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丛书中国对外贸易的奇迹:40年开放强国之路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丛书中国对外贸易的奇迹:40年开放强国之路

1星价 ¥48.0 (4.9折)
2星价¥48.0 定价¥9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32294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14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43229464 ; 978-7-5432-2946-4

本书特色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持续上升,且增幅明显,已跃升至世界*的经济体,并在2009年成为世界*的出口国。虽然中国也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的不利影响,但其进出口贸易仍在世界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探讨贸易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作者是北大国发院余淼杰教授,书稿由其16篇论文组成,内容涉及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业的加工贸易盘点和解析、*开发区对生产率的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等多个方面。作者利用实证数据,针对各个主题,进行了详尽的实证分析,并据此提出自己的结论,及其现实意义。本书不仅是对过去40年改革开放中经验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也对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内容简介

《中国对外贸易的奇迹:40年开放强国之路 》一书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回顾了这些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方面的所得。内容涉及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业的加工贸易盘点和解析、重量开发区对生产率的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等多个方面。作者利用实证数据,针对各个主题,进行了详尽的实证分析,并据此提出自己的结论,及其现实意义。本书不仅是对过去40年改革开放中经验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也对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目录

**篇 进口替代战略

第1章 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减贫

1.1 引言

1.2 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经济状况

1.3 中国的工业增长与结构升级

1.4 中国如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1.5 经济结构转型对就业和减贫的影响

1.6 可供学习借鉴的中国经验

1.7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2章 中国“价格剪刀差”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计量实证

2.1 引言

2.2 中国的“价格剪刀差”状况

2.3 理论模型

2.4 计量经济模型

2.5 数据和实证结果

2.6 结论

第二篇 出口导向战略

第3章 中国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

3.1 剩余劳动力、城市化和人口转型

3.2 人口和中国的经济模式

3.3 结论

第4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加工贸易:趋势与特征

4.1 引言

4.2 鼓励加工贸易的政策

4.3 加工贸易的特征

4.4 数据合并

4.5 小结

第5章 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之谜:加工贸易的作用

5.1 引言

5.2 数据

5.3 加工贸易企业的典型事实

5.4加工贸易企业低生产率的可能解释

5.5 小结

第6章 国家级开发区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6.1 引言

6.2 开发区简介

6.3 数据

6.4 主要变量和实证策略

6.5 实证结果

6.6 结论性评述

第三篇 贸易自由化战略与WTO效应

第7章 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提升

7.1 引言

7.2 加工贸易的特殊关税政策

7.3 数据

7.4 变量度量与实证方法

7.5 估计结果

7.6 总结

第8章 进口自由化与企业利润率

8.1 引言

8.2 相关文献回顾

8.3 理论模型

8.4 实证分析

8.5 结论

第9章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和企业研发

9.1 引言

9.2 文献综述

9.3 数据和度量

9.4 实证方法和结果

9.5 小结

第四篇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深度开放

第10章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质量的提升效应

10.1 引言

10.2 准确测算微观层面的出口质量

10.3 数据描述

10.4 实证分析

10.5 结论

第11章 人民币汇率和加工出口的国内附加值

11.1 引言

11.2 模型

11.3 数据

11.4 实证分析

11.5 稳健性检验

11.6 影响的经济维度和机制

11.7 结论

第12章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出口与信贷约束:来自中国的理论与证据

12.1 引言

12.2 激励相容的贷款

12.3 实证模型与数据

12.4 估计结果

12.5 结论

第13章 人民币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13.1 引言

13.2 背景和典型事实

13.3 理论框架

13.4 数据与度量

13.5 小结

第五篇 全方位开放战略的政策建议

第14章 对外改革,对内开放,促进产业升级

14.1 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性

14.2 中国产业价值链升级的经验事实

14.3 中国进一步产业升级所面临的挑战

14.4 进一步产业升级的对策:对外改革,对内开放

14.5 小结

第15章 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研究

15.1 引言

15.2 贸易和投资环境现状

15.3 主要贸易和投资促进措施

15.4 结论

第16章 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动因与路径

16.1 引言

16.2 逆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由贸易港建设:理论内涵与综合动因

16.3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路径选择


展开全部

节选

  自1978年中国实施经济改革的40年间,中国已成功保持每年8%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以及每年16.3%的国际进出口贸易额增幅(林毅夫, 2010)。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已在2014年跃升为世界*大的经济体 。尽管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中国仍在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大的出口国,且目前中国是举世公认*大的“世界工厂”。中国在减少贫困方面也大获成功,1979年中国是世界上*贫穷的农业国之一,按照1979年汇率水平计算,当时中国的人均年收入相当于243美元 ,这约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短短三十余年后,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金额猛增至5000美元左右;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中国已跻身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得益于大刀阔斧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改革,从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各产业构成的变化状况可见一斑。在1978年,初级产品占中国GDP的28.2%,农业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5%左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产业在中国GDP中的占比已缩减至11%,农产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降至不足3.5%。伴随着农产品在中国GDP中所占份额持续下滑,*近三十年中国制造业出口额已显著增加,占比从1980年的65%攀升至2009年的96.5%左右(Yu, 2011a)。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从事**产业的劳动力占比从1978年的70.5%锐减至2009年的38.1%,同期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比从17.3%上升至27.8%。   自中国推行经济改革以来,产业升级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正如随后将要探讨的,中国迄今为止的产业升级呈现了出四个明显的阶段。**阶段(1978—1985年),中国仍依赖生产和出口资源性商品,如石油和汽油;第二阶段(1986—1995年),中国见证了劳动密集型产品行业出口商品商品出口快速增长;第三阶段(1996—2000年),中国主要出口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与此同时,中国也进口了数量庞大的机器设备。产业内部贸易额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主要归因于中国成功现实产业升级的成功实现和加工贸易遍地开花,这让中国的比较优势与生产环节相衔接。在第四阶段(2001年起到现在),中国高科技产品(如生命科学设备)出口迅猛增长。   中国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激发了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即中国如何从一个落后、封闭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开放、富有竞争力的世界工厂。本章将探讨中国生产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历程。中国如何在过去40年间成功实现制造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此番转型升级背后的基本驱动力是什么?此外,中国快速的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在多大程度上助推了增加就业岗位和减少贫困?*后,我们可以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大获成功当中总结哪些经验教训?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中国迅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随之发生的减贫成效主要得益于中国采纳了一个适宜的发展战略,即中国自身诸多要素禀赋所推动的,遵循比较优势(CAF)的发展战略(林毅夫, 2003, 2009, 2012;林毅夫等, 2004)。鉴于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只要市场没有发生扭曲,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具有竞争力且可自力更生的。中国经济的潜在比较优势在改革开放以前遭到了遏制,因为当时中国政府采纳了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而这一发展战略是与中国的比较优势相悖的,当时中国政府为了扶持重工业优先的发展的战略,建立一个组织完备但高度扭曲的体制。按照该体制,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由一个计划性的行政管理主体制来设定,因此价格关系变得畸形。众多企业被剥夺了生产自主权且缺乏激励措施,生产效率低下。相应地,国内产业结构无法得到升级。由于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无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尽管该工业部门的投资金额巨大,但就业机会有限。*后,由于国家要求国有企业从生产环节压榨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工人们的工资薪酬被压制在一个较低水平,并且农产品价格按照对农民不利的贸易条件来设定。这两方面因素导致中国民众维持在在当时一直处于较低的生活水平,民众普遍贫困的严峻局势无法得到缓解。   在经济起飞后,中国采纳了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该战略的两个主要方面是,不仅采用双轨制改革对传统的和古老的诸多行业提供暂时性的保护和补贴,而且根据中国的要素禀赋所推动决定的比较优势,鼓励发展与自身比较优势相匹配的,能自力更生的新兴行业。战略实现了包括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改革,对外贸易和汇率改革在内的双轨制改革基本上实现了帕累托*优。在所有改革的初始阶段,都允许存在双轨制,即一个价格体系由中国政府主导,另一个价格体系面向市场。两条轨道随后逐步融合交汇,并统一为单一的市场轨道。与之类似,为了避免休克式改革带来的冲击导致国有企业崩溃,国企改革发端于授予国企管理自主权,然后转向国企制度变迁。更重要的是,与中国的比较优势相匹配的新企业和新行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鼓励。中国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就是一个绝佳的范例。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政府成功甄别经济增长机遇和因势利导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他们克服了信息不对称、协调失灵、甚至是与市场机制相关联的外部性和适宜性等问题(林毅夫, 2012)。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也对创造就业和减少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成效。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的推进,**产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显著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份额得到提高,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明显上升。随着生产要素价格扭曲逐步得到修正,损害农民利益的不利贸易条件获得矫正。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兴起给农民带来了更多赚取较高收入的就业机会。中国政府大力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措施也改善了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上述三个因素共同改善了中国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并显著降低了贫困人口数量。产业升级也提高了城镇地区工人们的生活水平准。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推动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这反过来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经过40年的改革,中国国有企业的数量和产量已大为减少,但绩效表现明显改善,这得益于效率提升和激发了工人们的积极主动性。因此,伴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城市地区工人们的生活水平准也得到提升。   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国的经济奇迹中学习借鉴两个要点。首先,为了成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采纳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的,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其次,尽管存在一个自由、公正和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建议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上发挥积极的作用。本章提供并探讨了用于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的有用框架,并附带几条重要建议,因政策制定者通常发现其难以识别发展机遇。   ……

作者简介

  余淼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国际中国研究联盟秘书长,黄廷芳/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全球经济管理类前1%高引论文经济学家;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商务部官方学术期刊《国际贸易》执行主编、《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China Economic Journal副主编。曾被专门邀请到联合国总部做中国经济发展报告。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和中国经济发展,曾在EJ、RESTAT、JIE、JDE、《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国内外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教材、时评随笔十部。独著论文曾获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曾获全国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科研究奖、全国发展经济学研究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第14届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并五次获得全国国际贸易研究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著作《加工贸易与企业生产率》获刘诗白经济学奖、胡绳青年学术研究奖、全国贸易发展研究奖、中国青年经济学家奖。在北大百廿校庆中作为北大优秀中青年教师代表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