的,袁世凯不得不动起了脑筋──他的眼光盯上了北洋的洋务企业,这其中主要是盈利丰厚的轮船招商局和中国电报总局。 轮、电二局三十多年前创立时即明确了官督商办体制,这个“官”即是直隶总督,早期投入的官本也在盈利后已经偿还。盛宣怀虽是轮、电二局的创始人,但很长一段时间他被排斥在外,只是一个挂名的会办。后来他看准时机将控制权夺了回来,兼任了轮、电二局的总办──后来改为督办,并一直兼任至今。如今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盛宣怀及其家族已经成为轮、电二局*大的股东。轮船招商局两万股中,盛宣怀及其家族占去了一万一千多股;而电报总局的两千原始股中,盛氏家族占了九百股,已成为事实上的控股人。袁世凯现在凭借官势要空手夺利,这无异于剜心割肝之痛,盛宣怀当然不会同意。 当然,袁世凯还得假惺惺地装样子。他依靠当时的领军机大臣荣禄,自己躲在幕后,而是让户部出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九月,户部给时在上海的盛宣怀发来一份电报,吓唬说舆论对盛宣怀独揽轮、电、铁路、纺织、银行等利权多有诟病,御史们已准备联名弹劾他;还说他身兼十六个肥差,是“一手握十六颗夜明珠”;建议他将轮、电二局收归官办,“归入户部筹饷”,以“平息非议”。盛宣怀很生气,回电表示强烈反对,坚决抵制。 当然盛宣怀并不知道袁世凯是主谋,他发电报向袁世凯诉苦说:“轮、电发端于北洋,宣怀系文忠(李鸿章)所委,而非钦派……二十余年不过坚忍办事而已。至于利息盈亏,皆股商受之。局外不知,辄以独揽利权为诟病。时局如此,亦愿藉此卸肩。”后面那句话原不过是发牢骚、说气话,言不由衷的故作矫情,但袁世凯要的就是这句话。

作者简介

胡燕怀,湖北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黄石市作协副主席,黄石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专业编剧,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淘井》等、中篇小说《白板》等。曾担任《总督张之洞》《活出个样儿》《大清御史》《铁道游击队》等电视剧的编剧。其中《总督张之洞》《活出个样儿》和《铁道游击队》(**部)获全国第六届、第八届、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风流港》以及《胡燕怀文集》六卷本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