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925504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220页
- 出版时间:2019-01-01
- 条形码:9787519255046 ; 978-7-5192-5504-6
本书特色
本书对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存在的重要问题及相应管控措施的系统梳理和实证研究,为评价管控机制的推行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提出"评价角色差异"的新论题并得出相关规律性认识,为学术界和管理部门更为科学合理地认识和改进评价管控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和指导;围绕评价管控机制提出的一系列学术评价管控的对策建议,对于指导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和教育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管控维度、评价要素和评价角色的三维研究框架,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对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存在的重要待管控问题和管控措施进行了集中梳理、调查和分析, 构建出由管控导向、管控维度、管控措施、管控问题和实施策略五大部分组成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管理控制机制的基本架构和内容体系, 并对评价管控机制的各项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解释,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理论体系。
目录
1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问卷样本分布情况说明
1.5.1 受访者职业类型分布
1.5.2 受访者所属学科分布
1.5.3 受访者职称分布
1.5.4 受访者学历分布
1.5.5 受访者所在单位类型分布
1.5.6 受访者的学术评价角色分布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存在的不足
2 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管控导向、问题和措施的文献调查
2.1 评价创新和质量导向的文献调查
2.1.1 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的创新导向
2.1.2 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的质量导向
2.2 评价管控问题和管控措施的文献调查
2.2.1 评价理念与目标
2.2.2 评价标准与指标
2.2.3 评价程序
2.2.4 评价主体
2.2.5 评价对象
2.2.6 评价方法与工具
2.2.7 评价管理政策和学术环境
2.3 本章小结
3 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待管控重要问题分析
3.1 问题严重程度得分均值分析
3.1.1 总体分析
3.1.2 评价要素分析
3.1.3 评价角色分析
3.2 问题严重程度的聚类分析(Ridit)
3.2.1 总体聚类分析
3.2.2 评价角色聚类分析
3.3 问题的主成分分析(代表性问题分析)
3.4 *严重问题得票数分析
3.4.1 总体分析
3.4.2 评价要素分析
3.4.3 评价角色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关键管控措施分析
4.1 措施必要程度得分均值分析
4.1.1 总体分析
4.1.2 评价要素分析
4.1.3 评价角色分析
4.2 措施必要程度的聚类分析(Ridit)
4.3 措施的主成分分析(代表性措施分析)
4.4 *有必要措施得票数分析
4.4.1 总体分析
4.4.2 评价要素分析
4.4.3 评价角色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评价角色对评价管控问题和措施的认识差异分析
5.1 不同评价角色对评价存在重要问题的认识差异
5.1.1 均值差异检验方案说明
5.1.2 方案一:按角色重叠检验问题的均值差异显著性
5.1.3 方案二:按角色拆分检验问题的均值差异显著性
5.2 不同评价角色对评价管控措施的认识差异
5.2.1 方案一:按角色重叠检验措施的均值差异显著性
5.2.2 方案二:按角色拆分检验措施的均值差异显著性
5.3 不同评价角色对存在问题与管控措施认识的相关分析
5.4 不同评价角色与受访者背景的交互分析
5.4.1 受访者学科类型与评价角色的交互分析
5.4.2 受访者职称与评价角色的交互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评价管控机制的基本架构和内容体系构建
6.1 管控导向
6.2 管控维度
6.2.1 评价信度管控
6.2.2 评价效度管控
6.2.3 评价调和度管控
6.3 管控措施
6.4 管控问题
6.5 实施策略
6.5.1 循序渐进策略:按轻重缓急依次开展管理控制
6.5.2 综合平衡策略:协调不同评价角色的认知差异
6.5.3 持续完善策略:总结实施经验并反复改进机制
6.5.4 政策优先策略:对评价管理政策进行优先改革
6.5.5 整体推进策略:按要素有机联系推行管控机制
7 基本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简牍模型:评价管控机制的基本架构和内容体系
7.2 关于评价管控机制的重要研究发现与论断
参考文献
附录1 人文社科学术评价存在重要问题和管控措施梳理表
附录2 关于“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管控机制”的调查问卷
节选
我们将“创新和质量导向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管理控制机制研究”(以下统一简称“评价管控机制”)界定为:以创新和质量为目标导向,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并进行相关管理控制的要素、机理及其相互关系和制度化的作用方式。也就是说,评价管控机制既包括评价活动中的管控机制,又包括对评价活动进行管控的机制。本研究将围绕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中需要重点管控的问题、关键管控措施、以及不同评价角色的认识差异等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和归纳演绎等理论推理开展研究,以期构建出既能体现现实需求又具有理论和逻辑合理性的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管控机制。此研究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①对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管控机制各要素的功能、作用关系、架构与内容等基本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深入、全面和客观地认识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的内在规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术成果评价的理论体系,为形成适应中国人文社科发展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②通过调查、定量等实证研究方法构建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管控机制并探讨相关一系列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和充实学术评价研究的方法体系。 ③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系统梳理和探讨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中需要重点管控的问题及相应管控措施,有利于为学术评价研究者进一步开展有序研究指明方向,从而促进学术规范和科研管理理论体系的长远发展。 (2)现实意义 ①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系统调查和分析人文社科工作者对学术成果评价管控机制的认识,有利于掌握关于重点管控问题、关键管控措施等一手资料,提高学术成果评价管控的科学性,促进评价实践朝着创新和质量导向的方向改进。 ②围绕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管控机制开展研究,有利于为科研管理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学术评价管理政策和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实证证据和数据参考,也有利于为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科研产出质量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③构建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管控机制,有利于切实完善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体制,对于支撑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杨红艳,女,1981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副编审。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评价研究部主任。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2.0¥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5.4¥32.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5.8¥45.0 -
字海探源
¥25.0¥78.0 -
乡土中国
¥12.2¥26.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25.0¥52.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5.9¥15.0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0¥36.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16.4¥32.8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1.0¥36.8 -
理解生命
¥10.5¥32.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9.9¥39.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3.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14.6¥28.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1.9¥39.8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40.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