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学
读者评分
5分

东方学

1星价 ¥42.8 (6.3折)
2星价¥42.8 定价¥6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6574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80
  • 出版时间:2019-09-01
  • 条形码:9787108065742 ; 978-7-108-06574-2

本书特色

  《东方学》与当代历史的动荡和喧腾是完全分不开的。在书中,我相应地强调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东方学》以对1975年黎巴嫩内战的描写为开端,这场战争结束于1990年,但是暴力与丑恶的人类流血事件却延续至今。我们经受了奥斯陆和平进程的失败。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爆发以及遭到再次入侵的西岸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的可怕苦难,在那里,以色列使用F-16战机与阿帕奇直升机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例行集体惩罚行动。自杀性炸弹袭击现象充分显现出了它所具有的可怕的破坏性,这当然没有什么比“9-11”事件及其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更骇人听闻、更具有末日预言的昭示意义了。正当我写作本文时,美英对伊拉克非法的和未经授权的入侵和占领正在进行,随之而来的则是匪夷所思的物质掠夺、政治动荡和变本加厉的侵略。这都被认为是那个被称作文明冲突的一部分,它无休无止、无法平息、不可救药。但我认为并非如此。

内容简介

《东方学》这本书与当代历史的动荡和喧腾是完全分不开的。在书中,我相应地强调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东方学》以对1975年黎巴嫩内战的描写为开端,这场战争结束于1990年,但是暴力与丑恶的人类流血事件却延续至今。我们经受了奥斯陆和平进程的失败。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爆发以及遭到再次入侵的西岸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的可怕苦难,在那里,以色列使用F-16战机与阿帕奇直升机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例行集体惩罚行动。自杀性炸弹袭击现象充分显现出了它所具有的可怕的破坏性,这当然没有什么比“9??11”事件及其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更骇人听闻、更具有末日预言的昭示意义了。正当我写作本文时,美英对伊拉克非法的和未经授权的入侵和占领正在进行,随之而来的则是匪夷所思的物质掠夺、政治动荡和变本加厉的侵略。这都被认为是那个被称作文明冲突的一部分,它无休无止、无法平息、不可救药。但我认为并非如此。 ——引自2003年版序言

目录

志谢
绪论
**章 东方学的范围
一 认识东方
二 想象的地域及其表述:东方化东方
三 计划
四 危机

第二章 东方学的结构和再结构
一 重新划定的边界,重新界定的问题,世俗化了的宗教
二西尔维斯特·德·萨西和厄内斯特·赫南:理性人类学和语言学实验室
三 东方的居处和研究:字典编纂和想象的必要条件
四 朝圣者和朝圣行为,英国和法国

第三章 东方学的现状
一 隐伏的和显在的东方学
二 风格,专门知识,想象视野:东方学的现世性
三 现代英法东方学的鼎盛
四 *近阶段

后记
注释
索引
展开全部

节选

绪 论(节选 注释从略) 一 一位法国记者在1975—1976 年黎巴嫩内战期间访问贝鲁特(Beirut)时对市区满目疮痍的景象曾不无感伤地写道:“它让我想起了……夏多布里昂和内瓦尔笔下的东方。”他的印象无疑是正确的,特别是对一个欧洲人来说。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现在,它正在一天一天地消失;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消失,它的时代已经结束。也许,东方人自身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死攸关的抉择、他们在夏多布里昂和内瓦尔的时代之前就已经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现在是他们而不是别人正在经历着苦痛,这一切对这位法国访问者而言似乎都无关紧要;这位欧洲来客*关心的不是东方的现实,而是欧洲对东方及其当代命运的表述,此二者对这位记者和他的法国读者而言有着首要的价值和意义。 美国人不会这样感受东方。对他们而言,所谓“东方”更可能是与远东(主要是中国和日本)联系在一起的。而法国人和英国人——还有德国人、俄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意大利人和瑞士人,尽管没有法国人和英国人那么明显——则与美国人不同,他们有着我称之为东方学(Orientalism)的悠久传统,这是一种根据东方在欧洲西方经验中的位置而处理、协调东方的方式。东方不仅与欧洲相毗邻;它也是欧洲*强大、*富裕、*古老的殖民地,是欧洲文明和语言之源,是欧洲文化的竞争者,是欧洲*深奥、*常出现的他者(the Other)形象之一。此外,东方也有助于欧洲(或西方)将自己界定为与东方相对照的形象、观念、人性和经验。然而,这些东方形象并非都出自想象。东方是欧洲物质文明与文化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东方学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在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的层面对此组成部分进行表述和表达,其在学术机制、词汇、意象、正统信念甚至殖民体制和殖民风格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基础。与此相反,美国对东方的理解似乎远没有这么深入,尽管近来在日本、韩国和印度支那的冒险活动到现在应该使我们能够获得一种更清醒、更现实的“东方”意识。况且,美国在近东(中东)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急遽扩张也要求我们在对东方的理解上获得更多的发言权。 读者会明白(读过下文之后会更加明白),我赋予“Orientalism”(东方学)一词以多种含义,在我看来,这些含义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易于为人接受的是其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学科的含义;这一称谓的确仍然用于许多学术机构中。任何教授东方、书写东方或研究东方的人——不管是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还是语言学家,无论面对的是具体的还是一般的问题——都是“东方学家”(Orientalist),他或她所做的事情就是“东方学”。与东方研究(Oriental studies)或区域研究(area studies)相比,东方学一词今天的确不太受专家们的欢迎,既因为它太含混、太笼统,也因为它带有19 世纪和20 世纪早期欧洲殖民主义强烈而专横的政治色彩。然而,以“东方”为主题的书仍在不断出版,以“东方”为主题的研讨会仍在不断召开,所有这些都将被各种新出现的、改头换面的东方学家视为参引的主要权威。因此,即使东方学现在并没有过去那么繁荣,其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也足以使其得以继续保持其学术生命力。 与此学术含义——对其历史、演变、特性和流播的思考正是本书的一个主题——相关的是一个更宽泛的含义。东方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大部分时间里,“the Orient”(东方)是与“the Occident”(西方)相对而言的,东方学的思维方式即以二者之间这一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有大量的作家,其中包括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经济学家以及帝国的行政官员,接受了这一东方/ 西方的区分,并将其作为建构与东方、东方的人民、习俗、“心性”(mind)和命运等有关的理论、诗歌、小说、社会分析和政治论说的出发点。这一意义层面上的东方学可以容纳,比如说,埃斯库罗斯(Aeschylus)、雨果(Victor Hugo)、但丁(Dante)和马克思(Karl Marx)。稍后我将会讨论对这样一个“领域”(field)进行如此宽泛的理解在方法论上所可能面临的问题。 东方学的含义一直摇摆于其学术含义与上述或多或少出自想象的含义二者之间,18 世纪晚期以来,这两种含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小心翼翼的——也许甚至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交合。接下来我要谈的是东方学的第三个含义,与前面两个含义相比,这一含义更多的是从历史的和物质的角度进行界定的。如果将18 世纪晚期作为对其进行粗略界定的出发点,我们可以将东方学描述为通过做出与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简言之,将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我发现,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其《知识考古学》(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和《规训与惩罚》(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中所描述的话语(discourse)观念对我们确认东方学的身份很有用。我的意思是,如果不将东方学作为一种话语来考察的话,我们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这一具有庞大体系的学科,而在后启蒙(post-Enlightenment)时期,欧洲文化正是通过这一学科以政治的、社会学的、军事的、意识形态的、科学的以及想象的方式来处理——甚至创造——东方的。而且,由于东方学占据着如此权威的位置,我相信没有哪个书写、思考或实际影响东方的人可以不考虑东方学对其思想和行动的制约。简言之,正是由于东方学,东方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一个思想与行动的自由主体。这并不是说东方学单方面地决定着有关东方的话语,而是说每当“东方”这一特殊的实体出现问题时,与其发生牵连的整个关系网络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激活。本书力图显明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同时也力图表明,欧洲文化是如何从作为一种替代物甚至是一种潜在自我的东方获得其力量和自我身份的。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而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力量上升之前,其他任何欧洲和大西洋强国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在质和量上都与法国和英国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东方学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的文化事业,这一事业所涉及的范围如此广泛,以至像想象、印度与黎凡特、《圣经》文本以及《圣经》所述之地、香料贸易、殖民军队以及殖民统治的长久传统、令人可畏的学者群、无以计数的东方“专家”和“学者”、东方学教席、一大串“东方”观念的复杂组合(东方专制政体,东方之壮丽、残酷与纵欲)、大量被欧洲驯化的东方教派、哲学和智慧这些差异如此之大的领域都被包括进了东方学的计划之中,而且这一清单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无限扩展。我的意思是,东方学来源于英法与东方——直到19 世纪早期,东方指的实际上仅是印度和《圣经》所述之地——之间所经历的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自19 世纪早期直到“二战”结束,法国和英国主导着东方与东方学;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逐步在此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以法国和英国同样的方式处理东方。我称之为“东方学”的绝大部分文本就是在这一亲密关系——二者之间所形成的动态机制具有非常强大的创造力,尽管在此机制中占优势的总是西方(英国、法国或美国)——中产生的。 应该交代清楚的是,尽管我考察了数目庞大的著作,不得不被忍痛舍弃的著作数量更大。然而,我的论说既不是建立在对与东方有关的文本做详尽的目录学式的梳理上,也并非建立在显然经过精心挑选的文本、作者和观点——这些东西共同构成东方学之经典——上。我的论说乃建立在一种不同的方法论——构成其基本骨架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我上面一直尝试进行的那种历史概括——的基础之上,接下来让我们对这一方法论基础做更详细的分析。

作者简介

  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之一。出生手耶路撒冷,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于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20世纪50年代赴美就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3年起任教子哥伦比亚大学,讲授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代表作有:《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开端:意图与方法》《世界一文本-批评家》等。萨义德还是著名乐评家、歌剧学者、钢琴家,并以知识分子的身份积极参与巴勒斯坦的政治运动,是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雄辩的代客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