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罗烽白朗研究

罗烽白朗研究

1星价 ¥22.4 (5.6折)
2星价¥22.4 定价¥4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1356455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178页
  • 出版时间:2019-11-01
  • 条形码:9787531356455 ; 978-7-5313-5645-5

本书特色

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丛书翔实而清晰地呈现了东北流亡文学的面貌和脉络,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当代东北流亡文学研究的*前沿、*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丛书通过流亡文学作品、史料及研究成果,使读者具体而形象地了解和感知那一特殊历史时期下广大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的生命图景。

内容简介

《罗烽白朗研究》是评论家巫晓燕近年来创作的一部有关东北流亡作家罗烽、白朗夫妇的学术研究著作,也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研究卷中的一部。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包括《上编:创作与研究综述》《中编:白朗创作研究》以及《下编:罗烽创作研究》。上编主要讲述罗烽、白朗的创作经历及学术界目前对他们作品的研究;中编主要分析了白朗的中短篇小说、散文以及报告文学的创作特点,并把她置于女性写作群体中进行纵向考察;下编主要研究罗烽小说的特质以及罗烽对鲁迅乡土书写与知识分子精神的双重延续,并深入分析了罗烽作品中的精神意识。

目录

上编 创作与研究综述

罗烽白朗创作小传

罗烽白朗创作研究综述

中编 白朗创作研究

白朗中篇小说创作研究

白朗短篇小说创作研究

白朗短篇小说艺术形式专论

白朗散文与报告文学创作研究

以女性写作群体为参照的白朗创作研究

下编 罗烽创作研究

鲁迅乡土书写与知识分子精神的双重延续

罗烽短篇小说创作研究

东北作家群中的罗烽

罗烽作品中的精神意识研究


展开全部

节选

罗烽,原名傅乃琦,1909年12月13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郊区苏家屯。家中的生计*初是靠他的父母替人糊裱布钱包、洋火盒,给裁缝店缝皮子、锁扣眼……勉强维持。罗烽作为家中独子,很自然地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家务,他自己也曾说“小孩子的天职就是玩耍,但母亲绝对禁止我和街坊的孩子们胡闹,母亲训练我充当家庭的小勤务、打扫卫生、跑街,除了不挑水,什么活都帮母亲做”。从小生活的环境使得罗烽对生存的苦难有了直观的认识,而家庭的束缚同时也催发出他内心隐藏着的反叛与浪漫的英雄情结。他有时会违背母亲的要求,去寻找一点小孩子的快乐。但是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随之而来的便是严厉的惩罚。 “碰上六姨在,不但不拉着,还会帮助母亲一起打。母亲是恨铁不成钢啊!”尽管后来的罗烽能够明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但这给当时的他无疑更增添了想要摆脱束缚与压抑的渴望。这种感觉在罗烽六七岁进入私塾以后更加强烈。他不愿整天和一个糟老头读着老旧的四书五经,又不愿逃学,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被囚禁绑缚。而此时的他所能想出的*好的宣泄方式莫过于参加征服“敌人”的“军队”。罗烽在孩子们的战争游戏中的表现极为英勇无畏,“他们的战场是在大西关和小南关交界处的风雨台。他们使用的武器是弹弓、袖箭、石块和棍棒等。在数次的鏖战中表现了他的勇敢善战,负伤流血在所不顾”。在这种游戏里罗烽的叛逆得到了宣泄,同时又收获了玩伴的敬佩,但这是大人们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而罗烽本人在家庭环境改善,步入小学后也变得斯文而腼腆。 这一阶段的情感在罗烽1936年的短篇小说《*后的一次试验》中得到了反映。这篇作品讲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拾荒孩子阿龙在生活面前不断探寻出路的故事。他的脑袋里是“一座都市的仓库”,里面储藏着他美好的幻想。他与周围的同龄人始终格格不入,他想的是如何学好,有出息。虽然阿龙的尝试屡屡碰壁并*终转向认为钱才是真正重要的,且为此失去了性命,但罗烽依旧在小说中这样评价他:“这孩子是一个伤感家,他有热情。”“他那个进取的精神,并不因屡次失败而至于心灰意馁。这孩子可以说是知情达理的创业家,不,冒险家,他不怎样怕失败,他怕的却是失败以后想不出新的计划。”除却反映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外,在对主人公的描写中,罗烽可以说是倾注了年少时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对某种性格品质的不懈追求,即浪漫的英雄主义,对改变现状的渴望以及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精神。 1926年罗烽初中毕业,在初中的所见所闻让他清楚地认识到军阀的残暴不仁与官僚的腐败无为。由于家庭再次败落,无力支持其深造,罗烽不得不寻找谋生的道路。他本人十分抗拒担任讷河县县长幕僚的生活,于1928年年初只身前往哈尔滨。在呼海铁路传习所的学习中,罗烽结识了三位重要的朋友。其中中共地下党员胡起吸收他加入读书会,介绍他阅读《茵梦湖》《少年维特之烦恼》《苦闷的象征》,后又介绍他读蒋光慈的《鸭绿江上》《纪念碑》,鲁迅的杂文和柔石的《二月》等,影响了罗烽今后文学创作的方向以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兼备的艺术风格的形成。 1929年是罗烽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年,他于2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他结束传习所的学习进入实习阶段,在实习过程中同劳动者相处坚定了他的政治信仰。他开始利用诗的形式诅咒黑暗、赞美光明,并用象征的表现方法预见未来大同世界的喜悦。这些诗以“洛虹”为笔名发表在哈尔滨《晨光报》副刊《江边》上,“洛虹”的寓意有“乐红”之意,罗烽的精神信仰成为他文学创作的指引与土壤,他的情感与理想也有了具体的归宿。入党后,罗烽担任中共呼海铁路特别支部宣传委员。在哈尔滨沦陷前后,他一边掩护党的力量,帮助党团结进步力量,一边帮助爱国将领打击日本侵略者,发动文艺运动对抗南满汉奸文艺。他与妻子白朗,以及萧红、萧军、舒群和金剑啸等人一起开辟了《夜哨》《文艺》以及“星星剧团”等文艺阵地。在《夜哨》的创刊号上,罗烽以笔名“洛虹”发表讽刺独幕剧《两个阵营的对峙》,文中借铁路工人之口愤怒地喊出:“起来,全世界的奴隶,起来,全世界的罪人!” …………

作者简介

巫晓燕,女,生于1973年,辽宁沈阳人。200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员、辽宁省理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近年来在《山东文学》《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民族文化与当代叙事》《试论中国90年代后的文化冲突》《历史叙事中的审美想象》等10余篇,参编著作3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