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78380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44页
  • 出版时间:2020-05-01
  • 条形码:9787517838043 ; 978-7-5178-3804-3

本书特色

徐道政先生是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的首任校长,是台州学院人的前辈,是浙江诸暨的一位文化名人。他是前清举人,辛亥革命前考入京师大学堂,“肄业经科”,获得文学士学位,“研古周礼”,撰有《周礼札记》六卷。后来还加入南社,与柳亚子等人诗酒唱和,交谊密迩。  《徐道政传/诸暨市文联乡贤丛书》是讲述他的人生的一本传记,内容比较丰富,并善于运用翔实的资料,文字古朴,是一部开创性的传记。

内容简介

  《徐道政传/诸暨市文联乡贤丛书》详细深入地叙写了徐道政先生的一生经历与事迹。全书共包括两大部分,前面一部分是《徐道政传》,后面一部分则是附录了《徐道政年谱简编》。全书除了叙写了徐道政先生的一生经历与事迹,也贯穿了作者自己的探究与论说。

目录

**章 耕读之家出才子(中举之前)
**节 趋庭鲤对通经史
第二节 耘耕诗笔两相长
第三节 清末之年中举人

第二章 出庐办学试莺啼(任教浙江两级师范前)
**节 兴学布新露头角
第二节 向往光明勉后昆
第三节 学继乾嘉攻《说文》

第三章 学高为师立范型(浙江两级到六师校长)
**节 浙省上庠发轫初
第二节 京华游学造诣深
第三节 南社鸿爪垂青史
第四节 掌教六师继广文
第五节 弦歌余韵绕天台
第六节 远渡东瀛详考察
第七节 兴引蜡屐探雁山

第四章 黄花晚节更留香(卸任六师到归道山)
**节 翰墨归田助雅兴
第二节 射勾山房营菟裘
第三节 山家唱和有名流
第四节 情寄暨阳辑《诗英》
尾声
参考文献
附录 徐道政年谱简编
展开全部

节选

  **章耕读之家出才子(中举之前)  前文所说徐道政其人,是清朝晚期浙江省绍兴府诸暨县的一位文化名人。在中国历史从封建专制走向民主的转型时期,他与当时许多的热血青年、知识分子一样,走在时代的前列,为实现推翻满清王朝的黑暗统治而呐喊、宣传、出力。在那个时代里,他以自身的努力与实践,为中国摆脱被列强侵略瓜分、受尽欺凌的苦难处境,探索教育救国、强国之路,振兴中华,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事迹,留下了为数不少的诗文,更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世研究品味的道德文章。据徐道政《暨阳大成徐氏宗谱序》记载:“族自元末迁此,易世三朝,历年五百,编户千家。”可见徐氏这个家族从元朝末年迁到这里,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五百多年,发展为上千户人家的一支。徐家本是世代为农,半耕半读,自给自足,过着平静而清淡的生活,没有出过有名的读书人。从宗谱上看,徐道政的祖上有读书出众者为县学生员,但没有出现过考中举人、进士,取得功名,做过官职的人。到徐道政这一代,虽然国家仍然以科举作为取士的*重要途径,科举也仍然是读书人*看重的改变自身命运的一条出路,但由于鸦片战争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天下大势,中国已经由一个世界上具有强大国力的大国强国,变成了一个被西方列强打得毫无招架之力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朝政府为了应付列强的赔款压力,一改康、雍、乾盛世时期反复申述的“永不加赋”、不与民争利、对民众较为宽松的赋税征收政策,陆续推出多种征收赋税的做法,加之各级官吏乘机码上加码,上下其手,广大农民负担日益加重,到徐道政长大成人走向社会之际,苛捐杂税,巧立名目,已成为常态了。这也就是前贤所说的中国经历了近二自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  **节趋庭鲤对通经史  徐氏宗族的来源,据徐凤苞《暨阳大成重修宗谱序》称:“徐氏世家皆祖伯益而宗偃王,递传至汉元洎公,避乱过江,聚族三衢,散处姑蔑。既又由姑蔑而至吴宁。是江以南蔚起名门,盛成巨族者,皆元洎公后也。”序作于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附孟冬月,徐凤苞是吴宁同宗。其意为徐氏世世代代都以虞舜的得力大臣伯益作为始祖,以徐偃王为宗主,传到汉朝元洎公时,因避乱南渡长江,举族聚居于三衢(山名,后即以代称衢州),再散居于姑蔑(今衢州龙游县)一带,后来人口繁衍,一部分由姑蔑迁居于吴宁(隶属东阳县,今为东阳市吴宁街道),从此徐氏宗族人文兴盛,渐成世家大族。诸暨璜山大成徐氏这一支始祖“睿渊(字道礼)为避兵灾,由东阳燕山迁徙暨阳大成坞,隐居云雾山,以樵耕为生。自此自立门派,繁衍子孙”(徐升亮2012年序),家族兴旺,“我徐氏盛于吴宁而又盛于暨阳”,令人称奇。有人以为此地“金涧之峰,庭南耸翠;梅溪之水,堂北环清。盖其山川之钟毓使然”。也就是山川风水钟灵毓秀造成的结果。其迁居诸暨璜山大成的时间,据徐道政《辛未大成徐氏续修宗谱序》的说法,是从元末时迁到这里,“易世三朝,历年五百,编户千家,葺谱十次”。徐氏迁入之地号称“大成”,因有一村名为“大成坞”,它的地理形势,用徐道政的话说:“婺越诸山祖太白,其东出者为走马,为秦望,而终于会稽之禹穴,儒林道学,帝王万世之功之所宅焉。西出者歧而为二:左枝首吴宁,蟠乌伤、浦阳、富春,而尾于石牛,忠孝文武,英雄割据所之炳灵焉;右枝则连冈三十有六,突起方山,折而东为大成。”意思是婺州(今金华)越州(今绍兴)之地的山脉以太白山为首,向东绵延的一支成为走马山、秦望山,到会稽山的禹穴结束,是儒林道学、帝王之功栖止的地方;向西蜿蜒的一支又一分为二:左枝以吴宁为首,盘旋于义乌、浦江、富阳一带,石牛是尾巴,是忠孝文武英雄割据之地;右枝有连冈三十六,到方山突起耸立,向东曲折,成为大成。黄畈阳徐氏这一支是从大成分出,因地毗邻而与大成坞徐氏通同修纂宗谱,号称“大成徐氏”。大成徐氏繁盛兴旺,“兹更较吴宁而尤盛”,可见诸暨大成这一支徐氏子孙繁衍的盛况之一斑。大成徐氏迁到黄畈阳村,是在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据徐升亮序云:“大成派七房徐文诰幼子徐大泳在康熙四十年(1701)迁居黄畈阳。”支分派别,宗脉绵延,迄今已历三百余年。黄畈阳村与大成坞(如今有的网络地图上标为大成庑)毗邻,大成坞在东南,黄畈阳在北偏西北。  徐道政出生于清穆宗同治五年(1866),浙江省绍兴府诸暨县化泉乡(今属璜山镇)东庑村黄畈阳自然村的一个家境殷实、在当地有一定威望的农民兼中医家庭。自乾隆年间(1736—1795)起,从徐道政的高高祖徐安三起,就以耕读传家,“以儒攻医术,活人以千万计”(徐道政《例赠文林郎杏源府君暨钟孺人行述》,下简称《行述》)。到其高祖徐再晰,“传其业益精,著有《痘嘛症医案》各若干卷”,就是《痘症医案》若干卷和《嘛症医案》若干卷。此后一直传到其父亲徐春岳,字杏源,号南山,是当地医术高明的中医,“代以医鸣”,徐家便是远近闻名的中医世家。徐春岳农忙时务农,耕耘田地,侍弄稼穑,还砍竹造纸,增加收入,以度朝夕;农闲时节就研读医书,背起药囊,走村串户,当游方郎中,把脉问诊,治病救人,擅长肿疡、溃疡、折疡、金疡之疾的诊治,还“不取贫儿资”,家因此常清贫,然颇积德望。徐道政父亲共有兄弟五人,“一家食指百数十”,在咸丰I——-年(辛酉,1861)太平军横扫浙东时,诸暨璜山“庐舍悉被焚毁,田园荒芜”,在见诸史料的文字中,不只徐道政一家遭难。他在为其族兄写的《太学生凤楼公传》中记载:“粤匪窜境掠人,焚庐舍,贼伤太孺人四指,几死,掳公及弟去。”当时“村中宅舍悉被贼焚,人多露宿”,可见当时百姓遭际之一斑。徐道政的伯父徐杏圃亦善医术,却“质弱善病”,三个叔父或尚年幼,或遭贼掳掠而去,全家吃饭全靠徐春岳“力田兼采竹作纸食之”。冬天寒冻,徐春岳为造纸取料,“手足瘴茧冻裂,血流地如盆大”。徐道政的祖母楼孺人看到之后心痛得老泪横流,嘴里却用“吃得苦中苦,作得人上人”来安慰儿子。徐春岳笑笑说,我自己会治,这点疮疤算不上什么(以上俱引自《行述》)。这是徐道政出生之前,徐家生活的一个缩影。  ……

作者简介

  胡正武,浙江临海人,教授。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献》《辞书研究》等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著有《训诂阐微集》《浙东唐诗之路与隐逸文化》《唐诗之路唐诗选》《天台山文化简明读本》等;校点出版《耿天台先生文集》《天台山记天台胜迹录》《文则》《见闻随笔》《滇考》《洪颐煊集》《水道提纲》《民国台州府志》等。主编《台州学院志》《台州人文研究选集》《台学研究》,参编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古代汉语》等。承担国家、省、市各级课题二十余项;获台州学院、台州市研究成果一等奖;是台州市“四个一批”人才,台州市拔尖人才。现任台州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