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6759856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4页
- 出版时间:2020-02-01
- 条形码:9787567598560 ; 978-7-5675-9856-0
本书特色
夏目漱石经典小说“爱情三部曲”之序曲,以疏淡之笔描绘青年成长道路上的迷茫与怅惘。三四郎从故乡到都市的经历,无异于是当代人精神漂泊的一个缩影。
内容简介
夏目漱石“爱情三部曲”之序曲,以疏淡之笔描绘青年成长道路上的迷茫与怅惘。小说描写了主人公三四郎从一个乡下毕业的高中生成长为一名东京大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他在都市成长的心路历程,从深层次展开了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以及对人生真义等的探求。三四郎从故乡到都市的经历,无异于是当代人精神漂泊的一个缩影。每个人都是被时代放逐的迷途羔羊,寻觅着可供栖息的归处。
前言
译后记
陈德文
夏目漱石小说写作起步较晚,1906年,漱石三十九岁,以《我是猫》确立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时,比他大学高一级的同龄学友尾崎红叶,早已于三年前结束了十五年的作家生涯,告别名噪一时的“红露时代”,如落日般辉煌地死去。同漱石文学相对垒的自然主义代表作家,如岛崎藤村、田山花袋、国木田独步、德田秋声等人,除藤村和漱石同年外,其余都比他小四五岁,正当三十四五岁的人生黄金时代。然而,夏目漱石一旦走上文学之路,创作欲望便如火山爆发,喷涌而出,名篇佳作,一部接着一部。明治文坛上,逐渐耸立起一座“漱石山脉”。三部中篇小说《三四郎》(1908)、《从此以后》(1909)、《门》(1910),正是雄踞这座“漱石山脉”顶峰的部分秀作。
夏目漱石是二十世纪初日本知识阶层中*富影响力的小说家。1905年,他写作了《我是猫》《哥儿》和《草枕》,前两部小说,以轻妙、幽默的风格描写明治初期社会知识分子种种生活情态和理想追求,是日本现代讽刺文学的经典之作。而《草枕》则以绮丽、浪漫的笔调,表达作者对人生美和艺术美的探索和思考。典雅的文字,飘渺的意象,为读者建造了一方只可远望、不可企及的阆苑仙境。这三部作品仿佛三朵奇葩,和明治文坛前后出现的二叶亭四迷的《浮云》、岛崎藤村的《破戒》等,相互辉映,各呈奇姿。
夏目漱石辞去东大和**高等学校教职,进入朝日新闻社是1907年4月。在他提出辞呈前夕,东大正式聘他做教授,但经过慎重考虑,他终于选择了做一名报社专职小说家的道路。当然,漱石的入社,不仅仅是为了远远高于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更重要的是厌恶大学的官僚管理作风,他想摆脱教育机构的诸多羁绊,专心致志投入文学创作活动。当时,和《朝日新闻》结缘的文学家除漱石外,还有上述的二叶亭四迷,以及半井桃水、渡边霞亭和武田仰天子等。二叶亭不但以《浮云》赢得现代小说先驱者的声誉,还通过屠格涅夫等俄国小说的翻译,给明治文学界留下重大影响。他做了短时期的俄语教授,便转向研究国际问题,到中国从事教育事业。1905年归国,进入朝日新闻社。《浮云》问世之后,他远离文学创作近二十年,在报社主要担当海外情况介绍方面的写作。“朝日”深知他的艺术才能,硬是请他写了《面影》,从此他再无写小说的积极性了。然而,他为漱石的入社,在报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极力玉成此事。
半井桃水是“朝日”的老社员,每年平均为报社写两三部通俗小说,漱石入社时,四十九岁的桃水已是一名卓有成就的通俗文学作家了。1893年,师从桃水学习写作的才媛樋口一叶堕入师生之恋之中不能自拔,于1897年郁病而死,如彗星掠空一般结束了二十五岁短暂的一生。同桃水一样,渡边霞亭、武田仰天子也都轮流为报社写作所谓“新闻小说”。
漱石进入“朝日”后,继《虞美人草》和《矿工》,连续完成了《三四郎》《从此以后》和《门》“三部曲”的写作。总起来说,这三部小说,系统地描写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进入资产阶级文明社会后的思想精神历程。先是踏入这个社会前的向往和追求,继而是参与其中的徘徊与苦闷,*后是摆脱不掉的烦恼与落寞。“三部曲”的写作笔调和语言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品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圆满实现了这一主题的构想与创设。具体地说,《三四郎》的清醇、明净,《从此以后》的深厚、蕴藉,《门》的沉潜、凝重,都很适合各部作品人物的社会处境,真实地反映了明治时代一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夏目漱石在《朝日新闻》时代,一方面开设《文艺栏》,给予文坛新人和自己的弟子发表意见的机会;一方面极力提携优秀作者,不管当时有名无名,只要有发展前途,就千方百计促使这些作家在《朝日新闻》发表作品。如岛崎藤村的《春》、森田草平的《煤烟》、永井荷风的《冷笑》、长冢节的《土》等,都是首先刊载于这家报纸上的名著。
1910年,漱石为报社写完《门》之后,胃病复发,这年夏,到伊豆修善寺疗养,这就是有名的“修善寺大患”。这次重病,改变了作家的人生,也使前后创作风格判然两色。病愈回京,时值文部省(文化教育部)为数名学者授博士头衔,夏目漱石亦在其中,然而他拒绝接受。为此,文部省要他亲自前去受领博士证书,他大发脾气,弄得很不愉快。
1913年起,漱石醉心于丹青,既学水彩,又学油画,并爱绘制大山水。书法一道,则倾倒于江户诗僧良宽。1915年5月,*后一部小说《明暗》在报上连载,这时他向朋友们谈到自己的人生信条是“则天去私”。按作家的女婿松冈让的解释,就是舍掉自己这个“小我”,寄身于普遍的“大我”。一言以蔽之:“顺乎天道,舍弃自我。”1916年11月22日早晨,漱石完成《明暗》第188节,刚刚在稿纸的右上角写下189三个数字,一阵剧烈的胃疼袭来,随之逐渐恶化,出现大出血,12月9日逝世。
和岛崎藤村一样,夏目漱石也是我从大学时代起*爱阅读的日本作家。刚入学时,我对学习日语抱有成见,缺乏兴趣,后来读了《我是猫》《破戒》等名作,遂改变了观念,坚定了信心。记得我在北大四十斋宿舍走廊的阅报栏前,捧着饭碗看完《光明日报》刊载的恩师刘振瀛先生《夏目漱石文艺书简》的评介文章,十分激动,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定位于日本文学的研究与翻译。
1980年冬,我在北京参加首届日语教师进修班,课余和假日,为湖南人民出版社翻译《从此以后》,翌年夏完稿,1982年春出书,当年售罄,接着又重印一次,共发行十一万余部。1981年3月,我参观作家母校东京大学,在校园里的“三四郎池”(心字池)畔流连忘返。我望着那座暗褐色的安田讲堂高耸的钟楼,随即产生了将“三部曲”全部翻译出来的念头。1982年底,译完《门》,第二年夏初,着手翻译《三四郎》,前后断断续续花了三四年时光。1985年春,当我拿到沉甸甸的“三部曲”合集《夏目漱石小说选》时,正要启程赴早稻田大学学习和研究。这部译作成了我旅途中*好的慰藉。
去年秋天,我到“森林之都”熊本一游,在熊本大学校园内拜谒了夏目漱石早年任教的“五高”旧址,凭吊了作家故居——位于坪井街的夏目漱石纪念馆,在他亲笔题额的“文质彬彬”书斋里小坐片刻,聆听他一百年前的演讲录音。夏目漱石那浑厚的嗓音震荡着我的心胸,使我更加真切感受到这位明治文豪鲜活的文学生命和不朽的人格魅力。
本书中译本初版时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漱石笔下的世界离我们显得十分遥远,我们只是带着好奇的眼光看待那些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二十多年后,我们已经身临其境了,时代的脚步使我们对那样的生活方式不再厌恶和排拒。今天的读者阅读这些作品,对于书中的三四郎和美祢子、代助和三千代、宗助和阿米等男女主人公不会感到陌生,和他们相似的人物说不定就活动在我们周围的亲戚朋友之中。
当代社会,物欲膨胀,精神生活贫乏、单调,文学的地位越来越尴尬。而纯文学早已由公主沦为村妇,“门前冷落鞍马稀”。然而,这位“村妇”永远不会失掉青春的光艳,当伪文学彻底失去大多数人的信任、风光不再时,纯文学就会回归我们中间,越来越贴近我们的心灵。所以,我对于漱石文学恒久的生命力深信不疑。我想,这个新译本既会登上富家豪宅里的紫檀木书棚,也会排列于大学生床头的木板架,或者摆在打工妹小巧简素的梳妆台。
美酒佳肴,使人醉眼蒙眬。红粉香风,使人奢靡堕落。读一读夏目漱石吧,或许他能使你在当代文明社会中多一点清醒,少一点盲目,多一分高雅,少一分庸俗,多一些真诚,少一些浮薄……
收起全部
目录
译后记
新版寄语
节选
三四郎凝神眺望着池面,几棵大树倒映在水里,池子底下衬着碧青的天空。三四郎此时的心绪离开了电车,离开了东京,离开了日本,变得遥远和飘忽不定了。然而过了一阵子,一种轻云般的寂寥感渐渐袭上心头。他觉得,这正是野野宫君进入地窖、一人独坐的那种寂寞情怀。在熊本上高中的时候,三四郎曾经登过清幽的龙田山,躺在长满忘忧草的运动场上睡觉。他曾几度将整个世界忘却。然而,这种孤独之感是今天才开始有的。
是因为看到了急遽变动着的东京吧,或者说——三四郎此时脸红了,因为他想起了火车上的那个女伴——现实世界对自己毕竟是必要的。但是,他又感到现实世界太危险,令人难以接近,三四郎打算立即回旅馆给母亲写回信。
三四郎蓦地抬头一看,左面的小丘上站着两个女子。女子下临水池,池子对面的高崖上是一片树林,树林后面是一座漂亮的红砖砌成的哥特式建筑。太阳就要落山,阳光从对面的一切景物上斜着透射过来。女子面向夕阳站立。从三四郎蹲着的低低的树荫处仰望,小丘上一片明亮。其中一个女子看来有些目眩,用团扇遮挡着前额,面孔看不清楚,衣服和腰带的颜色却十分耀眼。白色的布袜也看得清清楚楚。从鞋带的颜色来看,她穿的是草鞋。另一个女子一身洁白,她没有拿团扇什么的,只是微微皱着额头,朝对岸一棵古树的深处凝望。这古树浓密如盖,高高的枝条伸展到水面上来。手拿团扇的女子微微靠前些,穿白衣的女子站在后边,距离土堤还有一步远。从三四郎这边望去,两人的身影斜对着。
三四郎此时只感到眼前一片明丽的色彩。然而,自己是乡下人,这色彩究竟如何好看,他嘴上既道不出,笔下也写不出。三四郎一味认定那白衣女子像个护士。
三四郎看得出了神。这时,白衣女子开始走动了,样子颇为悠闲,仿佛无意识地迈动着脚步。拿团扇的女子也跟着走动起来,两人不期而同地信步下了斜坡。三四郎仍然凝望着。
坡下有一座石桥,要是不过桥,可以径直走到理科楼去,过了桥沿着水池可以走到这里来。两个女子走过了石桥。
女子不把团扇遮在脸上了。她手中拈着一朵白花,一边嗅着一边走过来。她把花放在鼻尖上,走路时眼睛往下看。当她来到三四郎前面五六尺远的地方时,顿时站住了。
“这是什么树?”
她仰起脸来。头顶上是一棵大椎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圆圆的树顶一直伸到水池边来。
“这是椎树。”那护士说道。她那副神情就像教导小孩子一样。
“唔,这树不结果吗?”
说罢,她把仰着的脸庞转回来,趁势瞥了三四郎一眼。顷刻之间,三四郎确实意识到那女子乌黑的眼珠倏忽一闪。此时,关于色彩的感觉全然消失了,他心中顿时升起一种不可言状的情绪。火车上的女伴说他是个没有胆量的人,三四郎此时的心境同那时候似有相通之处。他感到惶悚不安。
两个女子打三四郎前面走过。年轻的将刚才嗅过的白花扔到三四郎跟前。三四郎凝神望着她俩的背影。护士走在前头,年轻的跟在后边。透过绚丽的色彩,他看到那女子束着一条染有白色芒草花纹的腰带,头上簪着一朵雪白的蔷薇花。这朵蔷薇花在椎树荫下,衬着乌黑的头发,格外光艳夺目。
三四郎有些茫然,片刻,他小声嘀咕了一句“真矛盾”。是大学的空气和那个女子有矛盾呢,还是那色彩和眼神有矛盾呢?是看到那女子联想起火车上的女人从而产生了矛盾,还是自己未来的方针中包含着自相矛盾的内容呢?或者是一方面兴高采烈,一方面又惶恐不安,这两种心情之间产生了矛盾呢?——这个乡下青年对这些一概不懂,他只是感到有矛盾存在。
三四郎拾起那女子丢弃的鲜花,嗅了嗅,没有什么特别的香气。三四郎将花扔到池子里,花瓣在水面漂浮。这时,突然听到对面有人呼唤自己的名字。
收起全部↑
相关资料
我个人认为,夏目漱石的作品相当奇特,有种怪异的趣味。漱石的比喻总是与众不同。明明是一百年前的作品,现在读来确一点也不辛苦,原因就在于他的幽默感。
——三浦紫苑
夏目漱石是一个擅长在作品中提出无法解决的谜团,来吊读者胃口的作家。《心》、《门》等几部作品里的手法便相当高明。唯有从头读完,之后再重新阅读,才能看清人物行动背后的真相,并理解文章真正的鹈鹕味。
——北村薰
现代日语中有许多习以为常的用词、说法或优美的譬喻,在许多日本人的心目中,*初的典故皆来自于夏目漱石。真正的经典文学,有如夏目漱石的作品一般,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从一个世代潺流到下一个世代。说的对话、用的词藻,以及走过的街,许多地方原来都藏著文学家埋下的密码。
——张维中
漱石的文体节奏很棒,内容铿锵有劲且容易阅读。即使是探讨“近代性的自我孤独”这类沉重问题的深刻作品,也有文体节奏明快的时候。这是一种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内心会被深深吸引的文体。漱石无疑是*懂得描写“内心”的作家。
——斋藤孝
即使历经时代变迁,仍总有醉心于漱石的读者。他的作品尖锐地一语道破“近代文化的致命缺陷”。这些缺陷,即使百年后的现在仍未改正。他的作品蕴含了宏观的文明批评,这正是漱石文学的魅力之一。
——岛内景二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著名作家。他在日本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国民大作家”。他兼具东西方文化素养,既是英文学者,又精通俳句、汉诗和书法。他在写作时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作品多以细腻的心理分析,刻画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孤独和彷徨。代表作有《我是猫》《哥儿》《草枕》《三四郎》《从此以后》《门》等。
译者简介
陈德文,生于1940年。南京大学教授,日本文学翻译家。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日本语专业。1985—1986年任早稻田大学特别研究员。曾两度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聘学者,分别于国学院大学、东海大学进行专题研究。1998—2017年任爱知文教大学专任教授、大学院指导教授。翻译日本文学名家名著多种。著作有《日本现代文学史》《岛崎藤村研究》,散文集《我在樱花之国》《花吹雪》《樱花雪月》《岛国走笔》等。
-
汪曾祺小说集:鸡鸭名家(精装)
¥16.7¥45.0 -
杀死一只知更鸟
¥22.6¥48.0 -
若非此时,何时?
¥12.6¥42.0 -
去吧.摩西-企鹅经典
¥13.7¥39.0 -
月亮与六便士
¥11.8¥38.0 -
高能预警
¥16.8¥48.0 -
生死场
¥10.4¥36.0 -
舞姬
¥18.9¥43.0 -
坟墓的闯入者-企鹅经典
¥15.6¥39.0 -
萨宁
¥23.0¥59.0 -
茵梦湖
¥17.2¥49.0 -
窄门
¥13.2¥28.0 -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
¥17.8¥37.0 -
鼠疫
¥15.1¥38.8 -
悉达多
¥12.0¥28.0 -
山海经
¥21.1¥68.0 -
罗生门
¥11.9¥36.0 -
刀锋
¥11.5¥46.0 -
企鹅经典:纯真年代
¥13.7¥39.0 -
比利战争
¥12.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