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辉岁月

包邮光辉岁月

¥22.6 (5.4折) ?
1星价 ¥22.6
2星价¥22.6 定价¥4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82763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4
  • 出版时间:2019-09-01
  • 条形码:9787568276375 ; 978-7-5682-7637-5

本书特色

《光辉岁月》一书,共收录了12位曾经感动我们的北京市劳模的事迹。他们来自海淀区各基层单位,其中,有多年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有“一生只做一件事儿”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有关乎千家万户生活的售货员;有爱岗敬业的普通工人;有白衣天使;有环境的美容师等等。 本书旗帜鲜明地表达的主题思想,会让读者在欣赏文笔的同时对**人物的生活、情感及敬业精神、工匠精神有所共鸣;同时让读者充分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这些普通人的境界是如何一步步得到升华的,*终使读者达到凝聚共识及价值取向的统一。

内容简介

  报告文学《光辉岁月》是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市海淀区总工会组织编写,以海淀区五、六十年代为主的北京市劳动模范为采写对象描写的先进人物。《光辉岁月》共收录了12位北京市劳动模范,都来自于普通、平凡的岗位,但都是以大的热情、淳朴的“爱”回报社会,感动他人。《光辉岁月》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介绍他们的感人事迹,弘扬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向社会传播正能量。

目录

医者心,仁者爱——记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刘凤秋
难忘当年峥嵘岁月——记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张世颖
勤恳的人生——记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杨秉钧
公道自在人心——记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刘忠干
一个“美美的”老顽童——记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马秀玲
难忘的岁月——记北京市农业劳动模范王淑明
行走的丰碑——记北京市劳动模范柳淑模
荣誉,迟到了四十七年——记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杨景兰
民以食为天——记山西省劳动模范宋琪
马路天使——记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祖秀兰
劳模“马大姐”的“哭”与“怕”——记北京市劳动模范马殿华
风正一帆悬——记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马建军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光辉岁月》:  医者心,仁者爱——记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刘凤秋  采访手记:  两度相见,一次长谈,我们从20世纪60年代北京市劳模刘凤秋的身上,感受到了她曾经的青春美丽、活力四射。他们对我国的事业是那样的神圣、那样的坚信;从他们坚贞的信念和忠诚的履行中,我们又觉得他们是那样的忘我、无私,他们奉献的不单是青春年华,更是一颗炽热燃烧的心。刘凤秋是一位勤奋努力、兢兢业业的优秀工作者,又是一位品德高尚、心中总是为他人着想的医疗战线上的基层领导。她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光芒,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  采访,是一次向老一辈劳模学习的极好机会。她叙述缓慢、淡定.从容面对几十年的医务生涯和经历的风雨,神情平和,仿佛让我们也回到了她重口称颂、闪烁熠熠光彩的岁月。  芳菲四月天,朝阳金黄的光辉普照京城,路旁花卉绿叶鲜嫩、姹紫嫣红。我们怀着崇敬而又欣悦的心情,采访了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劳模。  回首新中国走过的数十年风雨,几代人筚路蓝缕地艰苦奋斗,劳模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高贵品格,体现了我们伟大民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劳模精神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我们前行的灯塔。  时代的浪潮滚滚翻腾,打捞那些时代的精神坐标——劳模的事迹,让那些充满荣光的人与事再度发出光亮,记录他们,让其流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们的采访对象是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的刘凤秋。  相约两次。**次我们已经到了她家楼下,却得知她爱人前些日住进医院,刘凤秋也正准备去住院。我们还是决定上楼跟她打个照面。门开了,一位精干的老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不待我们询问,她便非常爽朗地自我介绍:“我就是刘凤秋。”她很吃力地挪动脚步将我们引到客厅。看得出来,她的腿疾不轻。房间内只有简单的陈设,不多的几件旧家具仿佛将我们带回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干净的旧沙发巾上,放着一兜洗漱用品和几件日常衣物,典型的住院装备。老人说,那是女儿上班前为她收拾的。已经88岁高龄的她,正等待医院的床位通知。我们简单说明来意后,刘凤秋很是感动。她说:“感谢政府还记得我们这些老人。我一定认真对待这个机会。”由于老伴的病情、自己的病痛,热情的刘凤秋眼神中隐约有些焦灼。我们实在不忍继续打扰,便约好等她出院后再来。  秉承着当年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刘凤秋如期守约。一周后,刚出院的老人打来电话,我们再次坐到了刘凤秋家的客厅。她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信纸叠成的小包,将几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整齐地摆放在餐桌上,其中有她刚参加工作时的,有她在延安插队时的,还有她与插队干部们的合影。看得出,年轻时的刘凤秋是个美人,每一张上面的她都透着干练与热情。那种干练和热情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坐定,刘凤秋也在长沙发上坐好,将一只腿平放在沙发前的矮凳上,拿出一个手机大小的薄本子,薄本子上面用蓝水笔记了密密麻麻的小字——她是准备好的。  刘凤秋不愧是刘凤秋。  那天天气晴好,一窗暖阳探身而人,为这个平凡又伟大的故事镶上一道灿烂的金边。  1931年出生的刘凤秋,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和大多的北京孩子一样,她七岁上学,后读初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刚刚迎来和平的北京百废待兴,正是热血青年大显身手之时。天性善良、喜爱助人为乐的刘凤秋选择读护士学校,她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参与到社会建设的热潮中来。  1951年,刘凤秋从护士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市外科医院(北京中医院的前身)。踏上崭新的工作岗位,穿上日思夜想的护士服,刘凤秋异常兴奋,她告诫自己,要做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给患者、给同事带去天使般的爱。  那时,抗美援朝激战正酣,北京外科医院正是接收志愿军伤员的定点医院。刘凤秋每天看到伤员的疼痛,心中暗自想着:那么多战士,为保家卫国冲杀在前线,我岂能在这里安逸度日?!我要到前线去和那些*可爱的人一起奋战!  机会来了。1952年,为了让浴血奋战的志愿军伤病员得到及时、高效的救治,北京市从人民医院、协和医院等各大医院抽调医疗骨干,成立了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奔赴东北,驻扎于辽宁新城的第13陆军医院,从朝鲜战场下来的伤员都会转到那里。  刘凤秋知道这个消息后就报了名,并顺利随手术队奔赴新城。与北京外科医院相比,这里有更多的伤员,他们的伤情、痛苦和面对伤痛的坚强,深深感动着手术队里的每一位成员,他们为和平而付出一切的无怨无悔的精神,更是激励了这些同样可敬的医护工作者。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