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广雅疏证 因聲求义研究

广雅疏证 因聲求义研究

¥42.3 (4.3折) ?
1星价 ¥60.4
2星价¥60.4 定价¥9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091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00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520309165 ; 978-7-5203-0916-5

内容简介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术语具有功能性异同。王念孙在使用术语进行因声求义实践中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继承性,但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术语规范。在《广雅疏证》中,语音形式与概念的复杂关系表现了音义之间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的统一。对称性是语音形式和概念之间相似性的体现,不对称性是语音形式和概念之间区别性的体现。另外,《广雅疏证》术语中的一字异音情况与《音义异同》中的音变构词用例有互补性,显示了王念孙对音义异同的认识以及对以义辨音的理解与运用。《广雅疏证》术语显示了王念孙丰富的古声纽思想,这些思想表明他吸收了钱大昕、戴震等的古声纽思想后,积极运用于具体音义问题的实践,并取得了较大成果。《广雅疏证》术语反映了王念孙对韵转关系的认识,与王念孙古韵分部有一致性,显示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基本遵循了自己的古韵二十一部分部情况。另外,王念孙还根据具体训诂实践灵活处理韵转情况。

目录

上编《广雅疏证》音义术语研究
**章《广雅疏证》“语之转”研究
**节两个词间“语之转”的声韵关系
一“语之转”双声叠韵有4例
二双声韵转有29例
三声转韵转有22例
四声转叠韵有4例
第二节AB与CD间的语转关系
第三节AB、CD、EF间语转关系
第四节A与BC语转关系
第五节A与BC、BD语转关系
第六节多个词的语转关系
第七节本章小结
第二章《广雅疏证》“一声之转”研究
**节两个词(字)间“一声之转”的声韵关系
一“一声之转”双声韵转有60例
二“一声之转”双声叠韵有1例
三“一声之转”旁纽韵转有13例
四“一声之转”准旁纽韵转有2例
五“一声之转”准双声韵转有3例
第二节多个词(字)间“一声之转”声韵关系
一“A、B、C,一声之转”有34例
二“A、B、C、D(也),(皆)一声之转也”有8例
三“A、B、C、D、E也,皆一声之转也”有3例
四“AB、CD、E也,皆一声之转也”有1例
五“A、B、C、D、E、F,一声之转”有1例
六“AB、CD,皆一声之转也”有7例
七“AB、CD、EF,皆一声之转”有3例
第三节“一声之转”来源考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广雅疏证》“之言”研究
**节“之言”双声叠韵研究
一双声叠韵中的声韵数量
二双声叠韵的形义关系考察
第二节“之言”双声研究
一双声部分正文及声韵关系
二双声形义关系考
第三节“之言”叠韵研究
一叠韵部分正文及声韵情况
二叠韵部分形义关系考
第四节“之言”对转(旁对转、异类相转)研究
一对转(旁对转、异类相转)正文及声韵关系
二对转(旁对转、异类相转)形义关系考
第五节“之言”旁转研究
一“之言”旁转正文及声韵关系考
二旁转形义关系考
第六节“之言”通转研究
一“之言”通转正文及声韵关系
二通转形义关系考
第七节“之言”特殊关系考
一“A之言AB也”有8例
二“A之言BA(也)”有9例
三“A之言AA(然)也”有5例
第八节“之言”来源考
第九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广雅疏证》“声近义同”研究
**节两个词间“声近义同”研究
一“声近义同”与其他术语的混用
二两个词间“声近义同”正文及声韵关系考
三两个词间“声近义同”形体关系考
四两个词间“声近义同”词(字)义关系考
第二节三个词间的“声近义同”研究
一三个词间“声近义同”正文
二三个词间“声近义同”声韵及形体关系考
三三个词间“声近义同”词(字)义关系考
第三节四个词间“声近义同”研究
四个词间“声近义同”正文
第四节五个词间“声近义同”研究
一五个词间“声近义同”正文
二五个词间“声近义同”声韵关系考
三五个词间“声近义同”形体关系考
四五个词间“声近义同”词(字)义关系考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广雅疏证》“犹”研究
**节“A犹B也”研究
一“A犹B也”正文及来源考
二有来源的“A犹B也”音形义问题
三来源于王念孙自造的“A犹B也”音形义问题
第二节“某某犹某某也”研究
一“AA犹BB也”研究
二“AB犹BA也”研究
三“AB犹CD也”研究
四“AB犹CB也”研究
五“AB犹AC也”研究
六“AB犹CA也”研究
第三节“某犹某某也”研究
一“A犹AA也”研究
二“A犹BB也”研究
三“A犹BC也”研究
第四节“犹言”研究
一“犹言”正文
二“犹言”声韵关系考
三“犹言”形体关系考
四“犹言”词(字)义关系考
第五节“犹”连接两个音义短句
一“某之为某,犹某之为某”研究
二“某之转为某,犹某之转为某”研究
三“某谓之某,犹某谓之某也”研究
四“某之通作某,犹某之通作某”研究
五“某与某同训为某,犹某与某同训为某也”研究
六“某名某,犹某名某也”研究
第六节“犹”与其他术语共同使用
一“犹”与“语之转”共同使用研究
二“犹”与“之(为)言”共同使用研究
三“犹”与“一声之转”共同使用研究
第七节本章小结
下编《广雅疏证》与王念孙古音学研究
**章《广雅疏证》声转特点与王念孙古声类问题
第二章《广雅疏证》韵转情况与王念孙古韵部问题
结论
一《广雅疏证》音义关系性质
二《广雅疏证》声韵问题与王念孙古音学
三《广雅疏证》的写作目的
四《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的特点与贡献
五《广雅疏证》音义关系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附录《广雅疏证》引《玄应音义》考
一引文功能多样,以疏通训释为主
二引文方式以直引为辅,间接转引为主,后者又以引
《广雅》为主
三《广雅疏证》未引有一千多例,涉及异文、异训情况
四词义训释多从《玄应音义》中转引早于或同于《广雅》
时代文献
五多直引《玄应音义》中方言俗语材料解释《广雅》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福言,男,1985年生,江苏徐州人,现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与语言生活研究中心,讲师。中国训诂学会会员。武汉大学文学博士(2014)、武汉大学文学硕士(2011)、徐州师范大学(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学士(2009)。主要研究方向为方言文献学、音韵训诂学、佛典音义与古籍整理。目前主持省社科项目一项,厅级项目一项,出版专著两部,在C刊及其他核心期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多次。作家学通论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研究 传播媒介与现代文学史分期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专题研究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转型 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理论转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