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童装文化

中国童装文化

1星价 ¥42.1 (4.3折)
2星价¥41.2 定价¥9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2510739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311页
  • 出版时间:2019-01-01
  • 条形码:9787512510739 ; 978-7-5125-1073-9

本书特色

纵观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因其精美、典雅、精湛、智慧的艺术特色而著称于世。其中儿童服饰文化更是历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上千年服饰文明的中华古国被世人誉为“衣冠王国”,而中国童装就是这座王国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中国童装文化的有形部分存在于儿童穿着和社会生活中,而无形的童装文化则以寓意、象征的方式延续在民间习俗中。

内容简介

本书展示了, 中国童装从商周到现代的服饰发展史, 并运用大量实物图片和真人展示图, 引导读者对中国童装文化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并祈望中国童装蕴含的文化财富助力中国童装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 走向现代化、科技化。

目录

目录
前 言………………………………………………… I
**章 中国童装历史文化… ……………………… 004
**节 古代童装文化 …………………………… 003
第二节 近代童装文化 …………………………… 030
第三节 现代童装文化 …………………………… 041
第二章 儿童服饰民俗文化… ……………………… 051
**节 百家保子习俗 …………………………… 055
第二节 衣饰教子习俗 …………………………… 063
第三节 缠足塑女习俗 …………………………… 071
第四节 望子成龙习俗 …………………………… 076
第五节 麒麟佑子习俗 …………………………… 081
第六节 五毒护子习俗 …………………………… 086
第七节 盼女成凤习俗 …………………………… 093
第八节 童履求子习俗 …………………………… 098
第九节 兽王庇子习俗 …………………………… 108
第十节 吉言祝子习俗 …………………………… 114
第三章 儿童礼仪服饰文化………………………121
**节 催生礼仪服饰 …………………………… 123
第二节 诞生礼仪服饰 …………………………… 128
第三节 三朝礼仪服饰 …………………………… 132
第四节 十二礼仪服饰 …………………………… 136
第五节 满月礼仪服饰 …………………………… 142
第六节 百日礼仪服饰 …………………………… 147
第七节 周岁礼仪服饰 …………………………… 151
第八节 十二岁礼仪服饰 ………………………… 159
第九节 成年礼仪服饰 …………………………… 164
第十节 百家锁礼仪民俗 ………………………… 172
第四章 民间传统童装文化………………………177
**节 儿童传统帽饰 …………………………… 179
第二节 儿童传统肚兜 …………………………… 201
第三节 儿童传统围嘴 …………………………… 208
第四节 儿童传统索牌 …………………………… 214
第五节 儿童传统鞋饰 …………………………… 219
第六节 儿童传统耳枕 …………………………… 232
第七节 儿童传统开裆裤 ………………………… 239
第八节 儿童传统襁褓 …………………………… 245
第九节 儿童传统背带 …………………………… 252
第十节 儿童传统斗篷 …………………………… 259
第五章 综述传统童装的工巧表现………………267
**节 童装工巧的多样性 ……………………… 269
第二节 典型童装的工巧 ………………………… 272
第三节 传统童装工巧的审美特征 ……………… 280
附录 中国童装产业市场概述……………………287
后记…………………………………………………311
展开全部

节选

**节 古代童装文化 一般认为,中国早期历史上的儿童没有自己的服饰,儿童一直穿着缩小版的成人装,其实在古代并不完全如此。中国古代儿童服饰的整体发展与演变不同于成人服饰,是呈现自成一体的规律和脉络的。考查各个朝代儿童服饰的特点及演变规律,可以看出随着朝代的更迭,儿童服饰受到社会观念、生育习俗、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了各自的时代特征。在中国古代儿童服饰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与变化。具体而论,先秦秦汉时期,“服以为礼,服以为仪”;魏晋隋唐时期,“服以为品,服以为雅”;宋辽金元时期,“服以为典,服以为序”;明清时期,“服以为用,服以为市”。 中国古代儿童服饰的变化,主要是实用功能及风俗习惯上的一些变动,各朝各代根据此项总原则进行了一些有目的的取舍。梳理中国古代儿童服饰的发展脉络,中国古代儿童服饰大致呈现出如下时代特征:自商周之后主要服饰形制开始趋于上衣下裳,魏晋时期儿童服饰是兼顾分裂与融合的特征,唐代儿童服饰是多民族的杂糅,宋代儿童服饰是农耕文明的突显,辽、夏、金的儿童服饰浸染了游牧文化,明清儿童服饰是集大成者。 商周时期童装 商周时期的服装材料有皮毛、麻、葛和丝织品,在男尊女卑的商周社会规定男女儿童的佩囊饰物的材料差别很大,男童用皮韦,女童用丝缯,各表示武事与织衽。童装的传统形制一般是两种制式。一类是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深衣是将衣与裳连在一起,即衣、裳相连的制式,如图1-1中战国时期的儿童铜俑。西汉扬雄《方言》称“绕袊谓之帬(同裙)”,注解多把袊解作衣领,从图像可见是绕襟无疑。有不少衣领作交而方折向下的形制。郑玄谓:“古者方领,如今小儿衣领。”如小儿的衣领方折之,即于颈下别加一衿。 另一类是长衫和裳与绔。采用上衣下裳的形式。上衣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当时甲骨文、金文的“衣”字就为交领右衽的上衣形象;下裳,裙之意,即保护下体的衣服。这种形式在后来服饰形制演变中不断变化。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身穿长袍,裳裙曳地……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本人等级。”不仅是质料、花纹有所区分,春秋战国以来,儒家提倡宣传的古礼制,宽衣帛带成为统治阶级不劳而获却过着寄食生活的男女尊贵的象征。 战国时期,在中国服饰史上出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穿胡服的历史事件。这一次的变革是出于军事与政治的需要,将西北狩猎民族的带钩、靴、裤褶等引入中原,并改去下裳而着裤。《释名》云:“古有舄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靴通常是北方民族所着的,以其便于跋涉于水草之间,适应于胡人的游牧乘骑,赵武灵王也变舄履而改着靴。各国诸侯的爱好和奢俭不同,服饰演变亦丰富多彩。左衽是胡人衣式的特点,广袖想是为适应汉族服饰,从胡俗窄袖而演变过来的。裳似同现在的裙子,一般裳里面穿绔,绔就是开裆裤。战国铜人像,领与裾加缘,腰间束以钩落带较清晰。胡人的腰带,将革带下附以若干小环,以便于悬挂各种随身携带物。现已出土了许多春秋战国时的这种铜或镶嵌以金的带钩,如管仲射桓公中的带钩。图1-2青铜弄雀女孩,原物相传为洛阳金村战国时韩墓出土物,据《洛阳金村古墓聚英》摹绘。女孩梳双辫,衣长及膝,腰带间系杂佩,衣下小裙作襞积,近于辫线袄子。手中所持二雀,腰间束有珰的革带等,是典型的战国时期胡服少女的装扮。 毛织品曾是远古人民衣着和日用品的重要原料,尤其是生活在我国新疆的少数民族,早在西周时期就利用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毛纺织品。新疆出土过西周时期的毛织品童袍(见图1-3),该时期用毛纺织品做成的童装,特点鲜明、与众不同,将地区特色的织品与民族风俗相结合,颇具时代特色。 古代小孩和未成年男女,头发多作小丫角,或称“总角”“丱角”。图1-4的孩童骑兽玉佩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于河南洛阳发掘,曾刊载于《辉县发掘报告》。玉佩灰白色,呈小孩骑伏兽状,小孩昂首,头梳双丫髻。人骑兽玉佩和妇好墓玉人小丱角儿,正可作为古代孩童“总角”的说明。男孩脑门两边之发叫“角”,女孩顶中之发叫“羁”。安阳殷墟妇好墓曾出土有两面像雕玉小孩,头上作丱角,是目前所见*早一种式样(见图1-5)。 秦汉时期童装 秦汉时期纺织业已很发达,提供给童装衣用的面料种类颇多,包括丝、麻、棉等织品。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初大彩俑和丝织品袍服实物,材料之细薄、刺绣之精美,都达到了极高水平,裁剪制度和楚墓彩俑还十分详尽,图1-6是马王堆出土汉代半红曲裾长袍罗绮锦袍,是典型的交襟深衣。 秦汉时期的儿童服装一般可分为外衣、内衣和下裳。外衣包括全身性的袍式服装,沿袭了深衣的基本特征。东汉儿童袍服的领子右衽低坦,常露出内衣(见图1-7),内衣似同背心,如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所绘儿童穿着的红色背心。男女童装主要通过色彩和佩饰来区分。秦汉时期婴幼儿多戴帽子以保暖头部,帽形与周边少数民族帽子近似。《说文·冃部》:“冃,小儿及蛮夷头衣也。”袍服的样式,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汉时儿童着裤,只有两只裤管,也称“绔”或“袴”。汉代下裳分开裆裤和有裆裤两种,前裤无裆不能外用,两男孩上衣仍穿交领长衫束腰(见图1-8)。 汉代曲裾深衣也成为*为常见的女童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续衽钩边长可曳地,是为了掩裳的开露。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见图1-9),女童多为长发上拢成髻。图1-10是新疆出土的一千年前的小童装样式,属胡服样式。这种垂胡式的衣袖,为后来在裁制上所常用,主要是可以使肘腕行动方便。袖头作窄式,也是我国服饰的特点。汉画像石中出现的*早的儿童题材绘画,穿窄袖上衣着长裤在捕蝉的男童(见图1-11)。图1-12是西汉时期铜人,穿半臂襦和大袖袍。汉时佛教传入,在文化的吸取融合过程中,佛教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即积极主动依附、融合本土文化,改变自身面貌。女孩多借用佛像披帛追求飘逸。饰为上衣下裳,裳拂地。如图1-13学琴女童着大袖深衣,披绶帛带。 魏晋南北朝童装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事不断,更朝换代也比较频繁。但又使得不同民族与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产生了火花,对服饰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时所盛行的玄学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使得当时的着装意识与服装款式都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追求飘逸与脱俗,力求轻松与自然,具有优雅与随意之美。同时,受到佛教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服饰在形制与纹样,甚至面料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童装与其他朝代相比有鲜明的特色,北方童装大都为上衣下裳的褶服,而中原地区仍以褒衣博带为流行。秦汉时期因受到儒学思想的禁锢,服饰上比较正统保守,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个性解放,人们讲究自由、开放,在服装上也追求轻薄飘逸。 不仅如此,当时的玄学也成为一种时尚,儿童服饰也更追求自然,在装饰上与风格上更贴近自然,更追求返璞归真的素雅(图1-14)。男童的服装,变得越来越宽松,服装追求宽衣大袖,装束上更是不在乎袒胸、露臂、露脐等。图1-15绢本绘图所示,反映当时童装形制,男童双丫总角大袖,右襟大衫,长裙系带;女童服装也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还借鉴了少数民族特色,如图1-16所示东魏出土的女孩陶俑,披露了女童在襦裙装方面的改变:上衣变短了一些,衣身变瘦了一些,领子也有了斜襟与对襟两种类型,脖颈部开始袒露出来,衣袖变得越来越窄,但在小臂处又会变宽。袖口、领口、下摆处都会包上五颜六色的边,腰间还会围上一块裳,外束丝带。下装裙子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些裙子下摆加长,甚至拖地;有些裙子腰身甚高,裙摆增大,还加入不少褶皱,整个裙子的造型犹如一个大喇叭,在视觉上明显拉升了曲线,给人视觉上的增高错觉,使人变得瘦长。一般平民多为上襦下裤,穿着上往往不拘泥于礼法,更加率性自然,儿童的服饰上也经常袒胸露脐。《晋书》记韩伯小时候家境贫穷,韩伯母亲为小韩佰作襦(一种短衫)却无力再作裤,小韩伯只穿上衣而无裤。一般富裕人家在公众场合还要在衫或襦外面以裙笼住,再系上腰带,以示有礼。据记载羊欣十二岁时就深谙礼仪,他在睡午觉时也不像其他孩子松带解裙,而大为时人称赞。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不再受礼法的约束,行为略显开放、大胆,个性上更倾向于自我、自由、独行等。图1-17是《北齐校书图》,图中描绘了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古道子等人,借邢子才、魏收的家藏古籍。榻内一人大概是樊逊,正在认真执笔书写;其余三人,一人手执毛笔,一手举着刚写完的书绢似在审阅;另一人是背面,盘膝而坐,琴的一角搭在腿上,一角搭在榻上,伸右手拉住右边一人的腰带;右边一人似乎欲逃酒下榻,一童仆正给他穿靴。图画体现衣着颇具魏晋衣冠风致,表现盛夏时情形,身份尊贵者多衣着极薄,有的胸部袒露;旁边童仆衣着风格明显素朴,体现右襟大衫,长裙系带形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童装分两类:一类为少数民族服饰,袭西北方习俗;另一类为汉式服装,承秦汉之制。这两类服装互相参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结构的多样性:褶有左衽,也有右衽的;衣袖有短小瘦细的,也有肥大的;衣身有短小窄紧的,也有宽松的;上衣下摆有时整齐,有时呈燕尾状。体现了胡人服饰与汉族服饰的相互渗透。*有趣的是“缚裤”的诞生。胡人的和裆裤,行动起来利索,更加适合骑马或从事劳动。逐渐汉化后,为了能在朝堂上穿着,故将裤管加大,这样即便站在朝堂上,看着像裙,抬腿走路时又可以明显看出是裤子,还便于行走。但这样的裤子又不利于行军打仗时穿着,故又将裤管轻轻提起,然后用锦带将裤管牢牢地系在膝盖之下。这就出现了所谓的“缚裤”。到了南北朝时期,很多小孩也穿这样的裤子,脚踏一双长靴或短靴,又利落又方便。这种服饰特点甚至影响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服饰。因为战争以及民族之间的交往,服饰文化更趋丰富多样。图1-18在桑树下的女童上身穿裲裆衣服下着裙,男童穿左襟长衫下着褶裤。 袍褶有广袖与小袖,裤也有大口和小口,由于轻便之故,所以日后亦为汉族采用。裤褶虽北朝人常服,但因其轻便,故亦盛行于南朝,男女童皆服之。北周武帝时始令袍下加襕,即在袍之下加一横襕,以作为下裳的形制。《释名》云:“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裲裆,形制犹如马甲或背心等,没有衣袖,只有前后衣衫。前面的衣衫是用来挡胸的,后面的衣衫是用来挡背的,主要就是为了保证身体温暖,前后不受凉,同时也方便两个手臂行动自如。后来发展为坎肩,特别适合儿童穿着,而且男女童皆穿。

作者简介

钟漫天 1966年大学毕业,1987年被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曾任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童装分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流行色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服装高级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2003年退休,现任北京服装学院、江西服装学院客座教授、华夏鞋文化博物馆馆长、中国童装博物馆总策划、北京旗袍文化研究会首席专家顾问。 钟漫天先生热衷于服饰文化遗产研究,有着40多年收藏与研究传统童装、鞋饰、旗袍、婚仪礼俗的华服文化生涯。出版书藉有《中国服装史丛书》《当代科技服装文化》《中国鞋经》《沉香——旗袍文化》《中华鞋文化》等。并在专业报刊发表大量有关童装的文章;如《色彩流行与童真》《国际童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之战略》《我国童装市场分类与潜在环境》《童装应有更多文化内涵》《我国童装业方兴未艾》《我国童装市场进入童年时代》等等。 共同作者 高英培 2015年北京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是服装设计与品牌管理。毕业后考入山东女子学院任教,现为服装专业教研室主任。专长是传统服饰文化研究,致力于近代女性传统服饰的开发与研制,尤其擅长设计并制作传统手工旗袍及华服。经常参与传统服饰的项目研究:如中国女性婚礼服研究、近代女红及鲁绣艺术的研究与传承等。 钟 琦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研究室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1992年北京服装学院毕业,一直关注服饰文化研究,现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科技传播、科普场馆科学教育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