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88479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223页
  • 出版时间:2019-12-01
  • 条形码:9787510884795 ; 978-7-5108-8479-5

本书特色

本书以图文方式展现古僰人的活动地及*终消亡地——四川省兴文县。作者对有关僰人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实地采访,以期探索僰人消亡的前因后果。 作者一行还实地考察了兴文县遗留下来的苗族文化、民俗、古建、美食等。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十二篇散文, 主要以图文方式展现古僰人的活动地及*终消亡地 —— 四川省兴文县。作者对有关僰人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实地采访, 以期探索400多年前僰人消亡的前因后果。作者一行还实地考察了兴文县遗留下来的苗族文化、民俗、古建、美食等。

目录

**章 僰人悲歌
引子
僰王山
大坝僰人墓
天梁洞
凌霄城
九丝城
尾声

第二章 僰人悬棺
第三章 建武所城
第四章 石海洞乡

第五章 川南古寨
黄家寨
青龙背寨
杨家寨

第六章 浴血川南
引子
朱德诗碑
血战凌霄城
红军岩
元怀门
白塔山
红军小学
尾声

第七章 兴文寻古
传经街
金鹅池老街
莲花老街
菩萨田石雕群

第八章 心如明镜
第九章 苗歌唱响花山节
第十章 青山岩探密
第十一章 川南峰
第十二章 兴文美食记
兴文猪儿粑
歪嘴米酒
苗家腊肉
青山岩乌鸡
大坝裹脚肉
展开全部

节选

  《僰道留声》:  引子  僰人,自春秋时期居于川南兴文地界,至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九丝之战后,这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消亡。僰族为目前可考的川南历史上*古老的民族。  这是个神奇的民族。九丝之战后四百多年里,在川南这片土地上,再也没有任何关于僰人的记录和踪迹,悬棺葬也没有延续下来。唯一能把你带回几百年前记忆的,是那些依然存在的地名——凌霄城、都都寨、九丝城等,还有那些杳无人迹的崇山峻岭上残存的僰人古寨。那些隐约可见的断瓦残垣,不论岁月如何侵蚀,它们都在坚持不懈地向人们诉说着,数百年前那些不堪回首的历史。  我们在当地一些志愿者的带领下,沿着数百年时间的脉络,从北宋到明末的重要事件节点,一一走访,现状和历史在这片土地上交织。一个民族,在川南这片土地上,延续了两千年,在明朝万历年间因改土归流而引发的战事导致僰人消亡,明王朝在兴文地区建立新的秩序,重新繁衍生息。在这一轮生死新旧的更替中,我不禁在想,再过两千年,谁将会取代我们?两千年或许太长,也或许太短,谁知道呢?  僰王山  在一次聚会上,我跟志愿者草木染谈起,希望实地探查一下兴文的焚族文化。草木染建议我们从焚王山开始。宋徽宗政和五年,历史上僰人的**次形成规模的大战——轮缚大战,便是从那里开始的。  僰王山,宋时叫轮缚大屯,赵通征讨卜漏获胜,让随军画师绘出赵遹平蛮图(此图现存于美国芝加哥艾金斯博物馆),连同奏章上报朝廷,宋徽宗见此山川秀丽,龙心大悦,赐名南寿山,南寿寺及寿山湖等地名也因此而来。后因宋军在山上建一博望寨,当地人又呼为博望山而渐传开。2000年2月15日,博望山风景区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被改名为僰王山。  草木染是兴文当地诗人,对本土文化颇有研究,我们很幸运能找到这样的向导。我们一行人早早出发,经宜叙古高速,从古宋到僰王山出口,十五分钟便到,离僰王山景区入口仅有两三公里。在景区人口不远的主路上,一条单车道的岔路通往山的深处,草木染让我们开入岔路,这样可以看看更多的山景,绕一个大弯,照样能到达景区门口。  我们听取了草木染的意见,把车驶入了那条弯曲的山道。过了不久,才发现,我们进入了竹的海洋。满目都是笔直葱绿的楠竹,顺着山势绵延至不可知的深处。而这条单车道公路,似一条白色的绸带,被随意地抛撒在山腰间。我们的车一路前行,经过一道道山梁。开始,在山谷开阔处,还时而可见到些许农家,白墙红瓦,在青翠的底色衬托下,异常显眼。半个小时后,便再也看不到人家,路面是新修的,有些路段,两旁都是黄色的泥土。  大约又行进了十来公里,看见一片民房,这些房子很新,白墙红瓦,住民们都把自己的房子改成了民宿和农家菜餐馆。原来,我们从僰王山的侧峰绕到了景区的后面。我们把车停在空地上,下车往山上攀登,满山都是层层叠叠的竹林,一条小溪从山上缓缓流下,小溪的一侧,铺了一条路,拾级而上,行不远,可见一竹屋,屋子全用竹子编成,竹瓦已发黑,屋体竹墙和横梁上铺了一层青苔,格外青翠。继续前行,爬上一道陡坡,眼前豁然一亮,一片碧波浩渺的湖水出现在眼前。三面竹山环绕,一面是堤坝,湖水在三面竹林的倒映下,整个湖面都呈现一片纯净的深绿色。站在堤坝上,远眺湖面,轻风习习,微波粼粼,美得难以置信。这便是著名的寿山湖。我们一行人在湖堤上待了许久,谁也不忍轻言离去。  湖堤的左侧,连着小溪小径,而湖堤的右侧,却紧连着另一片美景一一深不可测的一大片竹林。竹林中,一条人工砌成的小径横穿而过,长达数里,一直通向山下的飞雾洞。小径上没有游人,仅有我们一行人在竹林里漫步,欢声笑语在林问传荡,这片幽静得几乎不染烟火的楠竹林,在山风的推动下,摇曳着竹枝,似乎在向远方来的客人致敬。这里的景,不欺人,这里的人,不压景。寿山湖、楠竹林、林间小溪和半山小村落,人和自然,堪称完美的结合。  我们沿着林间小径一路下山,来到飞雾谷景区大门,这里与寿山湖有了很大的不同,处处都是人为的雕琢,相当的精致,大门旁的牌楼、门楼、售票处、游人休憩的亭子,都是新做的复古建筑,且全竹编制,屋檐上翘幅较大,颇有宋元风格,特别是门楼,高达三层。清一色竹制房屋,看起来很是宏伟壮观。  从大门进去,一条石阶小径顺着山势,穿越竹林,一直往山下深谷延伸,这条小径也比寿山湖小径更为精致,全是四方的大石块垒成,一侧是山,另一侧是竹栏杆,小径的路面铺着一层枯黄的竹叶。没想到,阳春三月,也能在这竹林深处看到秋天的萧瑟。继续前行,没走多久,便见水雾弥漫,水声清晰可闻。飞雾洞的路牌将我们指向主路旁的另一条石径,这条石径,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不是水泥,不是石块,它本身便是岩壁,一级级的石阶,是工匠一刀刀雕凿而成,在岁月和水汽的侵蚀下,呈深青色。石阶周边,覆盖着青苔,青苔上,细细看去,一滴滴微细的水珠,附着其上。更让人惊叹的是连着石阶的峭壁,竟然是千层岩,大面积的千层岩,薄如书页,层层垒叠,厚达数十丈。沿着石阶走到谷底,谷底看天,谷口细小如窗。谷中小溪,潺潺从脚下流过,沿着小溪,穿过一个长约二三十米的石洞,水雾弥漫中,一条巨大的白练,从天而下,撞击在洞底的岩石上,溅起万千水珠。  真是天下奇观!我们由衷地赞叹造物主的神奇。我们在谷底待了约一个小时,水雾太多太密,有些阴冷,不能久待,便由原路撤出。草木染问我们要不要再去十二叠瀑?我才记得我们此行的目的,自然景致固然美不胜收,然而我们想要探寻的是僰人的遗迹,它们在哪儿呢?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