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96063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47页
- 出版时间:2020-03-01
- 条形码:9787519606343 ; 978-7-5196-0634-3
本书特色
在时代的巨浪中,小人物浮浮沉沉,或拥有美好回忆,或留下遍体鳞伤的痛苦,但他们的故事都印证着社会浪潮的翻滚、岁月流过的痕迹。闭上双眼,过往的时光一幕幕闪现于脑海,缝合起来便是人生的片段。拿起笔,鲜活的故事一段段跃然纸上,收录成书便是时代的缩影。 本书让更多小人物出现在镜头里,就如同把被遗忘的碎片放回到时代的拼图中,呈现出时代的细微之处,同时也映射着对生命中每一个精彩的敬畏与反思。
内容简介
本书在这些漂浮的人生中, 我们摘取了努力适应潮流、拼命向前游动的故事, 分为“磨”“炼”“绽”“放”四部分, 收录在《浮生掠影》中。改革开放潮流中, 一个来自小山村的青年顺流南下到深圳打拼, 从当工人到卖猪肉再到边卖猪肉边打零工, 一心想在深圳买下一套房, 成为真正的深圳人。1977年, 中国恢复高考制度, 另一位农村人盼来了出头之日, 殊不知这条路走得格外曲折, 所幸*终也遂了改变命运的愿望。这些故事中道不尽的人间烟火, 数不清浮生掠影。
目录
Chapter I 磨/ 001
砥砺前行,与共和国同龄的人/ 003
而立之前 顺流而上/ 014
改变命运的高考/ 023
十年冷暖/ 035
“我仍在寻找一个没有答案的答案”/ 043
翻越那座山/ 055
往事如烟/ 066
Chapter Ⅱ炼/ 073
奔波风雨中/ 075
年近半百,老麦走过的路/ 086
浮萍南漂,心系家乡/ 097
城市街角卖报的十年生涯/ 107
十年终成深圳人/ 114
“36 床呼叫”/ 119
Chapter Ⅲ绽/ 125
漂洋过海的留学生涯和桑梓情怀/ 127
回到原点/ 138
锦 旗/ 152
从工人到教授,从高考场到暨南园/ 163
被命运“拉扯”的 34 年/ 171
“**批”的例外/ 179
“三峡好人”在崇明/ 184
Chapter Ⅳ放/ 191
中国老兵李志强/ 193
一条红旗渠铭记一辈子/ 201
身份在变 乡愁不变/ 214
时代的“见证者”/ 221
书生的别样人生路/ 228
砥砺笃行,翱翔蓝天/ 239
节选
砥砺前行,与共和国同龄的人肖玉,在我的家乡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1949 年出生的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位带有历史烙印的“劳改犯”的妻子、全旗**位“万元户”……逃离1979 年,三十岁的肖玉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这个甚至没有进过城的农村妇女决定独身一人带着刚满十一岁的儿子北上“寻夫”。从广东老家梅州八尺镇到丈夫所在的内蒙古扎赉特旗伍他其劳改农场要横穿六个省市,有四千多公里。仅读过三年学的肖玉对此并没有什么概念,她只希望能够“逃离”家乡的一切,“逃离”旁人的指指点点,“逃离”孤独与思念。肖玉原本有一个还算美满的家庭,年长其 24 岁的丈夫是小镇上唯一的大学生,风度翩翩,谈吐不俗,“和那些庄稼汉一点都不一样”,回忆起丈夫,肖老人的脸上还会泛起如少女一般的红晕。肖玉是家里的长女,在她的记忆里,重男轻女的父母除了农务家务,从未多问过她一句。丈夫是**个愿对她嘘寒问暖的人。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肖玉却觉得格外甜蜜。多才多艺的丈夫会在农闲时给她表演口琴,或者读一段小说故事。尽管一日的农忙让她甚是疲惫,但肖玉听故事总是入迷,她*喜欢《精卫填海》的故事。银白的月光洒在院子里,伴着丈夫轻柔的声音,地上两人的影子交融在一起,肖玉想,她总算有了个家。原以为日子就会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下去,可那场十年浩劫却打破了肖玉对美好未来所有的幻想。1969 年,肖玉的丈夫遭到政治检举,被发配到远在数千里外的内蒙古自治区服刑。从丈夫被带走到被发配,肖玉没有见到他一面,所有亲朋好友为了避嫌,都不敢对她施以援手。这个倔强的妇女便硬是在看守所外等了两天两夜,可等到的却是丈夫早已被转移等待进一步处理的消息。那时肖玉的长子刚满一岁,可孩子还未记住父亲的模样便就此天各一方,这一别,相隔整整十年。十年里,肖玉只能通过书信了解丈夫的近况。在邮局工作的二姨见她着实可怜,总是偷偷地将肖玉丈夫写来的家书藏在厨房的碗柜里,好让她以借米借盐之名把信取走。每次来信,二姨总会在家门前的槐树上挂块红布,满树白花中005一抹亮眼的红,那是那时肖玉记忆里*好的风景。由于不大识字,肖玉每次都请丈夫的妹妹到家里来把信念给她听,往往还没等念完一句话,“眼泪就先掉下来了,谁都苦”。可她只能把苦往心里咽。八尺镇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产粮本就不多,是当时出了名的贫困镇。那时,人们一切衣食住行都要靠生产队分配,而挣工分是获得生活物资*主要的方式。成分不好,还是“劳改犯家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肖玉每次都被分到*苦*累的活儿,却只能拿*低的工分。为了不让孩子挨饿,她几乎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为了多挣一点,肖玉自愿去帮忙凿山开路,近百斤的石块靠人工运下山去,因为石头太重,箩筐的肩带深深勒进肉里,几趟来回,皮肤被肩带磨出了血,染红了衣裳,可她却浑然不知,可即便如此,一家人也仅够温饱。“我大小子长到四岁前我都没吃过一顿饱饭啊”,尽管不愿多说,但每谈到那段艰难岁月,肖玉的情绪总是格外激动,几度落泪,采访也因老人情绪波动太大数度中断。即使时隔多年,往事于她而言似乎并不如烟。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她从未想过那段苦难因何而起,像所有朴实的农民,老人将一切归结为命运。丈夫出事后,肖玉开始信佛,一开始只敢在四下无人时双手合十祈求丈夫安泰,往后条件放开了些,每日诵经祈福便是她雷打不动的功课,直到今天她依旧保持着这个习惯,连访谈时仍不忘时刻拨着念珠,她说:“心存善念,必有福报。”福报真的来了。1979 年,刑满释放的丈夫来信说由于自己表现良好,被提拔为劳改农场的生产队队长,允许家人移居同住。肖玉乐疯了,挨家挨户地通知亲朋好友,她终于盼来了一家团圆的机会。可反对声却不绝于耳,“那是个‘劳改犯’”“别耽误下半辈子了”“这是不孝”“几千里远,去了什么时候回得来”……连为着“避嫌”久未联系的父母都上门来劝说肖玉留下——他们害怕长女走了,靠着整日只知道游手好闲的儿子,自己养老没有着落。但肖玉决心已定,谁都拗不过这个敢以柔弱之躯以抗百斤巨石的女人,她要离开这里,到有家的地方去。1979 年 7 月 25 日,带上不多的行李与所有的积蓄,肖玉和儿子坐上前往广州的汽车。当时没有直达内蒙古的铁路,他们只能从北京转车,而广州是*近的中转站。从八尺镇到广州有近十六个小时的车程,肖玉**次坐汽车,才开出县城她已吐得昏天地暗,可辛苦远不止如此。不会说粤语的肖玉到了广州却怎么也问不着到火车站的路,她只能牵着儿子在到附近走走,看能不能碰上听得懂客家话的好心人。那是肖玉**次到广州,和偏僻闭塞的家乡不同,这里的街道车水马龙,老人至今记得宽阔的路面上,许多年轻的女孩骑着单车呼啸而过,“她们穿的呢子布我从没见过,好看着呢,还有那么多自行车,那时我们整个镇都找不出五辆来”。街边的骑楼下有许多店铺,甚至还有不少小商贩沿街叫卖,年幼的儿子吵嚷着要买小摊上的甜食,肖玉却赶忙拉走他,她害怕自己跟那些“投机倒把”的人扯上什么关系。等了好半天,肖玉终于在一位老乡的指领下找到了火车站。没钱住旅馆,肖玉便与儿子在候车厅里睡了一夜。因为是**次出远门,肖玉扯下裤带将儿子和自己的手,还有行李牢牢地拴在一起,结果第二日醒来却发现绳子系得太紧怎么都解不开。候车厅的喇叭已经催着登车了,肖玉急得满头大汗,想走却迈不开步子,样子十分滑稽,*后只能拿刀将布条剪断,这是那场漫长旅途中母子俩*有趣的回忆。好不容易坐上车,刚满十岁的儿子兴奋得坐不住,不住地往窗外望着,他对所有未知的一切都非常好奇。而肖玉的心里,却是五味杂陈: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家乡还回得去吗?丈夫过得如何?太多疑惑与问题涌了上来,肖玉看着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出了神,她想起了丈夫讲的《精卫填海》的故事,或许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再难也能熬过去吧,就像精卫填海一样,总能把苦难填平的……走入新天地坐了整整六日的火车,肖玉与儿子总算到了江桥镇——那是离丈夫所在劳改农场*近的火车站,却还有十八公里的路要赶。没有可乘的交通工具,肖玉和儿子只能靠步行,而这里有着和故乡完全不一样的风景。黄泥路两旁是一望无尽的草原,满眼翠绿之中偶尔能看到零星几个白点,那是牧人在赶着牛羊。那样宽广的土地上只有一条路,肖玉走了好几里却没碰见一个人,偶尔有马车经过,不管认识不认识,车夫总愿意搭他们一趟顺风车——可以有个人说说话。除了广袤的草原,肖玉还看到了大片大片的农田,快要成熟的麦穗饱满得似要坠下来,车夫说那是这个区生产队新开的田,仅一小片就够全队人几个月的口粮,“那剩下的怎么办?上头不收吗?”肖玉满腹疑问,车夫却好笑道:“这是自治区,本地区物产不用上交国家的,自给自足还享受国家补贴呢。”走走停停,肖玉和儿子终于在日暮时分达到了丈夫所在的扎赉特旗伍他其农场满达队。还没等走近村子,远远地就在路口看见个瘦高的身影,肖玉一下便迈不动步子了,她定定地站在那儿,眼泪止不住地掉,却喊不出一声。百米外是她整整十年未见的丈夫,这十年来的心酸苦楚,彻骨思念全为这一刻的相见,而真等一切触手可及时,肖玉却觉这似一场梦一般太不真实,可她却清清楚楚地看着那张睡梦中无数次出现的脸轮廓越来越清晰——好像更瘦了些,更黑了些,还有了好多从前未见的皱纹;她清清楚楚地看着那个熟悉的身影,一步一步地朝着她走来,直至来到她的面前,握着她的手,同样满眼泪水,难言一语,肖玉知道她渴望多年阖家团圆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纵是历经千难万险,柳暗花明之后,又是一片新天地。一家团圆后的**顿饭是在队里的朋友家吃的,即使如今七十岁的肖老人时常会记混两个孙女的姓名,她却清楚地记得当时饭桌上的每一道菜:一盘炒鸡蛋、一盘清炒豆角、一盘辣椒炒肉还有一条清蒸河鱼——对于以往只能勉强果腹的肖玉而言,这无疑是一顿大餐。而令她更想不到的是,这样的大餐日后几乎天天都出现在了家中的餐桌上。丈夫告诉肖玉,扎赉特旗是难得的黑土地,土壤十分肥沃。在自治区,生产队的产粮不用上交国家,所有物产都可以由各队自行分配给队员。但是这在八尺镇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队里所产的粮食全都要按时按量上交,贫瘠的土地本就产粮不多,交公后更是所剩无几,肖玉记得每年镇里都有因营养不良而早夭的孩子。自给自足,多劳多得,只要肯干就能过上好日子。这些话语不断冲击着肖玉,原以为阖家团圆已完成了*大的心愿,如今还有了依靠勤奋致富的机会,肖玉觉得自己一刻也闲不住了。每日五点起身料理农务,肖玉一个人就管着近 30 亩的土地,小麦、玉米、花生……有什么种什么,种什么都是丰收。农闲的时候,肖玉还会去附近的河边捕些鱼虾,只要把三四十米长的网撒下去,几个钟头后拉上网来,就能有四五十斤,多到吃不完只能拿去喂猪。不是农忙的季节肖玉就养些家禽,家里的后院有着三四头猪、两匹马、一匹骡子,鸡鸭更是不必说,哪怕不是逢年过节,肖玉每月都会让儿子喝上一两顿鸡汤补身体。短短一年,肖玉便成了全队工分*高的人,谁都夸她能干。家里靠工分挣的粮食吃不完,丈夫和儿子每月还能分到七十五斤的公粮,肖玉**次为粮食太多而发愁。不过很快她发现了解决的办法:附近的牧民每隔几月便要赶几十里的路去县城买粮食,一次既买不回多少,来回奔波还甚是辛苦,肖玉想着既然自家的粮食吃不完,能不能卖些给他们补贴家用?磨那是 1980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后,肖玉明显地感受到了身边不一样的变化——赶集的日子越来越多,集市上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以往大家都以物换物,换的东西也多是农产品和牲口,如今零食、玩具、锅碗瓢盆应有尽有,肖玉甚至还看到了那时她在广州见到的时兴呢子布。政策开放了,精明的肖玉当然不想放过这个机会。她找到附近的牧民,挨家挨户地推销粮食,省事方便价格还公道,一趟下来肖玉就有了好几个“客户”。生意做熟了,肖玉便把牧民介绍给队里其他有余粮的人,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附近的牧民们都来队里买粮食。大伙生产兴致空前高涨,往日安静的农场顿时变得热闹起来,每周都有马车来队里买粮,丰收的时候,买粮的马车甚至排到了农场外,队里的人均收入也翻了一番。那一年,肖玉因为带着大家一同致富被评为全旗的劳动模范。成为万元户1983 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已经从满达生产队队长变为满达村村长的丈夫在全村大会上宣布国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政策,各家各户不仅能按人数分到土地,还可以自行承包多出来的田。只要交足一定的比例,剩下的所有产出都归己所有。能有自己的地,还能承包更多的田,产的粮还能任由自己分配,这在以前是从来不敢想的事儿,大伙儿对此议论纷纷,连一向大胆敢为的肖玉也觉得难以置信。各家的自留地分下去了,可场里多出的好些田却没人敢承包。那么多的地,要承包肯定得雇人干活,自留地的产粮已足够糊口,承包地产的粮肯定是为了拿去卖,这算不算“留着资本主义的尾巴”?眼见好好的地荒废在那里,肖玉和丈夫每家每户的跑,挨个做思想工作,可村里不少人都是因“投机倒把”罪被判来这里劳改的,大伙儿对国家的新政策都持观望态度。肖玉没办法,只得自己带头,做**个“吃螃蟹的人”。农场的后山下有近百亩的土地闲置,肖玉全都承包了下来,雇了几个胆子大的村民在农闲时来帮忙,肖玉自己当起了“工头”。可产的粮卖给谁呢?这地界*不缺的便是粮食,肖玉犯了愁。既然这里不缺粮,那就把粮食卖到缺粮的地方去吧。肖玉想起了丈夫在城里开饭馆的朋友每回来都要抱怨城里买粮艰难,城里不产粮食,那就把粮食卖到城里去!带着丈夫的信,肖玉即刻便动身前往朋友所在的城市,凭着熟人交情,她成功拿下了**单——一百五十斤面粉和七十斤玉米。原来找她买粮的牧民们听说肖玉承包了地,也纷纷推荐相熟的人来找她定粮,肖玉的生意越做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而且她签账从来都抹零头,遇着相识有交情的客人还总是打折,因为肖玉深知做生意不仅是做买卖,更是做人情。村里人看肖玉生意做得红火,也开始慢慢放下顾虑,承包土地卖粮。卖的人多了,利润就来了,肖玉想着,日常的蔬菜粮食太便宜,肉类大约四角一斤,青菜只要一分钱一斤,想要致富还得找别的出路。扎赉特旗的冬天异常寒冷,平均气温只有零下 25℃。在那样冷的天里,人们无法劳作,一家人围炉烤火,唠嗑谈天是冬日里的常态。当地人喜欢聊天时嗑瓜子,可在本地却没人种,只能上县城买,很麻烦,还贵。肖玉从这里又发现了商机。没人种过葵花,肖玉又当了“**个吃螃蟹的人”。虽然这里土地肥沃,日照也充足,可*热的季节也不超过 25℃。葵花不耐寒,种了两三拨,还没结籽花便谢了,肖玉为此烦恼不已,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怎么种葵花,“跟着了魔似的,连吃饭都在想,人也一天比一天瘦”。担心她的丈夫坐不住了,跑去城里的图书馆翻了一天的农书。肖玉在地里划了好几块“实验田”,换着法子给葵花保温,从早到晚扎在地里,站久了,一天下来腿都肿得走不动路。夫妻俩不知道为了种葵花跑了多少里路,请教了多少位老农,苍天不负有心人,*后终于找到了方法。**批葵花丰收时,肖玉站在田垄上激动地直掉泪,一家团圆后她便没哭过,身旁的丈夫打趣她,说简直比那时自己平反还要高兴。瓜子果然大卖了,本地产的瓜子比外头运来的便宜许多,**批刚卖出去,就有人来定下一批。靠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踏实肯干的良好品质,肖玉的买卖越做越大,条件也越来越好,家里不仅买了电视,甚至还装了卡拉 OK,那是当时的新潮货。1989 年,她成了扎赉特旗**位“万元户”。在那个时代,国家正式工的月工资也才 24 元,丈夫作为退休村干部,一月也只有七十二块的工资,一万元无疑是笔巨款。旁人都说那是她勤劳,肖玉却觉得若是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或许她还是那个在偏僻乡村苦苦等待命运垂怜的“劳改犯家属”。如今已经七十岁的肖老人和儿孙回到了家乡定居,落叶归根是老人*后的心愿。回顾肖老人的一生,从一个人撑起一个家到**位万元户,她人生的跌宕起伏总与时代命运紧紧相连。老人*喜欢《精卫填海》的故事,而她本人就像精卫鸟一样,无论面对多大的苦难险阻,在大风大浪前也未有退缩。她总是迎着风浪奋勇向前,像改革开放中无数的先行者一般,肖老人靠着自己的智慧与坚毅一次次战胜困难与险阻,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一位晚辈这样评价这位老人:“她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妻子与母亲,一位勤劳而又充满智慧的农民,一位紧跟时代命运的砥砺前行者。”(文中人名均为化名)(文 / 冯彬婕)
作者简介
刘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传播、视觉修辞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目前兼任《中国教育报》专栏作者,作品两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25.0¥39.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见字如面
¥23.4¥49.8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2.8¥28.8 -
我与地坛-纪念版
¥17.0¥29.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4¥49.8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8.6¥32.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38.4¥68.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8.6¥28.0 -
到山中去
¥9.1¥30.0 -
一个人生活
¥21.2¥45.0 -
西南联大古文课
¥25.9¥58.0 -
夏日走过山间
¥9.1¥30.0 -
梅子熟时栀子香
¥27.4¥49.8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6.6¥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